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三天前晚間發出的一則新聞稿,確定延後原訂「募兵制實施計畫」期程,在距離總統大選不到半年的此刻,再度為我國兵制改革大辯論點火,未嘗不是好事。
誠然,政策急轉彎令人錯愕,不但打亂了幾萬名役男的個人計畫,和他們家庭的心理預期,也使國人對於未來兵役制度走向,產生諸多難以確定的不安,對此,政府文武領導與朝野政治人物均有責任。如今適逢選舉政策辯論即將登場之際,兵制改革議題,不可缺席!
十餘年來,我國對於兵制改革的政策檢討與辯證從未間斷,朝野政黨與專家學者幾乎已經窮盡所有的論述意見,然改革之路仍坎坷難行;除了對男兒當兵等千年傳統觀念與固有民族性格外,戰爭本質與型態的根本性轉變,軍事高科技的飛速演進,人口結構自然但持續的扭曲,安全威脅加劇與異化的雙重壓力,本已使承平時期的兵制改革面臨重重挑戰。
目前我們雖然沒有明顯而立即的戰爭危險,但是在大國角力與區域強權競逐,國家人力與財力資源嚴重匱乏,周邊軍事安全環境常有緊張情勢,以及國軍淪為「握有槍桿子的弱勢團體」社會氛圍等多重挑戰下,若論兵制改革,必須確立幾項全國基本認知:
第一,「軍隊要能打」。國防政策應以戰力需求為首要原則。簡單的說,建立一支不能打的軍隊,形同無國防;因此軍隊要多少預算、裝備、訓練、兵員才能構成保衛國家的基本戰力,並非想像亦非口號,而需對平時與戰時之防衛需求,透過科學的模式模擬,做精準的淨評估,從而據以形成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今天我們爭辯徵兵與募兵的優劣與實施進程,都要以國家「存亡之道」的謹慎態度出發,絕非以選舉的「死生之地」為考量。
第二,「兵役與納稅都是義務」。國之成國,自然是人民具備共同政治與生活價值,決定共同付出代價,保全共同生存利益;因此,國民就有共同負擔之義務。國民納稅以求繁榮,服役以保安全,繁榮安全兼具,則有尊嚴;此三者既非上帝賜予,亦難仰賴強權施捨,而是國民全體的必要付出。今天無論兵制要如何改變,政府以教民眾、師長以教學生、父母以教子女,均要強調:國家不一定要打仗,但也不會永遠迴避戰爭,因此國民為國家服役天經地義。
第三,「國防不只是國防部的事」。國防不僅僅是軍事作戰,軍隊的組成與維繫,需要經費預算、人力資源、教學訓用、食衣住行、離退就養,相關業務涉及行政院所有部會,需內閣全體共同支撐。如今我們循序推進以募為主的兵制轉換,不僅是國防體系的重大變革,也牽涉到社會結構的轉型,中央各部會均將受到連動影響,倘不支持國家重大政策的必要相關配套,而隔岸觀火,甚至以鄰為壑,則無論兵制改革的設計如何精確,不但施行困窘,最終也將損及各部會本身利益。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國際間不會永遠沒有戰爭,只是戰火尚未臨頭;世界上也沒有永遠「純募兵」的國家,只是威脅狀態與比例需求之差別。亞洲與台海的和平繫於均勢,而非善意,惟有可以「即戎」之民,乃得以「不戰」。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