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聯合報近幾年這項民調,感覺兩岸關係就像「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今年的情況似乎特別嚴重。針對兩岸關係政治、外交、軍事、經貿和社會五項領域做的調查,民眾認為其中政治、外交和軍事處於「敵對或緊張狀態」的比率,皆創歷次調查新高,經貿關係也由和緩轉趨競爭。今年民調新增了一些題目,觀察民眾對影響兩岸關係重大事件的反應。例如,有四成四的多數受訪民眾認為,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對台灣「弊多於利」。對岸採取的反制行動,顯然帶給台灣民眾與政府,相當不一樣的感受。
在經濟方面,中共針對裴洛西訪台,採取暫停若干台灣農漁產品輸陸的「懲罰」措施。民眾擔心對岸會擴大限制的範圍,或甚至終止ECFA。數據顯示,兩岸經貿往來未受疫情和兩岸關係緊張的影響。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仍然很深,大陸現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因此,受訪民眾多數希望持續加強兩岸經貿交流。
在軍事方面,裴洛西訪台後,中共「鎖台軍演」和軍機穿越海峽中線的舉動,已有「常態化」的趨勢。雖然受訪民眾普遍認為,兩岸開戰的可能性很低;但又憂慮中共日益強盛,會對台灣形成軍事威脅。
一旦中共對台灣用武,美國是否派兵協防台灣的問題,長期引發各界的討論。對此,受訪民眾的看法相當分歧。我認為這是因台美互信不足,以及受到美國「戰略模糊」政策的影響。加上受到烏克蘭戰爭的教訓,台灣民眾已有強化自我防衛的意識。受訪民眾不分黨派,有高達七成三的比率,贊成恢復徵兵制。
如歷次調查顯示,「永遠維持現狀」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而經驗告訴我們,兩岸現狀是「動態」而非「靜態」的概念,其中最大的變數就是台美中三方執政者的政策。
首先,美國政府改變對華政策,直接牽動中美、台美和兩岸的三個雙邊關係。台海成為中美角力的舞台,台灣則淪為雙方博弈的籌碼。有裴洛西訪台事件的先例,如果美國參議院外委會日前通過的「台灣政策法案」付諸實施,其產生的後續效應,恐將在台海掀起巨大的波濤。
其次,習近平在中共提出統戰政策一百周年會上,強調要對台港澳做好「爭取人心」的工作,這點顯然未能落實在對台政策方面。調查顯示,看好大陸未來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民眾,近六年來逐步減少;代表中共擁有與日俱增的「硬實力」,並沒有轉化為台灣民眾心中的「軟實力」;尤其是,受訪民眾對大陸政府仍充滿負面印象,與多數對大陸人民的好評,形成認知上的巨大落差。
最後,民眾對蔡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評價,出現近三年來持續下滑的趨勢。意味著民進黨執政下,台美實質關係的加強,是以犧牲台灣的大陸政策作為代價。我認為台灣民眾不會樂見,兩岸關係一直處在「已讀不回」的狀態;因此,有比率高達八成三的受訪者主張,兩岸目前「非常需要」和「還算需要」維持溝通管道。
戰爭與和平,會是二○二四年台灣總統大選時,台灣人民心中的一份答卷。因為,習近平如在中共「廿大」順利連任,他不會讓台灣問題「久拖不決」,兩岸關係勢難跳過「攤牌」的那一刻。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