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轉捩點,公民素養考驗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4/04 第107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轉捩點,公民素養考驗點。
因死而生/醫療現場第一手報導,探討善終的生命之書。
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解開印度千奇百怪的生活疑惑!
小偷家族/只能靠「犯罪」來連結彼此的一家人,他們偷的,是親情。
年羹堯之死/君與臣,複雜深刻關係,體現在「人情事理」之中。
閱讀筆記 德布希小姐/不曾消停的火焰

新書鮮讀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轉捩點,公民素養考驗點。
文、圖節錄自天下雜誌
圖/天下雜誌 提供
媒體數位轉型轉捩點,也是公民素養考驗點。注意力愈來愈稀薄的iPod世代,是接收更多新聞,還是更多垃圾?

內容簡介: 主流媒體衰微、原生新聞網站與社群平台競出,傳播生態正翻天覆地大改變。是擁有更多自由,還是失去更多選擇?

《紐約時報》每天兩次的編採會議,不再討論紙本頭版新聞,反而專注設定數位內容。清朝道光年間就發行的《經濟學人》,不僅逆轉衰退的浪潮,還贏得網路世代年輕讀者青睞。低民調的政壇新手川普,一舉搶下美國總統大位,其中一股助攻,竟來自馬其頓共和國小鎮年輕人架設的眾多極右派新聞網站、假文網站!短短20年內,新聞媒體的主戰場從報架與遙控器,迅速拉到電腦與滑鼠之間,如今又框進手機螢幕,臉書、YouTube、IG……各種免費內容隨手可得。主流媒體影響力式微、原生新聞網站與社群平台競出。卡在時代夾縫裡的新聞媒體,遇上注意力愈來愈稀薄的iPod世代,如何重新定義內容、發行與營運模式,找到生存利基?沒有紙張、沒有電波時段限制的原生網路媒體,如何靈活變革走出新路徑?當網路讓新聞競爭十倍速,真假資訊滿天飛,我們讀到的是更多新聞,還是數位垃圾?記者這一行,還值得從事嗎?《天下雜誌》《報導者》《端傳媒》《泛科學》《關鍵評論網》等中文媒體在數位轉型路上,又遭遇哪些挫折?提供哪些寶貴血淚經驗?黃哲斌,擁有二十幾年媒體資歷。他一路走來,從傳統主流紙媒到新時代的網路平台,見證媒體生態的改變。他在《天下雜誌》與子頻道《獨立評論@天下》,剖析當前媒體與社會的關係,分別獲得2017年金鼎獎,與有「亞洲普立茲獎」之稱的2018年SOPA評論獎肯定。以專欄文章為基底,大量增補內容,透過國內外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媒體的變貌與可能突圍的模式;並且省思在訊息片段化、破碎化,各種雜音、噪音與真實事件互相干擾蓋台的資訊市場下,該如何看待媒體的角色以及資訊接收的危機。

作者介紹:黃哲斌 ,一位從傳統主流媒體記者轉移到新時代的媒體工作者。曾任電影雜誌總編輯、報社記者及編輯、新聞網站編採主管;目前為天下雜誌特約作者。他在《天下雜誌》撰寫專欄,分析媒體生態變化,榮獲2017年雜誌專欄類金鼎獎;在《天下雜誌》子頻道《獨立評論@天下》的專欄,榮獲2018 年亞洲出版協會(SOPA) 卓越評論獎。

搶先試閱:〈在這個不討喜的年代 「記者」這個不討喜的職業〉

台灣媒體在猶豫脆弱困頓挫折之際,如何嘗試與惡劣環境周旋,憑藉勇氣、創意與執行力,在泥沼裡一寸一寸緩慢推進,一寸一寸收穫可敬的果實?

編按:主流媒體衰微、原生新聞網站與社群平台競出,傳播生態正翻天覆地大改變。網路讓新聞競爭十倍速,真假資訊滿天飛,注意力愈來愈稀薄的iPod世代,是接收更多新聞,還是更多垃圾?是擁有更多自由,還是失去更多選擇?新聞不死,只是很喘。水泥未乾的媒體時代,是數位轉型的轉捩點,也是公民素養的考驗點。有時忍不住好奇,兩年、五年或十年後,提到新聞這一行,一般人會想起什麼?狂熱造神、缺乏詰問檢證的選舉新聞?生態失衡、只能放大消費糾紛的晚間頭條?或是,記者出身的地方官員,假「輿情蒐集」之名,攏絡收買有利益衝突的路線記者?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現象,卻不是台灣新聞圈的全貌。不只一次遇上傳播科系學生提問:「網路充斥對新聞媒體的偏見,如何回應這些敵意?」「記者這一行,還值得從事嗎?」我在書中整理十六個國外案例、五個本土案例,另外挑選九個數位媒體時代的必修關鍵詞,最後以五個故事,試圖在這個不討喜的年代裡,再次梳理「記者」職業的面貌與意義。

