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修《兩岸條例》,只是為了販售恐懼


健康飲食、肥胖、醫學新知…各種你想知道的醫學健康資訊、名醫提供的保健錦囊,都在【健康e世界】。 細細品味【每日一詩】,悠活一整日∼輕薄短小的如珠詩句,讓你咀嚼再三、餘韻無窮,也歡迎創作投稿!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2/23 第443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當心「包子」圍城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修《兩岸條例》,只是為了販售恐懼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全台蛋荒 凸顯產銷調節荒誕
民意論壇 別讓斑馬線成為殺人兇手
願景回響/供電「核不來」 減碳靠自己
願景回響/環保意識的真正實踐者
聯合筆記/南韓的「轉型正義」
美中貿易談判 還有得拖
漫畫/怎麼不會不叫你土包子?
請把法治社會還來
二二八真相在哪裡
雪山大火 燒出垃圾還是物資?
誰才在說假訊息?
盛治仁/我們想要怎樣的大學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當心「包子」圍城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不知道是有些人天生備受寵溺,或者政府和人民的距離愈來愈遠,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罵韓國瑜「土包子」的風波愈演愈烈,火光都已經竄出屋頂了,蔡政府卻仍不覺得要收拾。再下去,當心各路「包子」來圍城。

三天前蔡總統被問到此事,她說「話是他說的,他會做適當處理。」但三天過去了,黃重諺沒有任何動靜。這有兩種解讀:一是黃重諺拒絕認錯,以為可以避過風頭;二是蔡英文默許或要求他拗下去。無論是何者,這都造成了「下屬犯錯,長官揹過」的效果,外界認為黃重諺的驕氣是蔡英文寵出來的,兩人根本是沆瀣一氣。

說真的,大家也不是沒看過蔡英文寵人。吳音寧以「高薪實習生」高踞北農總經理,若非敗選還不捨得把她換掉;文膽姚人多在總統府、國安會、海基會任意行走,還能擔綱姚文智助選大將;口譯哥趙怡翔三級跳人人皆曰不可,但他始終穩若泰山。相形之下,黃重諺爆粗口還不是因為護駕心切,小英怎麼忍心責備?

「有關係就沒關係」正是如此,即使自命「進步」的政黨,也難以免俗。因此,總統以肉身為「愛將」擋一下子彈,反正有權力的金鐘罩護身,誰怕誰?問題是,當今台灣畢竟不是宮廷劇的年代,愛將要挺,但人間道理也要講。否則,聽說南部自稱「包子」的民眾已紛紛在網路集結,民進黨得想一下擋不擋得住攻勢。

發言人也許享有個人言論自由,但不包括侮辱。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修《兩岸條例》,只是為了販售恐懼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台灣目前在國際、內政和經濟上都面臨許多挑戰,但立法院新會期開議,民進黨政府卻將修法重點放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上。它的目標有二:一是延長退休將領及政務官赴陸管制年限為十五年,二是針對《兩岸和平協議》的公投條件及門檻進行修正。儘管民進黨對這項修法義正詞嚴,仍難掩其目的只是為明年大選而販售恐懼。

先看這兩項修法的立法效果。民進黨目前雖取得立院過半席次,但明年選舉是否仍能保有優勢,顯然難度極高。一旦失去立院絕對多數,此刻修法的「保鮮期限」可能只有一年。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卻不顧許多民生法案的迫切性,硬是「塞」進這兩項修法,動機和作法都很可議。

再看這項修法的正當性。除延長政務官及退將赴陸管制,還佐以《國家機密保護法》修法,將「涉密人員」赴陸管制從三年延長為六年。由於前總統馬英九、副總統吳敦義的三年管制期都將在今年屆滿,而二人都曾表達管制期滿後有意訪陸,如此急著修法,針對性再明顯不過。更何況,若真有人要洩密,何須在人人注目的訪陸時為之?也因此,難怪連前副總統呂秀蓮都說此修法「絕對是惡法」。

至於設定兩岸和平協議的公投條件和門檻,政治心機更明顯。民進黨執政前,朝野就已討論訂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並有多個草案出爐。不論哪個草案,都對兩岸協議有事前、事中和事後審查,若干版本甚至訂了公投條件。諷刺的是,《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幾乎每會期都被民進黨政府列為「優先法案」,卻每個會期都故意略而不談。民進黨若真如此在乎這個議題,豈會如此?

