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務院上周公布「關於中美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時機正是美國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進口產品加徵10%關稅;中國大陸則以牙還牙,針對由美國進口6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5%~10%的關稅。這份白皮書所透露出的最重要訊息,就是中國絕不在美國動輒以關稅威脅下,與美國進行雙邊談判。美國在課徵10%關稅後,2019年1月1日關稅將進一步提高至25%,而且未來不排除針對尚未被課徵關稅、約2,600億美元中國進口產品再加徵關稅,顯示中美貿易戰短期不會休兵。
中國大陸堅稱,雙方貿易絕對不能以犧牲中國為目標,「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目前產業升級的主軸,美國目前對中國大陸的制裁,許多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項目,中國大陸當然不會坐視美國予取予求。
由白皮書可以看出美中立場迥異。中國大陸認為,貿易逆差只是反映國際分工結果,美國國內儲蓄不足才是主因。另外,美國統計方法不確實,以及美國限制高科技產品輸往中國,也是雙方貿易失衡的重要原因。中國大陸並指出,美國不能以偏概全,只看貨品貿易赤字,忽略中國在服務業貿易對美有巨大逆差的事實。
中方並反駁美方指責中國濫用補貼扶植國內企業而形成不公平競爭,但美國才是補貼的大國,由聯邦到州政府的各式補貼,對中國企業影響很大。中國大陸指責美國對於外資審查不透明,動輒否決中國企業的投資併購案。
中國大陸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並未轉型為市場經濟國家,反而利用國際環境快速提升其經濟實力。美國認為,由於WTO無法約束中國,所以必須回到雙邊主義。中國大陸在許多製造業領域,如鋼鐵、太陽能等,以國家補助而造成全球產能過剩,使市場秩序難以維持。只有斷絕其出口,才能迫使中國大陸處理產能過剩的問題。
在新興數位經濟領域,中國大陸利用網路監管,排除美國企業參與。美中在數位經濟領域顯然無法合作,但數位貿易已成為主流,未來「美規」與「中規」的競爭更會加劇。
美中貿易戰顯示美國對中國大陸崛起的不安,美國認為必須有新的國際制度來規範新經濟;在新制度未出現前,兩強將持續對抗。跨國企業必須重新安排其生產布局,國際供應鏈隨之重組。把中國大陸做為海外加工基地的風險太高,所以會儘早由中國大陸移轉,但決不會放棄中國市場。所以,未來加工貿易占中國貿易的比重將下降,而外商對中國投資將以鞏固中國內需市場為主。因此,美中雙邊貿易與貿易逆差均會縮小。
但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警戒主要是技術,而非貿易。未來中國大陸自美國取得技術,不論是授權或收購企業將變得困難。美國國會於今年8月通過外人投資風險評估法(FIRRMA),強化對有外國政府參與外資的審查權,明顯就是針對中國大陸。
由於美中之間貿易金額懸殊,未來美方持續以關稅制裁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除了關稅報復外,也可能會延伸到其他報復措施,我們應持續關注對於台灣的影響與機會。
美中貿易戰帶動全球供應鏈移轉及重組,根本之道是協助企業升級,以在供應鏈中取得關鍵地位,這是政府未來產業政策的重點。另外,由於中國大陸將加強自主技術的研發,並藉挖角人才取得技術,對象包括在美國和台灣的華人。台灣人才外流壓力將因而持續增加,對政府也是一大考驗。
最後,台商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市場節節敗退,兩岸關係的緊張對台商更是雪上加霜;新南向政策顯然無法取代中國內需市場,如何重振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場實力,更是政府不能迴避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