數位傳播三層肉

首先,新聞媒體如何演化至此?關於媒體產業的數位處境,我有一個「三層肉」理論。早自1833年,美國第一份成功的大眾報紙《太陽報》創刊,開啟廣告優先的媒體模式。此後一個半世紀,新聞產業幾乎筆直朝向四個趨勢發展:發行量極大化、組織複雜化、專業分工化、資金門檻巨大化,無論報紙或雜誌,唯有如此,才能拉開與競爭者的差距,創造影響力及獲利能力。這種模式在廣播、電視等電波時代,尤其發揮淋漓盡致。雖然少了來自讀者的發行收入,但電波媒體所需的資金、放送器材、操作專業、政府特許,本身就構築更高的進入障礙,形成有限玩家的寡斷市場,加上二十世紀後半的企業競爭與消費趨勢,日益龐大的媒體機構,壟斷了飛速成長的商業廣告。在此邏輯下,「自製內容→吸引眼球→出售廣告版位或時段」,成為媒體產業的不敗公式。曾經,台灣每一家大報都在宣稱「發行量破百萬」,每一家電視台都在慶賀「收視率冠軍」,因為,閱讀率與收視率背後,可折算為廣告主的「每千人成本」(CPM)。這種媒體、觀眾、廣告主的三角結構,美籍台裔法律學者吳修銘稱之為「注意力商人」模式。穩定發展超過一百六十年的媒體產業盤勢,在千禧年之交,遭到嚴重破壞。數位媒體打破傳統媒體的線性結構與空間限制;Google(及其YouTube)、臉書挾強大的資料處理能力,實現數位廣告的長尾效應;蘋果手機及平板掀動了智慧手機與行動上網的熱潮,三者合一,捲成當代媒體產業的完美風暴。

於是,媒體產業的不敗公式,二十年內潰不成軍,臉書、YouTube及自媒體吸走人流,也吸走廣告;取代傳統派報系統的電信網路服務商,則搶走最後一哩的發行收入。換言之,我們正身處一種「傳播者三層肉」的奇幻處境:● 一級傳播者:專業媒體內容,以及臉書圖文、部落格、YouTube影音、Instagram照片等個人內容生產;● 二級傳播者:臉書、Twitter(推特)、YouTube等社群平台;● 三級傳播者:將新聞、影像、聲音,傳送到終端用戶電腦或手機的網路電信服務商。

網路內容消費者並非停止付費,只是以上網費之名,改付給「三級傳播者」;廣告主也未停止刊登廣告,他們只是將大部分預算挪移給「二級傳播者」;問題來了,真正的內容生產者,那些撰寫報導與評論、拍攝影片、分享觀點或爬梳事件的「一級傳播者」,很少獲得報償。雪上加霜的是,早已巨大化的傳播機構,以往只需要與同儕競爭,例如老三台時代,電視新聞只需與同時段的兩家電視台競爭;日報只需與超商報架的其他幾份報紙競爭。邁入數位時代,新聞媒體發現除了同業,自己必須三面作戰:一面與個人創作者競爭網路注意力,一面與臉書等科技平台搶奪數位廣告,一面還要說服讀者「內容有價」。在此同時,隨著數位內容不斷大量增殖、網路注意力不斷裂解,廣告單價也不斷貶值,因此,美國新聞圈有句苦笑自嘲:「From print dollars to digital dimes to mobile pennies」(紙媒廣告以元計價、數位廣告以角計價、行動廣告以分計價)。這正是當前傳播產業的結構困境,諷刺的是,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最強大的敵人正是自身:過去的經營模式越成功、組織越龐大、分工越細密、資金門檻越高,如今就越不容易急停轉身,越不容易切換跑道,越不容易因應數位生態圈的擂台挑戰者。 ▶▶ 閱讀更多 黃哲斌《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

 
因死而生/醫療現場第一手報導,探討善終的生命之書。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提供
動人真實故事,深刻探討善終的生命之書。眩然欲泣的醫療現場第一手報導。

內容簡介: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最艱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及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一位陪你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為所愛的人下最後決定的醫師。

當病人及家屬面對生命終點,他們的煎熬與困境:#「醫師,我的家人雖然最後選擇不急救,但你一定要『救到最後一刻』。」#末期病人渴望在家過世,但家屬卻因害怕而逃避……#病人:「醫師,我不想用嗎啡止痛,這會上癮吧?!」#病人苦苦哀求:「醫師,打一針讓我走了吧!」#病人家屬:「醫師,你絕對不能告訴他病情!」

