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招制度要變了,搞得家長目不暇給。太多主張,一下考科變少,一下調整採計項目,各種提案又都有人批評。有個聲音倒是很清楚,許多人都很在意「這樣改公不公平」。事關升學,就面臨公平的質疑,光是現在的申請入學,就很有得說。只提備審資料不用面試公平嗎?(資料大可有人捉刀)。只面試不看備審資料公平嗎?(又不是所有人都口齒伶俐)
做為應屆考生家長,還在陪孩子南北奔波參加面試,一番顛簸倒也帶來了若干實戰心得。
首先說說「公平」。多數人都明白一試定高下非上策,所以才有多元入學。而在保留諸多彈性的設計下,早就無法衡量多元入學的公平性。
執意想著公平,可能會畫錯重點,不如趕快調整。對高三生來說,大學入學已注定是個「賽局」。家長可以協助的是靜觀其變,在既有規則下,陪孩子一起思考最適合,或贏面最大的賽局策略。
同時不斷地選擇:要參加繁星嗎?繁星上了後來想想不喜歡怎麼辦?申請入學第一階段六個校系怎麼選?選系選校或自由配?第二階段備審資料怎麼做?如何準備面試?或者索性拚指考?
每一關都有不確定性,要跟看不見的對手對賭,怕一步錯步步錯,且時而慶幸時而失望,好運不會永遠站在你這邊。考生的挫折壓力和情緒起伏是必然的,但這就是生涯抉擇的體驗。
客觀而言,申請入學的過程,倒是很值得年輕孩子去經歷。做備審資料和準備面試,都讓考生必須認識申請的科系,思考為什麼選它,以後想往哪個方向發展,並試著清楚表述出來。等於給自己機會再想一次。抱持這樣的心情,對考招制度會怎麼改或「公不公平」,或許就能釋懷許多。
不論學測要考五科或考四科,申請要不要採計在校成績,作文考一篇還是兩篇。我們更該想的是,孩子透過大學教育,能否成為一個有態度、能理性思考、有求知熱情、會溝通會合作,並懂得自主學習的人。
畢竟這個時代,十年後會出現哪些新工作新產業已無人能預料,這些核心能力才是可以帶著的基本功,這需要台灣高教品質的全面提升,也需要新一代能充滿為自己努力的勇氣。
考招制度只是個過場,我們更該關注孩子即將進入的大學是否已做好準備。那些花花綠綠的招生術語和辦學績效,比考招制度更讓人霧裡看花且擔憂。
誰能展現足夠的能量和誠意,幫助我的孩子成為更好的人,誰才能得到認同並繼續存活。對大學而言,這也是一場必須面對的賽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