對此民進黨上下有一套說詞,說是因為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最近提出「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蔡總統直指這是「消滅國家主權和民主的協議」,閣揆蘇貞昌則說和平協議是「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民進黨中央更稱這就是「投降協議」。言下之意,吳敦義之主張已使台灣面臨「投降與否」的二選一局面,所以民進黨必須加以防範。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事實上,早在二○○五年,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分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共同發表「連胡五項共同願景」,即有「和平協議」的主張;二○一三年,「連胡五項願景」被納入國民黨黨綱。其後歷經朱立倫、洪秀柱等主席,這項主張也曾多次再被提及,吳敦義的說法充其量只是蕭規曹隨。

不僅如此,陳水扁政府在二○○四年也曾提出兩岸應簽署「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議」的主張,這還早於「連胡五願景」的倡議。其中原則之一,即是「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四大議題則包括建立協商機制、對等互惠交往、建構政治關係和防止軍事衝突。這些內容,都與一般認知的「兩岸和平協議」相去不遠,亦未提及是否應以中共放棄「一國兩制」主張為前提。為何國民黨提出類似主張,就變成投降協議,必須馬上修法限制?更有趣的是,當時的陸委會主委,正是現在的蔡英文總統。過去民進黨提,就是愛台灣;現在別人提,就是投降。這種昨是今非的操作,未免太廉價、太可笑。

由此可知,民進黨這次修改兩岸條例,絕非為了國家安全的急迫性,更不是因為主張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會對民主和主權帶來多少傷害,而是在為明年的總統大選累積「相罵本」而已。妖魔化兩岸關係,妖魔化兩岸和平協議,順便妖魔化主張簽署協議的國民黨,這是民進黨騙選票的老招。

此計能否得逞,其實大有疑問。去年選舉民進黨也曾大打「中國牌」,不斷炮製對岸干預選舉、製造假新聞的危害,結果仍然慘敗。相同招數一用再用,早已被民眾識破心機:民進黨不斷販售恐懼,實是對自己的執政空白感到心虛。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全台蛋荒 凸顯產銷調節荒誕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雞蛋短缺問題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在春節假期過後仍然沒有舒緩的跡象,政府必須由國外進口雞蛋以解決需求缺口。無論農政單位有再多的理由解釋,但是此波雞蛋短缺已經產生蛋價高漲,民間搶購,蛋農也抱怨連連等基本面問題;也發生小如超商停賣茶葉蛋、小吃店停售滷蛋等民生問題,顯示農政單位的失職怠惰。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政府檢驗單位的延宕,監督機制的鬆散,目前已經證實有近50萬顆含有農藥的汙染蛋流入市面,而且大多是流向散戶及早餐業者,早已被民眾食用,無法後續追蹤處理,引起消費者恐慌,形成重大食安問題。台灣竟然會發生民眾有可能不是吃不到蛋,就是吃到毒蛋的窘境。

去年九合一選舉,執政黨在農業縣市遭受重大挫敗。農政單位主管坦言未能做好農產品的供需規劃,產銷失調導致價格偏低,是選舉失敗的主因。所以未來要確實檢討,以解決農產品價格低迷問題;並且周周要推出讓人民有感的農業政策,但是言猶在耳,僅僅不到兩個月,農產品供需失衡的問題再次浮現,只是這次是供應不足,再伴隨著有毒蛋品危及食品安全,比前次水果及蔬菜價格崩跌問題更為複雜。民眾尚未體會到有感政策之利,卻須再次承受另一項民生必需品價格震盪。