善終不只是提供身心靈的舒適照護,更不僅是撤除維生醫療設備,而是在每一個困難的決定之前,去傾聽、同理、尊重,並深入陪伴病人及其家屬的同在歷程,以及病人離世後,去陪伴傷痛的家屬,讓他們重新面對生命中的愛與連結,並且從中轉化蛻變。善終沒有SOP,沒有公式,也不是只有選擇「放手」或「不放手」那般簡單。奇美醫學中心安寧緩和醫療病房的謝宛婷醫師,讓我們看到善終過程的擺盪與揪心,以及每一個決策的艱難與掙扎。那些不忍自己離世而讓家人心碎的愛與拉扯,那些盤根錯結、撕心裂肺的家族糾葛,那些一心以尋死作為解脫的孤獨靈魂,都在謝醫師專業又溫柔,如同大海般包容的梳理及接納中,有了往前走的力量。她以無比的勇氣徹底地實踐「幽谷伴行」的真諦,她堅定地接下醫病關係交付到她手裡的重量,她更堅毅地扛負起與病人共同分擔做決定的責任。她教會我們死亡永遠都不是最壞的,以及如何因為死亡而更加活出生命的精采。她說傷痛的母親叫做愛,她把無懼而真誠的心意留在每一個她所照護的家庭內,讓我們看見,風雨過後,終有彩虹。

作者介紹:謝宛婷醫師 ,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

搶先試閱:〈永遠都不讓你,走投無路〉

大家都知道安寧照護是照顧著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人,然而,有的時候,生命還沒走向終點,選擇卻已經走向終點。走投無路的人生,也時常敲響著安寧照護的大門。

幻聽不時地慫恿著她自殺,水姨在她不斷被逼迫的人生中彈盡援絕,手邊盡是壞球。她想勉強撿起一顆投,卻發現,連投出這樣一顆球的權利都沒有。我們就在這樣的狀況下,與水姨和她的女兒相見。那時,水姨正飽受鹽酸灼傷食道重建手術成功二十餘年後,莫名其妙又跑出來的併發症所苦。因為無法吞嚥與呼吸困難,水姨在外科醫師的照料下,做了一個氣切造口,讓呼吸功能可以穩定,然後經歷了數次非常痛苦的食道擴張術。之間有段時間症狀改善良好。水姨以為可以重拾過去手術後平穩的日子,孰料這一回不到半年,症狀又全部復發。外科醫師幫水姨安排了檢查,發現之前擴張的地方,並沒有問題,也因此沒有繼續做擴張治療的必要,但同時也發現了食道與喉頭的肌肉,幾乎沒有在動彈,也就表示要仰賴著原有的喉嚨與食道繼續吞嚥食物,已經不再可能。如果要進食,接下來,就只有考慮人工造廔口一途了。但是水姨拒絕了,經過了這二十多年飲酸自盡、重大手術、持續進展的思覺失調症、反覆的食道擴張術等種種歷程,身心逐步地被摧枯拉朽,不但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功能之一,也宣示著,她從一段又一段的抗戰中敗下陣來。一直無法獲得穩定良好控制的幻聽,不時地慫恿著她自殺。陸續幾次的自殺企圖,也沒有死成,現在還要面臨侵入性維生醫療的抉擇,水姨累得再也舉不起步伐。除了拒絕了外科醫師施行人工造廔口的建議,還詢問醫師能不能讓她安樂死。她實在活得痛苦,也一直在拖累女兒。

這樣的受苦,誰都不忍心。外科醫師撥了通電話到我的診間。問我,是否能見一見這對母女,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忙她們。這樣的受苦,實在是誰都不忍心。水姨不是末期病人,我想,外科醫師在電話中略帶為難的便是這個原因。他知道我並沒有名正言順的理由,可以提供安寧照護給這個病人,但這是一個不可治癒又每況愈下的疾病。病人拒絕了侵入性的維生醫療,又被明顯的精神症狀侵擾著,心理狀態極度不穩定,現在更是提到死亡意念。除了善於提供舒適症狀照護、不可治癒疾病的維生醫療決策討論、心理靈性與死亡議題處遇的安寧團隊,外科醫師還真是不知道要把水姨往哪兒送,而我在電話這頭,實在也找不出拒絕這樣一個病人的理由。

有時,制度把很多的苦難都擋在籬笆外頭,像是安寧照護的健保給付條件也是。我們看到了滿坑滿谷的照護需求啊,卻因為病人罹患的不是條件規定下的癌症,或是腦、心、肝、肺、腎等重大器官的衰竭,即便生命就真的是要走向終點了,卻是不被健保允許接受安寧照護的,這與我們在理念上,認為以病人需求為第一優先的期待,還真是背道而馳。

