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那一年的家庭旅行•徵文優勝作品】堤娜/我們不是進香團

聯副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22 第815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那一年的家庭旅行.徵文優勝作品】堤娜/我們不是進香團
【繽紛超連結.網路徵文優勝作】歡迎光臨漫畫屋之一
【書評.人文】楊凱麟/古典時代斷頭史

  人文薈萃

【那一年的家庭旅行.徵文優勝作品】堤娜/我們不是進香團
堤娜/聯合報
我們不是進香團。圖/PPAN

當初我和先生用三萬元購入二手車後,趕在暑假結束前安排首次環島旅行。對預算有限的我們一家五口來說,最苦惱的就屬住宿費了。不過我發現部分廟宇可供留宿,兩大三小一晚僅須花費一至兩千元。我連忙搜尋全台有香客大樓之處並預訂房間;接著,我參考小學社會課本內容羅列出各地名勝古蹟,並配合住宿地點來規畫路線就啟程了。

對年紀尚幼的三個兒子來說,去哪兒、吃什麼和大人的期盼不同,小孩需要充足的活動與隨時填飽肚子。於是白天我們經常在便利商店解決正餐,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想吃的麵包或涼麵、御飯糰或大亨堡,這比起山珍海味更能滿足其味蕾。抵達每個景點後的遊歷或拍照空檔,亦不時尋覓空曠處,讓他們盡情跑跳、放飛自我。待傍晚三四點預備前往住宿處時,孩子們尤其躁動。因為彼時家裡沒電視,但香客大樓有裝了第四台和MOD的電視供他們觀看。

於是每日最高潮的時刻,竟是車子駛進廟宇瞬間。換做是別人應該是開進遊樂園,才會有此等震天動地的歡呼聲。我們一行人提著大包小包行李下車,先至櫃台登記繳費,接著孩子們會爭先拿鑰匙尋找相對房號,一開房門立刻魚貫而入。

甚少在外過夜的他們,似劉姥姥進大觀園般,各式房型都令他們雀躍不已。一切就定位並盥洗完畢後,我們會和廟方人員寒暄,了解各神祇的根源、拜神、酌添香油錢,再探詢當地小吃、買零嘴回旅館,一家人窩在一起,吃東西、看卡通。

愉快時光總一晃眼就過,為期九天的行程邁入尾聲,一眨眼又開學了。後來,學校課本只要有提到某些地方,我便拿出相關相片與家人回味一番。然而孩子們心繫的,盡是哪間廟宇富麗堂皇,哪棟香客大樓超級豪華、哪間有大通鋪可以打枕頭戰……這種專屬我們的環島體驗,大概是旁人無法理解的吧!

●評審短評:

題目首先點明意不在進香,那麼,究竟為了什麼呢?旅行中吃喝玩樂一樣不少,儘管如此,得來並不容易。和現實妥協,自有一番無奈,但全文節奏輕快,洋溢著畫錯重點的自得其樂感。(栩栩)


【繽紛超連結.網路徵文優勝作】歡迎光臨漫畫屋之一
評審團/阮光民、小莊/聯合報
主辦單位/聯合報繽紛版

評審團/阮光民、小莊

說起漫畫,你偏愛四格、連環或其他敘事類型?你有最愛的角色嗎?是否曾在某個瞬間對情節深有共鳴?

我們的歡笑時刻

文/自華

我站在租書店外面,緊盯著站在櫃台邊的媽媽。

不是沒有試過自己去,但古板的老闆不肯幫一介國小女生辦帳號。同學們都有大方的哥哥姊姊,可以一起借、輪流看,偏偏我沒有。整整國小六年,每次放學經過租書店,為免在同學面前顯得氣短,我都別過頭去,假裝沒興趣。

不知怎麼回事,升上國中後,我因為第一次段考成績是國小的三分之一而大感人生無望時,媽媽帶我去租書店,借回三本漫畫。

「夏子的酒?」我好奇地撫摸著被摺到微脆的塑膠膜,媽媽微笑著說:「你慢慢看,喜歡的話,我再幫你借後面的集數。」

夏子面對各種難關,虛心求教並思考對策,隨著對人和自然的了解增加,她一步步朝夢想邁進。儘管作品裡沒有考古題或解題技巧,但隨著劇情而來的淚水與笑聲,助我度過最痛苦的轉換期,終於逐漸適應了新的生活節奏。

