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不少人的財富與飯碗一夕歸零,令人感嘆「如果早知道,就不會如此悽慘!」不過經濟風暴也提醒30世代:坐等大難來臨不是辦法,必須未雨綢繆做好準備,防範職涯無預警中斷,才能迎向充滿未知數的未來。
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特別強調「先見力」的重要性。如何建立危機意識,預先做好佈局,是職涯第一個10年的頭號必修學分。在全球經濟危機頻傳下,你不見得有預測未來的先見力,但至少可為最壞情況預做準備,延後享樂,儲備「過冬」的存糧;並且培養多元化職能,以分散生涯風險。
延後享樂: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暢銷書《先別急著吃棉花糖》裡的主角阿瑟與他的老闆喬納森,兩人聰明才智不相上下,但喬納森是億萬富翁,阿瑟卻只是他的司機,究竟為什麼?答案就在書中提到的一項史丹佛大學實驗:研究人員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給每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或是等15分鐘;若願意等,就可以多得到一塊棉花糖當獎賞。實驗結果發現,願意犧牲眼前當下好處、以換取更多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的成就,顯著高於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
「棉花糖理論」的啟示,就是看長不看短,願意先苦後甘的人,比較容易取得成功。在生涯經營上,一個有高度危機意識的人,通常也是這種「延後享樂」者,願意放棄眼前的享受,儲備應付不時之需的存糧,以提高人生的安全係數。
財經作家王志鈞舉例,多數人的理財觀念是「收入-支出=理財」,每月花費剩餘款項拿來理財。但正確作法應為「收入-理財=支出」,先敲定每月理財額度,剩下款項才用來消費,這就是一種「延後享樂」,不但有效控制個人開支,也可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
人生先苦後甘 享受豐碩回報
華頓國際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李飛彤說,「棉花糖」不僅只有「財富」,職場「閃跳族」也是先吃掉棉花糖的一群人。他以自家公司找企劃人員為例,寄來的履歷10封有7封先前每份工作不超過8個月,甚至3個月不到者也不在少數,不難看出他們只是想找一份薪資更優、福利更好、主管更可親的工作,一發覺不如預期就走人,只想到眼前,哪裡舒服就往哪裡去,殊不知這是掏空職場信譽資產的自殺行為。
聯聖企管顧問公司董事長陳宗賢,是「延後享樂」的奉行者。他說,「我會吃好的、用好的,但這是我努力後,憑實力得來的。」19歲時,他受到一本《如何在40歲成功》的勵志書籍啟發,立志將來要闖出一番事業,當同學們悠哉享受大學生活時,他從大一就為考研究所準備,每天以圖書館為家,進入職場後更是發揮「阿信」精神,主管指示使命必達,主動扛起同事不願做的事,如今他不但擁有自己的事業,同時是4家大公司的專業經理人,人生之路為典型的「先苦而後甘」。
焦慮未來 不如認真經營當下
30世代有些人太缺乏危機感,沒有目標地渾噩度日;有些人則相反,對未來充滿惶恐不安,以致不知何去何從。李飛彤的建議是:「如果不知道下一步在哪,就先把現階段做好。」
大學畢業後,李飛彤考上壽險公司的訓練專員,當他看到上級主管工作10年,工作內容只是他這個小專員的放大版而已,心裡開始對前途產生危機感,知道自己並不想要這樣的未來。儘管如此,在確定人生的下一步前,他還是全心投入眼前的工作。
大學時代從事過卡通配音、節目主持製作,還曾在劇團當演員的李飛彤,把傳播業的活潑氛圍帶入保險業,當時他負責企劃主持公司每天的例行早會,將早會辦得像「Live節目」般生動有趣,使得同仁士氣為之一振,不但自己成為公司績優員工,還屢次獲得與公司大老闆一同用餐的最高榮譽獎勵。
有一次公司開放外界觀摩時,李飛彤在早會的精采表現,令來訪的顧問公司老闆印象深刻。後來這位老闆引進國外教育訓練課程,第一個想到的講師人選就是他,意外開啟他後來的創業之路。
「每一份工作經驗,都與你的往後有所連結,」李飛彤說。認真經營當下,就等於經營自己的未來。萌生危機意識的你,與其乾著急、窮焦慮,不如用心做好手邊工作,時間到了,機會之神自然會降臨。
財富管理:儲備過冬糧食
30世代要儲備過冬的糧食,光靠薪水不夠,還要學財富與負債管理。儲蓄是理財的第一步,接下來則是將儲蓄累積的第一桶金投入投資市場,創造投資報酬率。
王志鈞指出,財富管理的兩大因子,就是「紀律」和「持續性」,兩者缺一不可。「紀律高•持續性高」的人,可長期保持高投資報酬率;「紀律低•持續性高」的人,能保持財富,但投資績效不高;「紀律高•持續性低」的人,偶爾能賺到大錢,但沒辦法持久;至於「紀律低•持續性低」的人,則注定一輩子是窮人。
王志鈞強調,理財能力與性格息息相關,致富前得先學會管理好自己,培養紀律與持續性,唯有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把錢管好。
勇敢嘗試各種投資工具
工作與薪水隨時可能不保的時代下,30世代的財務危機感雖然不可少,但操之過急卻是大忌。王志鈞提醒,坊間財經書籍若出現「教你快速致富」、「跟著我必賺」等字眼就要格外小心,因為「投資沒有速成班」。他鼓勵廣泛涉獵財經資訊,但「書看完、看懂了,記得要丟掉。」因為,適合別人的投資手法不見得適合你,「你是你,他是他,就是不一樣。」
王志鈞認為,投資工具與商品無分好壞,要找到最佳的投資方式就是多試:「年輕時可以在不影響生計的前提下,用多餘的錢多嘗試各種投資工具,就算失敗也沒關係,失敗的經驗是最好的借鏡。」王志鈞本身就勇於挑戰各種投資商品,也曾慘賠過,但「久病成良醫」,如今「投資」成為他的專業,還以財經專家身分維生。
「投資,等於是總經理先修班,」王志鈞認為,投資靠的是研判力,與經理人最需要的決策力不謀而合。
「讓我『過冬』的實力在我身上,不在銀行。」王志鈞說,學習投資不單是賺取有形的財富,練就的能力更是一種無形資產。
多元化專業佈局 為自己多留幾條生路
李飛彤有一位在工廠擔任廠長的朋友,想轉往設計領域發展,卻礙於未受過基礎訓練,且生計壓力沉重,成日抑鬱寡歡。李飛彤建議友人:「如果真的喜歡,就要付諸行動。」於是他白天在桃園工作,下班就到台北學設計,功力練到一定火候時,他終於放膽轉行,目前在室內設計已小有成績。
李飛彤說,許多人在一個領域做久了就成為習慣,停滯不前也停止學習新事物,「只想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舒服慣了不肯出來,」等到公司出狀況倒閉或裁員,剩下的就只有「死路」一條,因為他也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了。
台灣近年失業潮,有很大一部分屬於「結構性失業」,是由整個產業沒落或外移所造成,個人專業能力再強也沒用,因為台灣已不再需要這種專業;就算想跳槽求生也行不通,因為同業也都陷於困境。除非你能靠其他第二專長轉行,否則就只有領失業救濟金一途。
為了替未來多留幾條路,陳宗賢建議趁早培養「多職能化」,利用跨部門輪調或在職進修,學習其他第二專長,以分散生涯風險。尤其是行銷、業務、人力資源、財務會計這4種工作能力,具有很高的通用性,不論將來跳到哪一個行業都適用,更是多元化專業佈局的首選。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八月號(461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