此次缺蛋問題,不但暴露出農業主管單位沒有通盤考量產銷,更欠缺即時應變措施。事實上在去年年底蛋荒問題即已浮現,無論是天災影響供給,季節性需求增加,或是禽流感疫情影響供給等因素。農政單位總是在狀況外,還多次宣示雞蛋供需平穩;不但沒有提前做好產銷規劃,放任蛋價一路上漲。甚至在出現蛋荒的情形,還一再宣示這只是短期現象;直到問題惡化之後,才啟動「南蛋北送」以及增加蛋品進口,但為時已晚。此與先前台灣菜價崩盤,政府無力處理,卻放任進口蔬菜長驅直入,均顯示政策毫無規劃,更缺乏配套措施。

但是政府仍然無法脫離意識形態的束縛,最近農業政策宣傳亮點,竟然是即使台灣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不佳,台灣農產品出口到中國大陸仍創歷史新高。以此來抑制主張在兩岸關係和緩,接受九二共識下,推動農產品出口中國大陸的非執政黨籍地方首長。將單純貿易問題泛政治化,對於國內農產品產銷問題卻疏於管控,以致後院再度起火。

台灣農業屬於小農制,生產成本較高,但在多年努力下,仍然孕育出一些優質農產品,不但享有一定的口碑,甚至在國際上也發光發熱。未來如何將這些成功的案例,推廣到其他農產品,應是當務之急。特別是對於一些以內需市場為導向的產品,政府應由維持供需平衡,穩定市場價格及確保食用安全著手,而非好高騖遠地追求農產品出口成長。

政府早將農業列為「5+2產業創新計畫」的範圍,「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也已經開始啟動。但以近來層出不窮的農產品價格動盪及食安問題,台灣連穩定農產品市場供需的基本功都做不到,更遑論可以成功打造農業4.0,推動農業現代化,建構綠色及安全農業,創造幸福農民的願景。

近年來政府在農產品產銷調節表現荒腔走板,不但經常使得農民辛苦生產血本無歸,就是造成消費面的傷害,民怨持續沸騰。

在去年發生水果及蔬菜生產過剩,價格崩跌,今年又有蛋荒及毒蛋的食安事件,政府仍然束手無策,我們不禁要問,下一個「未爆蛋」會是哪一個?

   
民意論壇
別讓斑馬線成為殺人兇手
趙家麟/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桃/聯合報

日前發生兩起行人在斑馬線遭撞喪命悲劇,其中一位女大生,在學校附近過馬路遭公車追撞,多麼荒誕。我特別注意此類新聞,一方面是曾經處理過自己學生車禍喪命的悲痛經驗,二方面是多年來協助推動台灣人本城市改造的一點經驗。

台灣近年較受矚目的幾件行人命喪斑馬線個案,包括清大物理奇才林仲桓、知名美國神經科學教授布里吉曼、台大醫生曾御慈,還有千百個案,背後都是一個寶貴生命離世,一個破碎的家庭,或一個終身殘疾的人士。我真的不能理解,一個國家和城市治理者,面對這樣的數字,怎能安心?怎能不作為?

斑馬線原本設計是為了保護行人穿越馬路的安全,在台灣,斑馬線卻往往成為害人的交通設施,讓人誤以為走在上面絕對安全,降低防衛心理,引發更多不幸。以我長年觀察和研究,絕大多數的斑馬線(行人穿越道)設計不當,恐怕才是威脅行人安全的關鍵因素。

台灣的斑馬線設計有三大不當:

一、位置不當。絕大多數是延伸自道路邊界,緊鄰直行車道,這是第一個致命錯誤。綠燈亮起,行人往前走,如果車輛右轉,必定立即與行人交會,車輛轉彎時,駕駛要處理龐大環境資訊,視景同時往前又往橫向移動,大車駕駛座位較高,更可能看不見在車頭附近穿梭的行人,文大女學生喪命就屬這類。