後來,儘管我可以自己辦帳號了,但直到離家讀大學為止,仍持續央請媽媽借她推薦的漫畫回來。至今,我自外地工作休假返家,還常跟她聊起那些漫畫的劇情。畢竟,不論是什麼樣的作品,最珍貴的,就是那些我們對著同一個畫面,盡情大笑的時刻吧。

漫漫畫人間

文/乳拓奇

我從小吸收大量日本漫畫奶水,亦經歷過台灣連載漫畫百家爭鳴的時代,說起最喜歡的漫畫家,多年來卻沒變過,儘管是個挺冷門的答案--任正華老師。

老師最為人所知的作品肯定是《頑劣家族》,那充滿諷刺與荒謬的對白,劇情遊走在奇幻與社會寫實之間,完全正中我的胃口。有段時間我瘋狂收集老師的作品,不管是歷史穿越的《人肉包子》、冷調魔幻的《修羅海》,或是實驗意味濃厚的《魅影殺機》,甚至連教新手如何繪畫的《我要畫漫畫》都不放過。

我對任老師的崇拜,延續到大學就讀影視相關科系時,為了想對相關作品進行創作論述,鼓起勇氣寫信給老師請求授權。本以為會石沉大海,沒想到很快收到回覆,任老師爽快直接地說:「沒問題,隨便你怎麼寫,我都沒意見!」

畢業後,我進入影視相關行業,期待有天能和老師合作,可惜老師選擇淡出江湖。後來,我被母校邀請回去授課,毫不猶豫將老師的傑作《漫漫畫人間》指定為編劇教材,也算某種默默致敬吧!

感謝任正華老師的創作,啟蒙了我,也將持續啟蒙無數年輕學子,respect!

童年與小亨利

文/輕舟

國小時,學校為了提倡國語文教育,每班都訂有一份《國語日報》,從三年級開始,我就迷上了其中的四格漫畫「小亨利」。每天晨間打掃結束,搶看《國語日報》是我的例行工作,一睹小亨利的童年趣事。

他是個好奇、頑皮、憨厚,有時又會展現些許陽奉陰違性格的可愛小孩,漫畫中的情節,常常讓我會心一笑,心情好上一整天。有一次,我將一則「小亨利」挖了下來,報紙憑空留下二十公分寬的窟窿,導師很快發現,根據密報,立馬行刑--面壁思過半小時。

依稀記得那則漫畫內容是,小亨利吃完藥後才發現自己忘記媽媽的交代,使用前須先搖一搖,於是心生一計,跑去雜貨店前的搖搖馬,投幣搖晃數分鐘。我之所以剪下漫畫,是想放學回家好去問媽媽,沒料到因此受罰;當然,媽媽笑我傻。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童年,小亨利無疑提供了一個有趣又純真的反射映像,在童年裡,苦中作樂、探索、遊戲,每種嘗試都有著當下某種意義。一種肯定或懷疑,一種自鳴得意,一種捉弄或揶揄,交織成青澀歡鬧的時光。在媽媽「傻孩子」的柔聲回應裡,我也感受到了母親的慈愛。

看漫畫的孩子,不會變壞

文/lyo

「看漫畫,不如去看更有知識涵養的書。」小時候,面對成天浸淫在漫畫世界裡的我,曾有長輩語重心長地規勸。

在那個漫畫等於不良書籍的年代,想看總是得偷偷摸摸,彷彿在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看漫畫的孩子也好似比看「正經書」的孩子低一等,這讓我很不甘心。

事實上,早期如「漫畫之神」手塚治蟲的《怪醫黑傑克》,近期如將中國史籍寥寥數語的戰役,憑超凡想像力延伸為六、七十冊的《王者天下》,日本漫畫涵蓋的內容一直非常廣,從一般上班族的日常到調酒、不動產等各種職業,再到各國歷史、AI議題、運動賽事等,其議題探討之深,不亞於一部文學著作。

當年我就是看了《神行太保》想到日本品嘗文字燒,看了《六三四之劍》想學劍道,看了《朱鷺色三角》了解到「人與人之間,只要有一方堅持,緣分就不會斷絕」……漫畫於我,已不僅是喜愛哪部作品或角色,而在根本上形塑了我這個人,成為我的血與肉。

因為看漫畫讓我發奮讀書,進了日文系,也住在《橫濱故事》的舞台橫濱工作了五年。往後我希望繼續以自己的人生,證明:看漫畫的小孩,不會變壞!