我知道我們能幫上水姨和女兒一些事,但我得和她們見面,才有辦法談,也才有辦法,瞭解她們的需要是什麼。水姨真的非常想死。她說,現在只要讓她獨處,她一定會馬上想辦法尋死。她的幻聽現在強勢得不得了,幻聽的聲音告訴她,她是個該死的人。而近幾次的就診,醫師也告訴她,沒有辦法了,更加深她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存活價值的觀感。

水姨說著這些話的時候,女兒一直專注地聽著。我相信她不是第一次聽到這些話,但她並不像其他焦急的子女一直插話,並且徒勞無功地說著,要父母不要胡思亂想這樣的話。她的關心很鎮定。她所背負的我當時還無可想像的壓力,也處置得恰到好處,但卻是她這樣的認份與無怨,讓我更加地希望能夠幫上點實質的忙。

我用「事實」與她談。所以,我們就從自殺這件事情談起。在那當口,其實沒有什麼一蹴可幾的方式,但是我從病人的敘說中,聽見她對於自己身心狀況,所造成女兒這一路以來的負擔,感到非常抱歉。希望了結自己之後,可以讓女兒不再如此辛苦,所以,我決定用事實與她談。即使受嚴重的幻聽精神症狀的干擾,一直以來,水姨的認知能力並沒有受損,對事實利益的衡量,也一直還是很妥當的。因此,我想請水姨想遠一點,如果真的照她的想法去進行,到底結局是不是她所想像的一般。畢竟大多時候,病人所假想的做法,和醫療實際上會發生的狀況,可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水姨,如果你真的死在家裡了,你覺得女兒會因此而輕鬆,還是更麻煩?」水姨愣住了,我想應該沒有人這樣和她談過話。「我也不知道。如果我真的自殺死了,我女兒會怎樣?」「水姨,你會是意外身亡的,所以女兒要接受警察的調查,就算這些例行的詢問,很快就會結束,你也必須等到檢察官和法醫來司法相驗後,才能拿到死亡診斷書,才能開始忙後續的事。而且你們住大樓耶,這些事一來一往,應該會有很多鄰居來關心或好奇吧。女兒還要應付這一些喔!」「我不要再給我女兒添麻煩了。好,我不自殺了。可是我真的不想要任何外來的醫療了。我真的活得很辛苦。」即使如此,我們還是知道獨處對水姨來說,是危險的,所以我很快地和女兒討論了幾個方案。也許可以去照護機構,但是大多數的機構其實不太願意照顧精神疾病的病人;也許可以在家請看護,但是願意負擔這麼大責任的看護,恐怕不容易找,就算來了,可能也容易辭職;也許可以到精神療養院去住院,但是水姨現在的痛苦,不只是幻聽的症狀,還包括很多生理上的問題。過去女兒曾經試著將媽媽帶去住院,然而因為需要內、外科醫療的處理,便轉院出來。然而,當內、外科醫療的問題處理完畢,又沒有床位可以入住了。討論來,討論去,似乎只有第一個方案最可行,就是得碰碰運氣,而女兒的效率也很驚人,下午竟然就找到了一個願意幫忙她們的機構。暫時性安置好沒有安全的大疑慮後,我們開始執行水姨的照護計畫,目標是死亡前尊嚴、無痛苦,所以開立了藥物緩解氣道與喉嚨的阻塞、分泌物多的症狀,與治療師合作,找尋簡單補充水分較能夠吞嚥成功的方式,會同精神科醫師訪視,更改處方,讓幻聽改善,也慎選抗精神病藥物,降低可能會影響吞嚥功能的風險。

過往不幸的遭遇。更多時候,我們是傾聽水姨到機構之後的生活點滴,她的心境與牽掛,以及非常隱微的過去不幸的遭遇。水姨年輕的時候,遭到自己已有家室的老闆性侵,生下現在身邊這個女兒後,一度精神崩潰。她便是在那時喝了鹽酸,企圖自殺。自殺未成,又手術治療活下來後,水姨沒有太多的本錢與籌碼,可以自己謀生,便也只好在老闆身邊繼續待著,也就是在此時,幻聽等精神症狀逐步出現。水姨不敢讓身邊的人知道這件事,因此也都沒有就醫,直到發現老闆甚至企圖騷擾女兒,水姨才鼓足了勇氣,帶著女兒逃離老闆的魔掌,開始展開清困的生活,勉力的想要活下去。 ▶▶ 閱讀更多 謝宛婷醫師《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

 
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解開印度千奇百怪的生活疑惑!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解開印度千奇百怪的生活疑惑!超ㄎㄧㄤ、超莫名但又超有道理的印度文化!