英國作法是,將斑馬線的配置離開街角一段距離,讓駕駛轉彎進入直道後才會和斑馬線交會,有足夠時間和距離辨識過街的行人,大大降低車輛與行人交錯的碰撞機會。

二、缺乏防撞設施。英國市區的斑馬線往往會在道路中心處形成一個庇護島,讓行人可在中途安全暫停,庇護島外側有突起的防撞島,保護行人免於遭受各方來車的威脅。台灣的斑馬線對行人的防撞保護接近於零,行人踏進一旦遇到酒駕、超速或闖紅燈,毫無防護,清大物理奇才和台大女醫師喪命都是屬於這類。

三、照明不當。警政署統計,台灣五年來有七百五十八位年長的行人死於輪下,時段集中在光線不佳的清晨和黃昏;我曾夜裡趕到醫院探視一位長輩遭撞的好友,一群人驚慌哭喊,旁邊則是一位低著頭顫抖的年輕媽媽,她不斷自責說她根本沒看到;兩個家庭從此都蒙上了陰影。台灣目前街道照明考慮的是車道上的需求,斑馬線照明嚴重不足,若是夜間、天候不佳,行人又穿深色衣服走在斑馬線上,駕駛一不留神悲劇就發生。因此,斑馬線上行人環境照明的改善是刻不容緩的事。

城市街道不安全,這個城市就不安全,建設一個讓居民免於安全威脅的城市,應該是一個有良心的政府最起碼的擔當。政府在大力推動前瞻計畫的同時,應擴大改造人本道路,盡速改造斑馬線設施。人人都會是行人,沒人該在斑馬線上命喪車輪。

   
願景回響/供電「核不來」 減碳靠自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聯合報

我的綠色生活始於二○一○,那年在淡水租地種菜,八年來,氣候暖化速度超乎想像。去年冬天,有機蔬菜幾乎都種不起來,蜜蜂、蝴蝶、蜻蜓、蝌蚪等生物驟減;沒有寒流制衡的螞蟻、蝸牛卻暴增,吃光所有蔬菜。

生物、植物對溫度升降是如此敏感,我開始在菜園四周種樹降溫,更展開減塑綠色生活。住在都市的我,盡可能在居家四周種滿植物;減少塑膠袋和寶特瓶使用。賣菜時,我會雞婆跟客人溝通,盡量不要用塑膠袋。剛開始,有些客人會說我小氣,可是今年過年,我發現有八成客人會自備袋子。我還曾關掉總開關,過了一個月沒電的日子,心得是:台北不能沒有電!大家卻「核」不來。

發電問題至今難解,但政府至少可更大力推動節電措施。例如居家照明LED補助,前幾年我將家裡省電燈泡全換成LED,冰箱、冷氣換成變頻,原本兩個月電費四千多,現在剩二千多。

炎夏夜裡,每當經過曠野或樹林,總能感覺溫度下降;然而城市在太陽下山後依然悶熱。環境也會影響情緒;現住宅太過密集,綠地太少,居民可喘口氣的地方就是太小。集合住宅日夜排放熱氣與二氧化碳,還有很多建案都是沒有花的花瓶,除了讓小老百姓望之興嘆,更成為極端氣候的幫凶。

   
願景回響/環保意識的真正實踐者
吳芳枝/退休教師(台中市)/聯合報

在阿嬤的年代,什麼都是手工,衣褲鞋襪使用棉布麻布,甚至連帽子、斗笠、簑衣都是植物纖維編織。現代人穿的衣服都含有聚酯纖維,是石化工業副產品,對環境造成負擔,也間接增加碳排放。

以前幫媽媽跑腿,雜貨店阿婆顧店手也沒閒著,用漿糊糊紙袋,舊報紙、筆記本或雜誌,都可廢物利用。紙袋不僅環保,也不像塑膠袋會釋出有害人體的塑化劑。

願景工程綠生活實踐,期望大家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實行節能減碳,避免造成環境龐大汙染。全民環境意識不斷提高,大家一起打造環保綠生活。

半世紀前,鄉下民屋以土角厝或竹屋為多,當時爺爺奶奶居住的竹屋,屋頂覆蓋厚厚的稻草或甘蔗葉,翻修屋頂時,拆除後的廢料可回歸大地,完全零垃圾,由衷尊敬祖先們是綠生活的實踐者。

