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蓮的餃子:穿越《金瓶梅》體會人欲本色,究竟美食底蘊 作家李舒繼暢銷書《山河小歲月》、《民國太太的廚房》後,最新力作! 玉皇李子透露了《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的真實身分?王婆唸叨了什麼食物竟然讓西門慶都臉紅?潘金蓮和西門慶在葡萄架下到底吃了什麼?是誰用一根柴禾就燉好一個豬頭?《金瓶梅》裡飲食的祕密,李舒一一揭曉。《潘金蓮的餃子》由中國古典人物畫大師戴敦邦親繪插圖,帶來視覺上的閱讀體驗。 ※ ※ ※ 「大官人牌」口香糖 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哀悼我那條只穿了一次的牛仔褲。那條天藍色的褲子,因為被凳子上的無名口香糖黏住,洗也洗不掉,最後居然洗出一個大洞,只好丟掉。因為口香糖而犧牲,我的褲子大約可以進「薄命司」了。 不是自誇,口香糖這種東西,恕我直言,真的是老祖宗發明的更好。 什麼?你以為口香糖是現代文明的產物?那為什麼會有「吹氣如蘭」這個成語呢?沒有牙刷、牙膏、漱口水,沒有口香糖、香口膠,即使天賦異稟,一輩子不吃葷腥、不碰韭菜,大概也很難做到口腔清新毫無異味,要吹口氣就有蘭花香,實在是太難太難了。 況且,還有一種可憐的病症叫作「口臭」。口臭這種病真的很痛苦,不僅自己聞著不開心,也會影響周圍人的情緒。東漢桓帝年間,有一位患了口臭的大臣應劭,皇帝每次對著他,都不得不皺著眉頭。忍到最後,忍無可忍,忽而一日,拿出一樣東西給他:「快點含著,要不殺了你。」 這下,應劭可嚇壞了,君命不可違,先收下來再說。看此物,黑黑小小,好像是藥丸,應劭以為是皇帝賜的毒藥,再一想皇帝御賜此物時的表情,頓時眼淚汪汪。所以一退朝,揣著東西就回家訣別。全家人正哭成一團,同事來應家拜訪,才把這個謎底揭開|原來,皇帝賜他的乃是一味「雞舌香」,嚼完之後,口氣芬芳,真正的「吹氣如蘭」。 「雞舌香」就是丁香,其「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因而得名。這種名貴的原始口香糖在兩漢之後一直流行,尤其是郎官奏對皇帝,不嚼點丁香都不好意思上朝(《漢官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故稱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 也有不信邪的,唐朝的著名詩人宋之問就是一個。我最不喜歡宋之問,為了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就把侄子殺了,人品實在太壞。這個壞傢伙也有口臭。可他偏偏不肯含雞舌香,總是得不到重用。後來託人詢問才知道,則天皇帝每次說起他,都忍不住感慨: 「那個小宋啊,才華是有的,但是真的不能用啊,他那口臭啊,五十米之外都聞得到。」 《金瓶梅》裡的「口香糖」,較之「雞舌香」,當然已有長足發展。書中這種「口香糖」的擁有者是西門慶,使用場合也很關鍵,往往是在準備接吻/接吻、調情時。比如第四回,用舌尖遞送給潘金蓮「銀穿心金裹面盛著」的「香茶木樨餅兒」,還有第五十九回裡,給愛月兒吃的「香茶桂花餅兒」。一個例外來自懂吃的應伯爵,他曾經在酒席中公開向西門慶討要:「頭裡你許我的香茶呢?」西門慶捏了一撮給他。 這個動作非常耐人尋味,可以說明香茶餅的體積非常小,因為如果稍大,則應該是「抓了一把」、「拿了一枚」這樣的說法。 《金瓶梅》雖託言宋事,但實隱明朝之事,目前學術界大致認為,成書約在明代隆慶至萬曆年間。浙西詞派的開創者、藏書家、歷史學家朱彝尊雖然是清朝人,但生活時代與《金瓶梅》的成書年代相去不遠,他在著作《食憲鴻秘》裡,還原了這種香茶餅的製作方法: 甘松、白豆蔻、沉香、檀香、桂枝、白芷各三錢,孩兒茶、細茶、南薄荷各一兩,木香、藁本各一錢,共為末,入片腦五分。甘草半斤,細切,水浸一宿,去渣,熬成膏,和劑。 朱彝尊的方子裡,香茶餅的主要配方已經不再是丁香,代之以更高級的檀香和沉香。這也不是明清人的發明,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玄宗的哥哥寧王,每次和賓客說話前,先在嘴裡含沉香和麝香,一開口說話,香氣噴於席上。孟暉女史考證,宋朝人曾經用龍涎香製香茶餅,這款龍涎花餅非常輕薄,既可以當成貼在鬢邊的花鈿,也可以作為口香糖,含在嘴裡。宋人喜歡以香料醒酒,所以,楊無咎的詞中,就描述一位女子,在意中人酒醉之時,把自己舌尖上的龍涎小餅遞到他的嘴裡,然後輕聲叮囑把這花餅嚼碎(「幾回殢酒襟懷惡。鶯舌偷傳,低語教人嚼」)。 這樣美好的口香糖,我也好想來一點。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