內容簡介: ▎說到印度,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呢?華麗奪目的寶萊塢? 香噴噴的印度咖哩?還是有著浪漫羅曼史的泰姬瑪哈陵?那你一定還不知道:● 印度的馬桶上居然會有「翅膀」● 種姓制度快變成都市傳說● 印度教徒跟穆斯林曾拜過相同的神● 印度男人其實都很怕太太● 寶萊塢的歌曲才是電影賣座的關鍵⋯⋯

無論你是印度控、還是第一次去印度、甚至準備去印度,對於印度那些讓人一頭霧水(官方說這是incredible!)的日常生活,肯定有點疑惑!文化學者拓徹在印度留學十二年,透過他的經驗與深度觀察,為你解開各式印度生活背後的成因。到底印度是個什麼樣的國度?怎樣才能搞懂印度人的神邏輯?想吃東西不拉肚子、走路不撞到牛,真的那麼困難嗎?歡迎打開本書,跟著作者拓徹一起踏上真正的文化之旅!

作者介紹:拓徹 ,出生於日本愛知縣。研究領域為喀什米爾當代社會史與政治史。現為京都大學亞非區域研究所客座副教授、人類文化研究機構(NIHU)研究員。

搶先試閱:〈為什麼計程車永遠抵達不了目的地?〉

印度是個棘手、挑戰度高的旅遊景點。比方說突然靠近的旅遊業者和乞丐、錯綜複雜的資訊、吹捧額外金額的商人,直率地視我們為敵的某些印度人⋯⋯有時候也會聽見旅行者這麼說:「就是不喜歡印度」、「總之就是討厭印度人」。不過,每個國家都有好人與壞人,所以沒有所謂平均起來都是「壞國民」存在。如果你在印度觀光景點遇到的印度人,平均來看都是不好的人,這裡頭應該有什麼特殊的事情才對。

一到印度馬上就會遇到的麻煩

印度旅遊書常提到,許多人抵達印度後,在從機場去旅館途中就會遇到問題。也就是,計程車司機應該要載我們去旅館,卻任意改變目的地,載我們去別的地方。這個搭計程車的問題,意外地涵蓋了外國旅行者如何與當地印度人溝通的重點。這裡將對於這類麻煩,稍微做個說明。這些問題,偶而也會發生在即便是信譽高、事先付款的公營計程車,或是預約的飯店派來的計程車上。由於我們從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當發現自己被隨便帶到不熟悉場所的瞬間,內心會有「該不會陷入什麼危險了吧?」的感覺,但其實用不著那麼慌張。當然會有例外的情況,因此還是得提高警覺,不過大多數的情況是,司機會載你到土產店或其他旅館、甚至旅行社。只要計程車司機把客人載到這些地點,這些店家或旅館就會給他們一些介紹費,大多數司機都想多賺一點錢,所以才會特別「繞路」,但人品並不壞。這些司機在途中會不斷誇讚這些店家或是旅館,所以如果真的沒興趣就要斷然拒絕。訣竅是儘量不要太情緒化,而要意志堅定地表示希望快點到達原先預定的目的地。由於計程車司機也不是犯罪者,知道乘客是真的沒有興趣,大部分就會放棄繞道了。

別擔心,對方也只是個普通人!

這樣寫感覺好像沒什麼,實際上對於到印度旅遊的人來說,並非那麼容易就可以與對方交涉成功。即便是比較容易說服的情形,也得花上幾十分鐘在不熟悉的街道上某間奇怪的土產店或旅行社和他們溝通。根據飛機抵達時間,這種事有時也會發生在深夜,依照情況不同,可能只是要說沒興趣就花上好幾個小時。一般印度旅行業者給予日本人的有禮貌和人品好很高的評價,因此遲遲不肯放手。這裡要強調的是,對方也是人,大部分的情況下,他們只是極普通的印度人罷了。不在乎國籍、只看人本身的話,被其他人極度懷疑或是警戒,再怎麼樣也無法對對方友善吧。這一點印度人也不例外。在日本常讀到的印度旅遊或旅行體驗的書中,對於在這些情況下的交涉通常都描述成很像是場「戰爭」,不過這是指遇到超大麻煩的狀況下。像這件計程車案例,對於印度的計程車司機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大事。說到底,他們也只是個普通平凡的大哥,就是想多賺一點錢,並不是所謂的犯罪者。現今印度階級社會的性格仍然強烈,並不是依照工作的分量就能拿到應有的報酬,因此有些人不願放棄任何機會,直到深夜還跟外國旅客勤奮地做生意。因此,若不想按照司機所說的去這些地方的話,只能嚴正並直截了當地說「不」。旅行者不得不花費這麼多的時間與當地人交涉,並非完全是「浪費」,而是來到這個社會一定會伴隨的「溝通」,內心必須先有準備,才不會心煩意亂。多數讓旅行者困擾的計程車司機或旅行業者都只是一般的印度人,只要你直截了當、開門見山說明白,什麼事也不會發生。如果我們發現他們展現出來的是「一般」的表情時,也就可以自然地與他們溝通,對方也比較不會說一些沒道理的事了。無論如何,只要能夠想在這些情境下的你來我往並不是「戰爭」,而是「溝通」,旅行者的心就能平靜安定了。

在印度旅行,溝通最重要!