   
聯合筆記/南韓的「轉型正義」
蔡佩芳/聯合報

日韓關係越擰越僵。一周前,為下周登場的二次美朝峰會,美韓外長在波蘭會談,美方會後聲明強調美日韓將積極緊密合作;但南韓外交部只提美韓聯盟,文中不見日本。

日本也改了口徑。談起北韓問題,一貫官方態度強調與美國、韓國為首的國際社會緊密合作。但與美韓外長會談近乎同時,官房長官菅義偉公開談話變成:日本將和美國密切合作,努力早日解決問題。「日韓關係」倏忽消失。

直至今日,日韓國民對彼此抱持好感的比例不到三成,都不認為對方是民主國家,半數日人認為南韓是民族國家,不守國際承諾、對歷史糾纏不清;近半韓人認知裡,日本依然是軍國主義,還欠南韓公道。

日韓齟齬有歷史背景。二戰後的冷戰格局,朝鮮半島成為東西陣營對峙最前線。南韓人對殖民記憶猶新,卻無能反日,經濟與安保雙重壓力下只能仰人鼻息。曾有南韓退休外交官形容,冷戰時期南韓世界觀只有美日。

在美國敦促下,日韓經十三年談判在一九六五年建交,同時簽財產請求權協定,南韓放棄對日本求償,換取日本提供五億美金經濟援助,相當於當時南韓一點六倍國家預算。當時是朴正熙政權。

朴正熙作法務實,日方金援讓南韓降低對外依賴,經濟起飛,同時拉開平壤與東京的距離。然而,許多南韓人視之為屈辱外交,當日本國力衰退,日韓實力落差縮減,矛盾自然浮現。南北韓對峙趨緩,南韓更無顧慮。

文在寅初上台時,雖不願履行日韓慰安婦協議,口頭上也不敢鬆口毀棄;去年十月底南韓最高法院對強制徵用工問題首度判決日企賠償,青瓦台至今不處理,並無視日本要求磋商。知日派國會議長文喜相訪美,稱日皇明仁是戰爭罪犯兒子,文在寅在情治單位改革戰略會議加碼宣示,今年為權力機關擺脫日帝統治陰影元年,文在寅無疑啟動南韓版的「轉型正義」。

相較我國轉型正義僅於內政,南韓轉型正義在外交。有過冷戰期間曾被美催著對日低頭經驗,南韓拉美壓日,邊要美國為日韓爭端仲裁,邊遊說川普在美朝談判中積極運用南韓能發揮的作用,活用南北韓經濟合作促成北韓棄核,與日本堅持對朝施壓立場相左。南韓著眼或正是下周登場的美朝峰會,若美同意解除經濟封鎖,南韓扮演的將不只是信使,在美國東亞安保戰略重要性也將提升,加大與日抗衡籌碼。

   
美中貿易談判 還有得拖
李同龢/大學教師/聯合報

美中貿易戰停戰最後期限所剩不多,若美中協商在下周二前沒有推出具體協商結果,將趕不上三月一日大限,美國將提高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茲事體大,川普又說還可以延長。美中分別為全世界第一及二大經濟體,貿易談判項目又極其複雜,要在下周二達成初步協議,實非易事。

首先,美中談判的橄欖枝,為中國派出副總理劉鶴擔任特使,劉鶴向來是主張開放的經濟政策,而且劉鶴在初中就認識習近平,習近平的五年經濟計畫,幕後推手就是劉鶴,劉鶴應有相當大的授權,能及時做一些重要的決策;川普為示好,也將在周五第三次於白宮接見劉鶴。

川普最近因為邊境圍牆之事,搞的灰頭土臉,而他引以為傲的新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國會是否照單全收,都是很大問號,且通俄門調查結果又快公布了,川普勢必要有些政績來炫耀一番。加上中美貿易戰的後遺症已開始慢慢影響美國,股市往上走的力道減弱,經濟學家認為,真的貿易戰開打,美國經濟成長將掉○.三個百分點,因此分析師對美國未來經濟走向不看好,連聯準會對升息態度都是轉向鴿派看法,升息力道可能減弱。

