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即將滿三年,即便變種病毒株的威脅仍在,但從歐美日等地情況觀之,疫情發展已走到盡頭,各國都在努力朝生活正常化努力。經貿正常化是疫後發展關鍵,從供應鏈的重塑到企業與員工關係的重建,要努力的面向繁多。對台灣而言,與美、陸經貿關係的發展仍是重中之重,必須慎重為之。
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美國國會審理台灣政策法等因素影響下,兩岸關係進入近七年來最不穩定的時刻,過去曾是兩岸緩衝或黏著劑的民間經貿往來,卻因疫情因素處於非常態。當疫情逐漸遠離,兩岸經貿當前的非常態,究竟是要回到過去的常態,還是現有的非常態變成常態,是蔡政府當前的重要課題。
即便兩岸關係受疫情與政治紛擾影響,台灣出口大陸金額成長率縮小,但今年前八月兩岸貿易總額2,174億美元,我對陸享有1,047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從貿易與順差規模來看,大陸是台灣不能放棄的市場。然而在美國將大陸視為主要競爭對手後,不論是川普時代的美中貿易戰或科技戰,到拜登主政時的印太戰略與晶片聯盟,美中在經貿上的碰撞與競逐日見激烈,台灣身處在美中台的最前線,必然得承受兩強相爭的後座力。
近一年大陸已在農漁產品上對我出口下重手,但產業界普遍更擔心的是ECFA能否繼續推動下去,這也是月前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登陸與台商座談的主要原因,但在國內藍綠對抗的氛圍下,夏立言登陸被泛政治化,反而讓原先要聚焦的兩岸經貿正常化一事,未獲太多的關注。蔡政府也深知兩岸敵意持續加深的風險正在升高,日前四川發生地震,我官方立刻向對岸慰問,就是為了展現善意,增加兩岸良性互動的基礎。只靠上述幾項作為並不足以讓兩岸經貿關係回到正常水準,政府必須掌握接下來的幾個時間點,促成兩岸經貿關係朝向好的方向擺動。
今年第4季是今年兩岸政治活動的高峰,中共要舉行20大,我方則有地方選舉,前者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延續政治生涯的關鍵會議,後者則是蔡英文總統卸任前最重要的一次選舉,被視為民進黨2024年政權保衛戰的前哨戰。在此高度政治的季節中,兩岸自然難以進行實質溝通,但在這之後,就有兩岸推動良性互動的時間點。
拜登與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均表示新冠大流行即將結束,疫情邁向終點,各國都在加速推動國境管制的正常化。台灣預計下月起逐漸鬆綁國境,大陸疫情管控在20大後也可望迎來轉折點。兩岸航班因疫情已緊縮相當長的時間,明年春節或許是兩岸嘗試局部擴大航班往來的時間點,這一來符合華人過節的需要,更是兩岸藉此小小的前進,讓近三年來處於非常態的經貿與民間往來,重新邁向正常化。
更深層的問題是兩岸經貿的下一步該往哪走。美國目前視中國大陸為競爭對手,在晶片等多項關鍵供應鏈領域採取圍堵的方式,蔡政府在抗中保台策略的思維下也緊跟著美方的步調走,這是兩岸經貿往來的最大隱憂。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和兩岸經貿關係,從本質上與規模上都有相當的不同,大陸仍是台灣重要的出口市場,這也是迄今蔡政府對ECFA議題謹慎以對的原因。
聯合報的兩岸民調顯示,雖然因大陸軍演等因素,民間對大陸官方的負評居高不下,但仍有壓倒性多數的國人認為兩岸必須有溝通管道。兩岸政治上的不信任感難以在短期內改善,經貿往來是當下雙方找到最大公約數較易成功的議題,蔡政府必須正視兩岸經貿的現實與需要,努力創造兩岸疫後經貿正常化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