根據英國Musicweek報導,Spotify在2015年第一季的廣告收入比去年同期成長53%,來自該公司的Spotify For Brands部門的數據也證實在這一季裡,移動裝置廣告收入比2014年同期成長了380%。該公司宣布從5月1日開始推出新的功能:品牌業者可以藉由在Spotify播放列表串流中的廣告,去尋找到目標受眾,使用方法是,根據結合全球58個市場的現況所做出的行為洞察報告,讓品牌業者從消費族群是哪些人、從哪裡來、何時以及收聽哪些音樂,進而鎖定聽眾族群,為日後品牌行銷,做出更精準的策略。
隨著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在4月公布顯示,2014年整體CD或唱片等實體音樂產品,在全世界的銷售額達68.2億美金,而數位發行的收益則達68.5億,證明隨著網路普及,實體音樂產品市場真正的被追趕過去,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下波音樂產業新型態的到來:包括體驗經濟(演唱會、互動式商品)、科技與音樂結合(穿戴與體感裝置、AR與VR),還有可能在串流平台和移動裝置之間,產生的新節點所帶來的創意內容,而這些都顯示big data的重要性已無關規模經濟或區域經濟,而是人性在數位時代的驅動中,以行為做出的選擇所誕生的結果:尤其是年輕世代。
有意思的是,並非所有台灣唱片業者了解數據巨量分析重要性,尤有甚者認為big data無用論、台灣的音樂市場最多就只有到對岸,講數位太囉嗦。
其實,隨時看看年輕人用什麼聽音樂,怎樣分享音樂、聊音樂,無論使用哪些品牌的裝置載具、或是使用何種音樂平台、社群媒體甚至搜尋網站,這些都是流動中的data,而且是在全世界流動,進而在產業的鏈結中產生新節點、出現成熟的應用產品,以此觀察,音樂產業的新型態隨時到來,我們何時才能真實地面對至今仍舊許多不透明不公開的數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