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解讀】美國零售業的麻煩大了:今年至今已有9家零售商破產(和去年一整年相同),預估今年將有8600家門市關閉,未來十年將有600萬到750萬份工作消失。而這樣的情形,也陸續在全球各地上演。 美國零售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而類似的情節,也在全球上演。根據《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指出,儘管美國經濟正強勢復甦,GDP連續8年成長、油價走低、失業率低於5%,以及過去18個月是近30年來工資成長最多的時期,但2017年至今,已有9家零售商宣告破產,和前一年整年一樣多。
然而,壞消息還不止於如此。根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預估,依據目前的速度,2017年美國將有8600間門市關閉,超過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的關店數,創下歷史紀錄;CNNMoney也引述Cornerstone Capital Group的研究報告,未來十年,美國零售業將有600萬到750萬份工作,會某種程度被自動化與數位科技取代,相當於美國現有零售業就業人數的38%到47%,被取代的工作數,更超過製造業。在美國總統川普高舉振興經濟、創造就業的大旗下,零售業卻成為重災區。
除了受到電商衝擊,美國零售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大西洋月刊》認為,造成美國零售業崩盤有三大主要原因:
1.網路購物比以往更方便
關於實體零售店的消失,最直接的解釋就是亞馬遜併吞了零售業。2010至2016年,亞馬遜在北美地區的銷售額,從160億美元快速成長至800億美元,對比成立超過130年的西爾斯(Sears)百貨,2016年營收僅220億美元,代表在6年內,亞馬遜的成長等於三個西爾斯。更有甚者,美國約半數的家庭,都已成為亞馬遜Prime的會員。
然而,亞馬遜的衝擊,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原因,則在於消費行為的轉變。長期以來,網路購物在媒體和娛樂領域的發展快速,例如書籍、音樂、影片的銷售;友善的退貨政策,也使消費者在網路上購物更方便。此外,購物App和行動支付、錢包的出現,也讓手機購物更容易。自2010年起,行動商務佔數位支出的比例,從1.8%快速提升至20%。
電子商務的興起,不只將個人消費移轉到網路上,還因此建立了新的購物習慣,讓客廳沙發取代購物中心,成為消費者購物的替代方案。
2.過多的購物中心
美國目前約有1200個購物中心,《大西洋月刊》指出,10年後,可能會減少至約900個。這並非代表「購物中心的死亡」,但確實在衰退,而且已無可避免。
根據Cowen and Company的研究,1970至2015年,美國購物中心的擴張速度,比同期間人口成長速度還快兩倍。美國的人均購物空間,比加拿大多40%,是英國的5倍、法國的10倍。根據房地產研究公司Cushman and Wakefield指出,2010至2013年期間,美國購物中心的訪客量衰退50%,並且每年都在持續衰退。在購物中心過多、上門的消費者變少雙向夾擊下,實體零售業的前景確實很難樂觀。
3.消費風格轉變:從「購物」改為「體驗」
儘管電子商務盛行、購物中心過剩衝擊零售業,但為什麼零售業的崩潰,會發生在現在?目前正是自1990年代以來,美國平均工資上漲最快的時期,照理來說,人們的口袋裡比以往更有錢。
答案很可能是因為2008年的金融風暴,改變了美國人的消費風格。美國人正從「購物導向」的消費,轉變為重視「個人體驗」的消費。《大西洋月刊》指出,在金融風暴之前,美國零售業在1990年代快速成長,人們買了很多東西,包括房子、汽車和衣服。後來,金融風暴來襲,讓這一切發生巨變,美國人花在買衣服上的錢越來越少,自本世紀以來,在整體消費支出中,購買服裝的比例減少了20%。
同時間,旅遊與餐飲產業則蓬勃發展。自2010年以來,美國國內航空旅客逐年成長,2016年創下8.23億人次的紀錄;餐飲業的成長則更戲劇性,自2005年以來,餐飲業的銷售成長,是其他零售支出成長的兩倍,甚至在2016年,美國人在餐廳與酒吧的消費,首度超越商店購物。
這樣戲劇性的轉變,與社群媒體的興盛有關。《大西洋月刊》指出,對年輕人來說,他們會將那些獨特的經歷和體驗,在社群媒體上打卡發文,進而引起朋友踴躍按讚分享,而美食與旅遊則是最容易引起討論的社群內容。
房地產分析公司Reis資深經濟學家Barbara Byrne Denham則認為,這對購物中心來說可是大事。雖然百貨公司不再受歡迎,但是更美好的食物、娛樂甚至健身活動,或許會吸引年輕人或一般家庭,重返正在努力掙扎的購物中心,順便光顧那些將近倒閉的實體商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