在印度,生活中的每一個狀況都需要不斷地交涉與溝通。如同先前舉的例子,司機大概會一直說:「那裡有家還不錯的土產店,要不要去看看啊?」「這家旅館我覺得很棒,想不想住看看?」一邊秀給我們看商品,一邊講一些有的沒的社交場面話。如何應對以上這種情況,依乘客而定。如果有餘裕,跟司機聊一下天也不賴。想了又想,這只不過是計程車司機免費帶我們去逛土產店或看旅館而已。看了以後若真的不行、不適合,拒絕就好了。不過,印度人絕對不會因為花了長時間與對方交涉,最後不成功而大發雷霆,反倒會有「我都已經帶客人來這家店了,他應該會對這商店有印象,下次說不定就能成功」這樣有趣的想法。我常常在想,可以明顯表示印度人的溝通方式,應該就是印度的十字路口吧。印度大型的十字路口一般並沒有設置紅綠燈,而是圓環。也就是說,在十字路口的中間有個圓形的分流道,汽車和腳踏車則在周圍採順時針繞行的機制,順道一提,印度是靠左行駛。通過圓環有一定的順序,必須先繞著圓圈插進車流當中,並和這些車子順時針繞行,到了目標道路後便左轉離開圓環。對於開在圓環上的車子,無論是要插進車潮還是被別的車子插進來車道,都必須時常留意周邊的狀況,隨時保留空間給其他車子的準備。而印度的特別之處在於,不管是插車或被插車,相關的車子會持續按喇叭。這種情況下發出的尖銳聲響,似乎被視為理所當然。然而,會出現在印度馬路上的並不只有汽車和腳踏車,還有路口附近沒有設置紅綠燈的斑馬線旁東看西看的行人、速度緩慢加入車潮的馬車,也有迷路的牛隻堵在半路上,或是幾名遊牧民族趕著一大群羊要過馬路等。在印度的馬路上開車,真的是種隨機應變的溝通。然而印度人每天在這樣的道路上行駛,卻很少發生嚴重的車禍。這展現了他們優越的平衡感與溝通能力。我想,這能力也是隱藏無止境的多樣性國度能夠持續存在的原因吧。在印度旅行就是不斷地溝通與交涉。很少會有像說明書那樣,按照步驟一步步展開的機會,即使你已經先跟計程車司機說了目的地的地址,途中雙方也會不停地調整、溝通或是繞遠路,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事。不過,不需要害怕。這其實就跟印度的馬路一樣,需要花費一些時間與體力,只要盡全力,它自然會抵達目的地,這是印度旅行還不錯的地方。而且,開放式的溝通也是印度的獨特魅力呢。只要抱持著不生氣、不焦慮的心情,對於旅行者來說,印度可以說是對人非常寬容且安全的國家。 ▶▶ 閱讀更多 拓徹《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超ㄎㄧㄤ、超莫名但又超有道理的印度文化》

 
小偷家族/只能靠「犯罪」來連結彼此的一家人,他們偷的,是親情。
文、圖節錄自尖端
圖/尖端提供
只能靠「犯罪」來連結彼此的一家人,他們偷的,是親情。隱藏在文字中的溫暖,值得細細體悟。

內容簡介:★日本2018年年度最具代表性電影《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 親自撰寫小說版!★

在東京某個老舊住宅區,柴田治與兒子祥太為了維持生計,平日會到超市或雜貨店偷竊商品。這一天傍晚,正當兩人順利完成「工作」準備回家途中,看見一位挨餓受凍的小女孩樹里,阿治不忍心便把她帶回家。妻子信代起初很反對,但考量到女孩的狀況,決定接納她為「家人」,與祖母初枝、信代的妹妹亞紀,一家六口共同生活。他們將女孩取名為凜,扶養她成長──儘管內心明白這麼做其實是「綁架」,大家仍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女孩。然而某天發生了一起事件,使得這個家的「祕密」逐漸被揭露……

作者介紹:是枝裕和 ,電影導演,電視製作人。1962年6月6日生於東京。從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文藝學科畢業後加入TV MAN UNION製作公司,主要協助紀錄片的拍攝。1995年執導《幻之光》正式出道成為電影導演,驚艷國際影壇。2018年5月,以《小偷家族》入選第71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項目,最後獲得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是坎城影展自1955年設立金棕櫚獎以來,繼黑澤明、今村昌平後,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導演。