【書評.人文】楊凱麟/古典時代斷頭史
楊凱麟/聯合報
梁廷毓《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游擊文化出版)

推薦書:梁廷毓《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游擊文化出版)

建構古臺灣人物山林的地理感知

《噤聲之界》以獨特的情感描寫著滿布殺伐墾獵的古臺灣山川大地,那些橫死在番仔坡、土牛溝、閻王崎、下橫坑、鹹菜甕、三坑仔隘的先祖們,有被原住民砍頭的漢人,或反之,被客家人捕殺吞食的番人,他們有的無頭,有的被火槍崩掉腦袋,有的骨肉被分食,有的枉死無名,百年來屍骨零落,被收攏、寄附在浪漫臺三線沿途的萬善公、有應廟、大墓公等陰祠,或湮沒成荒山孤塚,以衝突與死亡逆寫臺灣的歷史,土地銘刻著傷痛記憶。梁廷毓以文字的深情融鑄他的田野踏查,土石磚瓦樹木河川都在書中重新贖回生命,建構了古臺灣人物山林的地理感知,這是對滅絕與遷徙之人的情感,也是在爭鬥、流竄與殺戮的連續死亡現場中兌現的書寫。

北臺灣的淺山地帶在過去三百年來犬牙交錯地生養著不同族群,這是我們的先祖,但他們彼此的信仰、習俗、語言與生命型態迥然不同,也基於各自的利害與因緣在這條幽微蜿蜒的「漢番交界線」上活著與死去。臺灣的淺山是各種異質元素的劇烈交會之地,不同族裔的神祇、魂魄與人物,交雜夾帶著世界的時差與視差,界線在死亡的疊加堆壘中推移斷續,農業定居與山林遊獵,各種力量爆裂噴湧、散落成活在交界人們的埋骨之所。淺山的這些崁、崎、坡、隘、溝、坑,「地形內建了死亡條件」,也構建了一門「被砍頭者(或欠砍頭者)」的地勢學,梁廷毓將耆老的口述傳聞、墓碑、清代史料、族譜與古地圖連綴成綿延不絕的地獄變相圖,文字追隨著各種死亡的峰值鋪展「原/漢衝突」的熱力圖。

嘗試「原民/漢人」的價值重估

「淺山」既不是山,也不是平原,而是兩者的移動交界,一個「無地之地」。這裡是原住民長久以來的獵場,卻也是漢人眼中可以侵墾占領的無主荒埔,雙方因為對世界認知的不同而在交界相互襲擊、打鬥與殺害,各種力量在此頡頏挪移,漢人開山墾殖且劃地戒備,獵場被破壞的原住民則出草獵首祈求神靈仲裁與最終和解。流民、奸民、生番、凶番四伏,「遭番殺害」並割去頭顱的人數以千計,鮮血噴灑綿延成北臺灣的一道道血線。這些「斷頭祖公婆」與「無頭鬼魂」們靜默地組建了臺灣的深層結構,尾隨這些無頭之人的足跡,他們的葬身之地,梁廷毓以文字、攝影、檔案、擲筊、裝置藝術與錄像持續探究一種臺灣史的嶄新型態,在總是跨域的實踐中嘗試「原民/漢人」的價值重估。

歷史的隔閡與健忘在跨域實踐中被跨越,因為構成今日臺灣的基底正是「原/漢」不斷越界與相互侵吞的大型實驗場域,這本書不僅在「原/漢」的觀念與思考中一再往來穿梭於兩界,而且也總是使得文字與影像「越渡各種維度」,展現一種緊繃的臨界狀態。