川普政府也意識到,若貿易戰真的開打,也會傷到自己,以新的美加墨自貿協定而言,當初川普也是以接近霸凌方式對待加拿大及墨西哥,最終還是在期限內達成協定,美國甚至在乳製品上還讓步不少。且在英國及德國都對採用華為5G技術表示不排斥態度下,川普也提不會全面拒絕華為的5G技術,似乎想用華為誘使大陸能達成協議。

由於美中貿易戰,間接導致大陸近十多年來少見的低經濟成長率,對習近平造成不少壓力,雖然習近平沒有連任壓力,可是大幅增加的失業人口是不容忽視的,加上劉鶴一向主張可以利用美國壓力迫使國企改革,種種跡象都顯示習近平會趨向於妥協。

中國已在貨物貿易方面允諾加大採購美國的農產品及商品的金額,可是在強制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及政府對企業的補貼方面,美中還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當然中國在協商過程中讓步,在大陸內部也有不同的意見,所以中國的財經新聞首頁,不像在美國媒體網頁上,幾乎看不到美中貿易協商進展的消息。

談判是否會成功,大部分的分析師都認為應該會達成協議,但應該不是在三月一日前,所以看倌們注意,歹戲拖棚。

   
漫畫/怎麼不會不叫你土包子?
鄭紹成/大學教師(台北市)/聯合報

總統府發言人臉書嘲諷「喝醉土包子」說法,引起軒然大波;現在政壇主政者為何發言或施政,老是不接地氣,其實其來有自。

首先,五十歲以上民進黨從政者,大都是草莽草根出身,縱使家世不同於販夫走卒,仍是跟一般普羅大眾平起平坐、共同打拚。以信介仙為例,八十年代前後,他帶領剛創黨時的黨外人士,縱橫街頭與國民黨直球對抗。當時走上台北街頭抗議的主體群眾,往往是一大車、一大車由中南部前來的支持者,他們穿拖鞋有之、吃檳榔者有之、三字經當發語者有之,正是現今主政者身旁親信所說的土包子。

第一代領導者們,靠草根支持者與國民黨抗衡;五十歲以下當權世代,根本沒有接觸過,當然容易產生貴族的階級傲慢。

其次,步入民主選舉時代,年輕的幕僚只要跟對主子,選後論功行賞,立馬魚躍龍門。這些三、四十歲,甚至廿幾歲的稚嫩新貴,一夕成為高階人員,未曾經歷長期基層磨練的年輕人,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少年得志,哪會不輕蔑地把他人當成土包子來嘲諷?

第三,親信政治盛行,唯主為貴。這些幕僚,一則不接地氣、二則歷練不夠、三則眼中只有主子,他們知道只要上層不吝拔擢,不用在意和擔心民眾與競爭對手想法。犯錯時,領導人如果不願意壯士斷腕,旁邊幕僚更會前仆後繼繼續貴族式傲慢。此所以記者詢問小英總統「土包子」一事,當小英切割成那是發言人個人言論,就可知聰明的幕僚自會體察上意,爾後絕不會對於被譏諷的土包子釋出任何善意。

過往阿扁以台灣土狗貶抑馬英九是貴賓狗的切割策略,成功爭取到絕大部分「土包子」民眾認同;現今「脫離草根基層、走向選舉速成、親信幕僚囂張」這三項因素交錯影響,讓執政黨官員不自主發出不屑草根基層的說法,民進黨未來選舉絕不是被國民黨或其他對手打敗,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骨子裡「我怎麼不會不叫你土包子?」的年輕新貴!這是民主的勝利,或是民主的悲哀?孰能解之?

