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客家音樂中的鄉土愁緒與往返漂移


【Mr.Play,不累 視視看】包含重要新聞、社群最夯話題、優質節目內容,讓你透過E-mail輕鬆觀看影音新聞。 【遠流親師悅讀報】介紹繪本、青少年選書與教養議題,讓家長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起快樂「悅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1/26 第38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專題企劃 「離土離農之顛簸」
高雄款 KH Style 巴代在岡山的作家日常
 
 
 
「離土離農之顛簸」
黃瑋傑/文
客家音樂中的鄉土愁緒與往返漂移

我最初於高中時受到客籍作家鍾理和的文學作品�˙X,對客語方言與鄉土意識開始關注與自覺,到更後來受到近代客家音樂的聆聽刺激,更進一步爬梳尋回自己的身分認同,並累積轉化成創作動力與能量。

此篇欲從自身客語音樂的聆聽經驗中,以「離家返鄉」作為主題拉出一條軸線,串起不同創作者及音樂作品中的相似心境,那也許是關於童年或少年時代的鄉土生活記憶,及離家遠行後的回望或重返故土。

於此主題中,對筆者而言極為鮮明與重要的作品,無疑是由詩人鍾永豐填詞,音樂家林生祥譜曲的〈風神125〉,收錄於二○○一年發行的交工樂隊〈菊花夜行軍〉專輯中。總結筆者過去許多閒談經驗與資料收集,私以為這首歌確確實實曾影響了跨越二十年之間、不同年紀的兩個青年世代:

送捱出庄汝講个話[1] 捱毋添放歇半下[2]

但係阿姆這十年日吶 捱像冇點主个鬼[3]

覓過頭路一項又一項 哀哉!冇半項有望

以青年向母親嘆訴作為開場(更可能是糾結於心沒說出口的話),呈現一部份出走故鄉所產生的適應不良,而歌詞至此,則需輔以歷史脈絡的概述梳理:從大時代的時間刻度來對比可發現,約莫從一九五○年代起政策上因推動以農養工、發展工商,加以科技進步快速提升農業技術、大量農藥化肥及現代農機具的開發使用,使得農業生產上大量減低勞動人口及勞動強度,反觀都市中的工業發展及伴隨而來的商業發展,則產生大量人力需求,約莫在二、三十年間內,農村人口及勞動力大量外移,造就了經濟奇蹟的時代,也生產了離土離農的一代青壯年。

經濟起泡捱人生變泡 離農離土真登波[4]

毋當來歸!毋當來歸![5] 阿姆原諒捱來歸

捱愛捨死歸到山寮下 重新做人

第二段正是呼應上述時代背景下的農村漸衰現象,並再次闡述殷盼歸鄉的青年心聲。於是,若進一步以時代進程為軸、比對不同音樂創作人成長年代後,再重新理解這些客語音樂時,諸多創作歷程與作品內涵就更顯明朗清晰,也為時代的樣貌以樂音詩歌形式,逐一刻畫保留下來。如陳永淘在〈頭擺的事情〉當中,似吟遊唸唱的方式娓娓陳述大量童年趣事與經歷,讓不少年紀相仿的人聽來津津有味無限懷念:

打赤腳長爛疤 細人個個拈蛇打蛙 曬到長臭頭[6]

該芭仔食到屙硬屎 灌土狗 焢蕃薯滑臭屁

蝦公毛蟹鯽魚溪哥 河壩盡多唔識愁

該鵝仔會啾人 大家捻朘抑脝[7] 走到尾瀉屎流

又如顏志文的〈阿樹哥的雜貨店〉一曲,以輕快悅耳的旋律帶出濃濃的鄉村人情味,以及人世變化的淺淺傷逝情懷:

店門口擺个幾張長腳凳 日晒雨淋嘛有幾十年

人客來來去去 唔知有幾多

阿樹歌个雜貨店 從細人到大人

阿樹歌个雜貨店 對頭擺到這今[8]

又若從更晚近的青年作品來看,亦可見到如米莎在〈歸〉中,關於當代青年多少都有一些的內在焦慮與迷惘,偶有無根失根的困惑與無力感,以及與故鄉家人間的距離拉扯:

人字向南 春天就會回

捱南 不知何時能回

四門透底 我的心裡

又像破洞的石甕 塞滿的昨日

流了滿地 不知如何撿

在此亦一併放上筆者拙作共同分析,在〈山脈〉一曲中,也輕訴著遊子離鄉在外的某些心緒片刻:

夜色轉深烏 念起入鄉路

心情託付風 望它向南送

山高來擋阻 改請月光托

風吹檳榔樹 撩人心肝肚

由此可知,無論在哪個時代,人們終究依循著與故土親人間的濃厚情感及羈絆,彷如一條風箏線,收放之間即是關係與距離的輕重拿捏:

就係恁吶 捱騎著風神125

犖犖確確[9] 呼天呼地

屌伊景氣麼該前途[10] 捱不在乎

……

捱麻倒歸來也喲

無論是內心吶喊或鄉土輕喚,只要那無形的箏線牽繫著,便使人不致迷失方向,再如何曲折顛簸,終究找得著那條回鄉路。

註:

1捱:我。个:的、個

2添放歇:忘記

3冇:無

4登波:波折

5毋當:不如

6細人:小孩

7捻朘抑脝:護著命根子

8頭擺:從前

9犖犖確確:形容巨大聲響

10麼該:什麼

黃瑋傑

來自高雄美濃,從事音樂創作,關注及參與許多社會、環境議題,核心關懷為人與土地細微之聲,期望透過音樂將許多真實故事帶到更遠更多地方。專輯《天光。日》以罕見【不定價】方式販售,將之作為一次社會實驗與實踐。

 
巴代在岡山的作家日常
文、攝影/鄭乃華
 2016年,以長篇小說《暗礁》獲得吳濁流文學小說佳作的卑南族作家巴代,距離2006年退伍離開教職專心文字創作已經屆滿10年,不過,巴代自1977年即因工作與家庭與高雄結緣,也一直住在岡山,迄今將近40年。   【…閱讀全文】
 
高雄不思議粉絲團 | 高雄款形象影片
 
立足越南 佈局東南亞
「越南有9,300萬人口,平均年齡才29歲,勞動力充足。」謝明輝分析,越南「人口紅利」還有15年光景,得好好保握。立足越南,佈局東南亞,謝明輝的投資經驗值得借鏡。

「一碗烏龍麵」她年捐300萬溫暖街友
人稱「流浪漢之母」的森本春子,在超過五十年的歲月中,用烏龍麵餵飽寒冬中無數街友,也用她的信仰,翻轉墮落黑暗者的心,幫助他們從酗酒、賭博的癮症中重返常軌。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