搶先試閱:〈信代一行人在逛購物中心的童裝賣場。〉

既然決定要取名為凜、成為家中的一員共同生活,信代就覺得不能再讓她繼續穿祥太的舊衣,而應該買適合凜穿的衣服。「都已經換成夏天的衣服了。」信代拿起掛在架上的夏裝喃喃自語。賣場裡面已經陳列著泳裝。「凜,妳去過海邊嗎?」凜對信代的問話搖頭。初枝問祥太:「小弟呢?」「應該有吧。」祥太雖然這樣回答,但他並沒有這樣的夏季回憶。「『應該』啊?」初枝笑了。「那就一起去吧。大家一起去海邊!」信代伸手去拿小女孩用的泳衣,看看凜的臉。「那我要去看游泳圈。」祥太高興地跑過去。信代在試衣間讓凜穿上藍色泳裝。泳裝胸口的白色緞帶很可愛。這時初枝從賣場捧來大量童裝,拆下衣架開始塞入包包裡。「這件給小弟……這件給凜穿剛剛好吧?」「沒辦法裝這麼多……」信代小聲地向初枝抱怨。「那乾脆穿著回去吧?」初枝這種缺乏罪惡感的個性,和阿治一模一樣。信代放棄和初枝爭辯,改讓凜試穿黃色泳衣。「還是黃色比較適合。」「因為她的頭髮是褐色。」初枝看著鏡中的凜,也表達同意。「那就選這件吧?」信代看著凜的臉。這時一直顯得很害羞的凜突然猛烈搖頭。「咦……妳不想要嗎?」信代驚訝地問。「嗯。」「不會打我嗎?」「為什麼?」「啊?」「等一下……不會打我嗎?」原來如此。她不是在害羞。

這孩子每次在母親買衣服給她之後都會挨打。她的母親一定是為了事後要打她,才替她買衣服。所以當信代要買衣服的時候,她就會反射性地回憶起當時的痛楚而感到不安。多麼可憐的孩子。信代很想哭。她想要替想哭也哭不出來的這個女孩哭泣。信代溫柔地摸摸凜的肩膀。她的肩膀微微顫抖。「沒關係。我不會打妳。」信代盡可能用溫柔的聲音告訴她。「一角兩角三角形,四角五角六角半,七角八角手插腰,九角十角打電話。」兩人唱著信代教的數數歌,重複三次之後凜便出了浴缸。凜似乎是高興過了頭,穿著買回來的黃色泳衣直接洗澡。她出了浴缸之後,玩著從釣具店偷來的擬餌。信代從浴缸裡問她:「那是什麼?」「釣魚的東西。」凜讓信代看章魚形狀的路亞。「……好像真的。」信代接過章魚,丟入熱水裡讓它漂浮,然後又在凜的眼前搖晃。八隻腳左右細微地晃動。「那個是怎麼弄的?」凜指著信代左手上臂的燙傷傷痕。「這個啊?被熨斗燙的……」信代用右手摸摸自己的燙傷傷痕。這是她剛開始在洗衣店工作時造成的舊傷。「我也是。」凜讓信代看自己的左手臂。凜的手臂上也有相同的燙傷傷痕。柳葉般的細長傷痕形狀和信代相同,大概是被她母親虐待的。凜每次被問到「怎麼弄的」,都回答「跌倒了」這種顯而易見的謊言,此刻卻首次主動承認是燙傷。「真的。跟我一樣。」兩人將兩隻手臂並排在一起比較傷口。凜忽然伸出手指,碰觸信代的燙傷痕跡,溫柔地撫摸。信代停止呼吸。她感覺到自己的心臟在熱水中劇烈跳動。這是她首次體驗到的感覺。

「……謝謝妳,已經不痛了……沒關係……」信代雖然這麼說,凜卻搖搖頭,繼續撫摸信代的傷痕。凜一定是在摸她自己的燙傷。她的傷還沒有癒合,仍舊在痛。然而她卻摸信代的傷痕來代替。信代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在發熱,卻說不出「我們出去吧」。「Swimmy在黑暗的海底游泳 好害怕 好寂寞 好悲傷」祥太以充氣的游泳圈當枕頭,朗讀舊國語課本。這篇是「Swimmy」。阿治倚靠著折疊起來的棉被,一手拿著啤酒,閉上眼睛聽祥太朗讀。「亞紀,幫凜弄一下頭髮。」信代說完就前往佛間。剛洗完澡的凜進入起居室。亞紀拿浴巾替她擦頭髮。信代打開佛間衣櫥的抽屜,拿出藏在裡面的凜的紅色運動服,來到外面的庭院。「在早晨冰冷的海水中 在中午燦爛的陽光中 大家一起游 把大魚趕走」祥太讀完課本,阿治便拍手說「好棒好棒」。「可是……你不覺得……大魚有點可憐嗎?」「沒這回事。夥伴都被大魚吃掉了吧?」「雖然是這樣……」「好想吃鮪魚∼把中腹肉稍微烤一下……」「又在說這種話。」祥太對阿治的反應感到掃興,把課本放在游泳圈旁邊。殘留著夕陽餘暉的天空中,可以看到晒衣竿上方有一顆星星在閃耀。「凜,過來……到院子裡。」信代招手呼喚凜。祥太察覺到又有某項儀式要進行,從游泳圈抬起上半身。「要燒掉了喔?」「嗯。」對於信代的詢問,凜很肯定地點頭。信代把著火的報紙丟入從玄關搬來的汽油罐,然後從上方把凜的運動服丟進去。運動服胸口的白色緞帶瞬間被火舌吞噬而捲曲,變得焦黑。信代把凜抱在雙膝之間,望著火焰。