   
請把法治社會還來
王有康/台北商業大學副教授、政大/聯合報

政大校園內的蔣銅像是許多政大人的記憶。回想學生時代,研究所在政大後山腰,都要沿著風雨走廊前往教室上課,也都會經過這座蔣公銅像;當時覺得銅像像是一件藝術品,也由於上下課都會經過銅像,許多政大人把銅像當成是校內的指標景觀,畢業後聚會都會回憶起那段銅像歲月。

咖啡沒有心情,有心情的是喝咖啡的人。在台灣每個人都有表達不同意見的自由,但是必須在法律許可範圍內,而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近年來屢次出現一些人士罔顧法律,以個人喜惡在公開場合脫序表達個人意識形態,這是法治社會嗎?

政大校園內有警衛,這次遭校外人士擅闖破壞公物財產,已觸犯相關規定,警察機關和政大不宜息事寧人。身為政大人,對此事件實在心痛,也希望有關當局讓法律歸法律,政治歸政治,政治不可凌駕法律,否則二千三百萬人民如何相信政府能保護人民財產與人身安全呢?

多拚經濟,不要再搞統獨等意識形態,才是多數人民要的,何況去年十一月地方大選結果,已經明確告訴大家答案了。

   
二二八真相在哪裡
黃映溓/文史工作者(屏東市)/聯合報

二二八紀念日前夕,一群大學生夜闖政治大學,毀損蔣中正銅像。適逢二二八事變七十二周年,台灣社會民間團體期盼轉型正義別歸零,除了希望還原歷史真相,也提醒社會轉型正義不要停在原點。

解嚴以來,二二八儼然淪為民進黨與獨派的操弄戲碼,二二八真相年年「被」釋出新訊息,有心政客似乎亟欲喚起台灣人民內心深處的慘痛印記,達到「凌遲」國民黨的目的。

解嚴後,二二八不再是政治禁忌,早在政黨輪替前,前總統李登輝就曾代表政府為二二八的歷史錯誤公開道歉,成立二二八紀念館、紀念碑,對受害者家屬進行撫卹賠償。

如今台灣全面落實民主化,本土意識抬頭,人民當家做主,民主成果確實得來不易,台灣人民擁有今天的民主成就,彌足珍惜!問題是,二二八歷史真相,如今果真還原了嗎?這是否是有心政客希望之所繫?

唐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撫今追昔,盱衡當今檯面上政客,曾親身經歷過二二八事變者幾希?

期許朝野跨越歷史鴻溝,打破省籍隔閡,弭平歷史傷口,早日還原歷史真相,避免重蹈覆轍,衷心祝禱,是所企盼!

   
雪山大火 燒出垃圾還是物資?
邱岳/媒體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年前雪山一把火,燒毀三六九山莊周圍箭竹林等坡地。國家公園主管單位指稱焦黑地面處處是山友偷丟垃圾,其實只說對一半;山友都知道其中一半被燒的其實是「物資」。

從照片中看到一堆疊起來的臉盆、大水桶,還有一袋袋布袋裝的東西,其實這些都是「藏」的物資。為什麼要藏這些,因為有需要。每天上山的登山客中,有許多並沒有能力自己背炊煮,要有人幫忙背食物上山煮給他們吃。在登山客的分類中,這些是屬於商業團型的登山客,和自己背食物上山的專業登山者不同類。

既然有需求,就會有商業行為,山上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協作圈,專門處理山上的食物和睡袋需求。對於每天要用到的臉盆、爐具、睡袋等種種物資,沒有人會每天背上背下,一定就是放在山莊旁,這些就是火災燒的物資。

呼籲國家公園面對現實。這就是山上的現況,在那裡討生活協作,很多都是原住民,因為這個工作型態有了份有尊嚴及好的待遇工作,而且他們常是提供山難第一線最佳救援。建議在山莊旁用最不破壞生態方式提供倉儲空間,如怕圖利,可以協調共付租金,或是用背垃圾下山方式抵租金,大家用互利方式達到永續經營目的,才是大家的福氣。

   
誰才在說假訊息?
劉彥良/研究生(嘉縣中埔)/聯合報

蔡英文總統迴廊談話,強調台灣社會不會接受任何會消滅或傷害國家主權,或是消滅台灣民主的任何政治協議。言下之意,蔡英文視「兩岸和平協議」等同於台灣被大陸消滅,邏輯何在?

