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曝光的一份長達96頁「紐約時報」創新報告(New York Times Innovation Report 2014),紐約時報在開頭沈痛的寫下了:「在數位時代創建一個偉大的媒體十分困難,我們非常在乎觸及率和工作的影響力,但在數位的領域我們尚無法掌握關鍵的CODE,我們的競爭對手正在領先中」。這報告的內容引起了正反兩面的討論。
反面來看,紐約時報在新聞界一直是領先的,但在面對數位時代的挑戰中仍陷困境,閱報率下降幅度很高。科技改變了閱讀者的使用習慣,更改變了原始的經濟貢獻生態,對於紐約時報這樣資深的傳媒,不可避免的首當其衝。
但正面來看,我在裡頭關注到:長青內容(Evergreen)的部分,引用了一個曾刊載在報內的例子: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自由之心」。
這一篇被精選為年度最佳閱讀的文章,撰寫的記者觀點十分精準,報導摘錄上Twitter後被以病毒式的社群媒介擴散開來。連美國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執行長Henry Blodget都表示:「紐約時報在資料庫上有很強的利基點」。有強大的紐約時報資料庫當背景,所以相較於其他競爭者媒體更能掌握精準觀點。
紐約時報在創新報告中回應:「建立在報社內的資料庫,從1851年創立至今,依照時間的統計共存放有14,723,933文章。」
這些因時間累積所建立的長青資料庫(Evergreen)正是媒體業界認定最有價值的元素。即使科技改變了閱讀者的使用習慣,如何善用長青資料庫並透過有效的管理運用,重新採集元素融合成一篇篇更有價且無法取代的文章,創造原有故事的新價值,再創作的說故事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
而這種具備再創作說故事能力的:「故事管理師」正是目前我與學界研擬的產學合作內容,「故事管理師」透過各種方法從生活中蒐集好素材或符號,再與長青資料庫(Evergren)作連結,進行「再創作」,為創意產業以及傳統產業導入加值的最初衷,提供新商業時代不可或缺的「故事內涵」競爭力。
反觀台灣自省,一樣有著正反二面可以討論,反面來看, 大多數人極度反感著,充斥在生活中各式速食無味、粗暴混亂的新聞,各種樣貌相似,故事雷同、重複演出的戲碼…,卻仍然只能矛盾相處著。
正面觀察,卻也不至於完全悲觀,幾個長青的新聞性節目,「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文茜的世界週報」、「看板人物」、「台灣亮起來」,都有著自已獨特且難得的故事力,在資料庫的應用上毫不馬虎,就算沒有如紐約時報般強大的長青資料庫,在資料蒐集、研究的功課中不便宜行事,在產業中因為「難得」所以長青。
96頁的「紐約時報」創新報告,面臨數位未來的挑戰,「數位科技應用」對比著「內容深度內涵」也許各自強大,但它至少已經從挫折中,重新省思找到正視珍貴資源的路。
我對紐約時報這份自省,由衷尊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