梁廷毓以風格化的視角,謹慎確切的文字解放了清代與日治時期的檔案,檔案學/考古學的潛能極大化後,成為族裔、地景、現代與古代、神靈、人鬼等異質元素的交界考,從死亡之處與斷頭之人作為起點,重置了顛倒的價值與錯亂的階序,以系譜學的形式書寫臺灣,並在布滿凶死斷頭的高張界線上持存,向後代的我們招手。於是被書寫中的既是古臺灣,也是新臺灣,這些以死亡型態續存的斷頭祖先們使得全新的地理感知學成為可能,這是對「原/漢」進行系譜學重估的《臺灣人四百年(斷頭)史》,這些在不同區域不同年代中煢煢孑立的斷頭人們,必須再加上1960年代張照堂照片中顯影的無數個無頭人(《板橋1962》,《新竹五指山1962》)、無頭豬(《新竹五峰鄉1986》),侯俊明斷首倒吊的刑天(《刑天傳》,1992)與許哲瑜的無頭肖像(《尋找蘇萬欽》,2016)。斷頭、無首、割頸已然是臺灣人無法分離的原型,他們空缺著頭顱埋屍在臺灣各地淺山,永世漂蕩不得歸葬自家宗祠。這些斷頭人不屬於羅浮宮中無頭的勝利女神雕像(Victoire de Samothrace),而是我們哀戚與惶惑的斷頭祖公婆及其後裔……

一門「墓塚製圖學」的現地施作

梁廷毓筆下的斷頭人們悽惶奔走於地圖交界之處,在地名不斷更動的歷史洪流裡,以纍纍的死亡加註著散落各地的古臺灣痕跡,凱達格蘭語中大水橫流的Takoham,漢人聽音寫為「大姑陷」,後再改為「大姑崁」、「大科崁」、「大嵙崁」,最後成為「大溪」,在古地圖中一一盤點核實現今的地名地貌。

這本書的寫作讓我們認識到,做足田調的研究必然也是一門「墓塚製圖學」的現地施作,一墳一墳被遺忘的墓地彷若是為了印證古地圖與古文書上已然陌生的標記,一個不復存在的地名,一個幾代前遭「凶番戕害」的祖公名字,如今不可置信地被重新配對,百年前寫下的幾個字竟能在地下覓得其骸骨,刻在漫漶墓石的名諱神奇地與檔案的某一行字句疊合,虛幻的文字與墓中枯骨在各自存活逾百年後再度合為一體,即使無法如哪吒魔幻重生,一塊塊在荒野中被重新找到的古墓,獸道上被遺忘的殘敗遺址,勾連著百里之外大學圖書館裡的古文書,形影相弔,成為重構臺灣史的重要基底。文字從此被賦予山川人物的及物性,每一個登錄在籍的人名都深情對映著仍留守現地的百年荒骨,曾經的血肉鮮活地走動於古地圖與古文書註記的一筆一捺之間,他們或者活在被砍頭的暗夜憂愁裡,或者已在遼闊的野地裡被割走項上人頭,但不再只是古籍裡的空洞符號,因為屍骨在場,即使無頭。

書裡一張張拍攝於當下的臺灣照片從此不再能等閒視之,因為這些山巒、河谷、溪流、橋梁與廟宇疊加著歷史的深重凝視,成為必然「重瞳」的觀看,現代的水泥建築與地名招牌被另類的感知穿透,剝除了後世覆蓋的表層,還原成血肉噴飛的原住民鹿場與漢人墾地,被集體獵首的無頭屍身徘徊不散,在照片前幢幢浮晃。每一張實地拍攝的照片都再次見證著古臺灣人並不曾被抹除,而是頑強在場。這是讓作者沉吟不已的「靈」(utux),在臺灣這塊屬靈的場域裡,人鬼共在,照片成為文化測量與「屍學空間」的顯影。

無頭祖先們以殘缺的屍身書寫臺灣的死生邏輯,他們撒手遺留的山川、墓誌、傳聞與史料讓人投以最深切的哀傷。臺灣四百年史亦是各種橫死、凶死之人的墓地蔓延史。這些往往是歷史中無名者的生命,曾在這一大片淺山區域裡洋溢著他們的歡快、艱苦、憂愁與喜悅,如今已不再有人記得。然而,無頭的臺灣冤魂們或許正積蓄著一門在地的沉默考古學,由淺山荒郊中頑固不去的墓碑或滄海桑田也動搖不了的河谷開始,死亡被話語化與圖像化,文字與影像正繁盛地由這些無頭人的身影裡如百合綻放,伴隨著對山川景物無比敏感的歷史覺知與自省,透過「淺山地帶人群記憶」與「漢番交界的系譜書寫」,與其說是為了抵禦遺忘與抹除,更是一種新的臺灣情感與知覺已然誕生。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