兩韓去年四月板門店協議,和九月平壤共同宣言,和平協議為落實就朝鮮半島非核化、終止敵對行為等內容達成共識,近來兩韓更將攜手申辦奧運,可謂兩韓最重大的突破。如今蔡英文稱兩岸若簽署「和平協議」,台灣將被對岸消滅,是否有誤導之嫌?

蔡英文在兩岸議題上,從年初的「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到「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台灣將被消滅」等言論,無一不是假議題,凸顯「反中」情緒的民族主義,是踐踏理性主義,莫此為甚。

台灣被各種假訊息籠罩,民進黨完全執政兩年多來更甚,一面打著反假旗幟,另一面又讓民眾好似霧裡看花。韓國瑜質問蔡英文既不要中華民國,又不敢喊台獨,恐怕只是要「權力」,誠哉斯言;一向說「傾聽民意」的蔡英文,如今又將民調視如糞土。請國家領導人好好反省吧!

   
盛治仁/我們想要怎樣的大學
盛治仁/聯合報

報載監察院還在調查管中閔校長過去的兼職。管校長個案有無違反規定,交由法律專業及權責人士針對事實去討論他依法該負責任,民意也會依各方所提理由充分性予以評判,本文不討論。我想提出的是,我們想要營造什麼樣的大學環境。

前一陣子因讀了史丹佛大學前校長漢尼斯新著「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特別對他描述史丹佛大學如何強化學術和業界交流深刻印象。他在擔任教授期間,自己創立公司、幫助一家公司上市、在幾家科技公司擔任董事、並以天使投資人身分資助新創公司。卸任校長後,被邀請擔任Google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

這樣的經歷在美國,被視為能夠跨領域協調整合的人才。這樣的經歷在台灣,可能就成學商兩棲、違法兼差代表。

漢尼斯認為,學術界沒有期限及市場壓力,可以提出嶄新想法在某些領域突破,較有可能創造出革命性的創新。企業界則必須在競爭壓力及有限資源情況下,做出讓市場可以接受的產品來獲利。雙方要共生,要靠彼此想法的聯繫和落實。

例如Google是在學術環境中被創造的,走入市場之後再不斷地做修正調整,早已超越了學術研究的範疇。因此,大學和企業之間的科技轉移及大學創投基金對於兩方的連結很重要。如何建立良性的互動模式,讓大學研究成果透過企業運用讓公眾受益,得到的金錢報酬再進一步回饋大學,幫助學生。漢尼斯觀察到,有些美國大學的官僚體系設下重重阻撓,而史丹佛則是盡可能不干預技術轉移的過程,希望讓學校成為新創公司的搖籃,追逐創業的夢想。這半個世紀以來,史丹佛從廿名之外大學,成為各項評比認為全美前五名的頂大。

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廿一位委員中,有三位來自企業界,這樣的結構被部分人士批評為企業介入校園。我上網查了一下現在史丹佛大學董事會的名單,卅一位董事中有一半以上的頭銜明顯表明他們來自企業界。企業願意參與學校的運作,對於校務的發展和學生的教育究竟是好是壞,值得深思。

台灣高等教育問題,不在於和企業的關係,而是整個體制有沒有足夠彈性和願意變化的決心,來因應新世代挑戰。現在世界同時受到生態變遷和科技快速發展影響,既有的教育體制如不能大幅度改革,實在很難把學生訓練好來面對新世界。國外已經有例如Minerva大學,完全打破現有大學學習體制和空間限制,讓學生能夠有真正多元且實際的學習經驗。其他傳統大學雖然沒有如此激烈的變革,但也推出許多教學和研究的改革計畫。我們的大學還在各種官僚體系規範限制上,每年面對學費能不能調漲問題傷腦筋。

國家要進步,就應該認真問對問題,然後集思廣益尋求因應之道。少花一點時間討論教授兼任獨董,究竟是在正式公文核准前或後的枝節問題,多花點時間思考教育的課程和形式如何調整來面對未來,則教育幸甚,學生幸甚。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