「凜被打……不是因為做錯事……」信代緩緩地對凜說話。「說什麼因為愛妳才打妳,根本就是謊言。」信代回想起三十年前自己的經驗。這個口吻有點像她的母親。「真的愛妳的話,要這樣。」信代緊緊抱住凜。她抱得很緊,兩人的臉頰都碰在一起。她感覺到一行眼淚滑落自己的臉頰。這道眼淚被燃燒衣服的火焰照亮而溫熱。凜回頭看信代,用小小的手替她擦眼淚。信代感覺到的不是這個小孩好可愛,或是好可憐。當她抱緊這個孩子、並且像這樣被緊緊擁抱,她就會感覺到構成自己的每一顆細胞都在變化。她今後絕對不會放棄這孩子。信代對自己發誓。 ▶▶ 閱讀更多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年羹堯之死/君與臣,複雜深刻關係,體現在「人情事理」之中。
文、圖節錄自東美出版
圖/東美出版提供
 權臣年羹堯,雍正稱他為「功臣」、「恩人」、「千古君臣知遇榜樣」,

為何在一年內被定九十二款大罪,最後死於雍正帝手裡?

內容簡介:年羹堯是清代中前期的重要大臣,在現代影視劇上鏡率頗高,也因此在觀眾心目中形成一些程式化的形象,如武藝高、功勞大、個性張揚跋扈等等。然而,歷史上的年羹堯並不是個簡單的臉譜化人物,他四十七歲的生命雖然不長,然而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功大罪的人生經歷,卻頗能令後來人感慨嗟歎;他與康熙、雍正兩位君主,以及同時代許多著名人物,都有複雜深刻的關係,並由此而對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而這種複雜與深刻,往往體現在人情事理的細節當中──年羹堯到底做錯了什麼?雍正為何一定要置他於死地?從新穎的角度,圍繞著年羹堯與雍正君臣關係的演變歷程,從新穎的角度,立體而真實地展現年羹堯與雍正的性格;更根據奏章、信件、黃帝朱批等珍貴史料,加以對史實細節的深入刻畫與剖析,結合時代背景、制度設計、社會心理、風氣好尚,通過古今同理的人情世故與邏輯推理,做出細緻的歷史推斷,為年羹堯大起大落的一生下了新的註解。

作者介紹:鄭小悠 ,女,1980年生於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現就職於北京國家圖書館。專業研究側重清代制度史、政治史,已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擅長歷史文學、歷史普及類作品的寫作,文筆生動平易,引人入勝。

搶先試閱:〈監視者變成保護傘〉

雍正即位之後,對八王黨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將其黨首允�灝d在身邊,充任掛名首輔;將後起之秀、卸任大將軍允禵安置到景陵看墳;將能力不濟但外家勢大的十阿哥允䄉借事革爵拘禁;而將心計最深、反抗意識最強的九阿哥允禟交給年羹堯,帶到烽煙四起的青海。在這種情況下,對年羹堯來說,看管允禟和擊敗羅卜藏丹津是同樣重要的工作,但處理方式理應有所不同。後者是外寇,大將軍受專閫之權,可以講究個臨機應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對於這一點,雍正帝是清楚的,所以哪怕年羹堯焚寺屠僧、在軍事行動中做出了不符合大政方針的舉動,雍正帝也並沒有過多表示。但前者則不然,對於這位鬩於牆的兄弟,雍正帝是要隨時密切關注的,年羹堯只有早請示晚彙報的義務,沒有私下溝通、便宜行事的權力。可惜,精於用事而疏於權術的年羹堯並沒有把這兩件性質截然不同的工作分得清楚,對待前者,他採取了和後者類似的處理方式,令雍正帝絕不能滿意。

允禟與年羹堯也算是熟人,康熙年間,他們的交集主要有兩個。一是允禟的女婿永福,他是權相明珠的孫子,年羹堯的妻舅。二是葡萄牙籍傳教士穆景遠。明末清初,歐洲傳教士一直是中國政壇的一股重要勢力。康熙皇帝喜愛西方科技、藝術,對宮廷傳教士多所優待,在外交方面尤其倚仗,令其深度參與國家政治。康熙後期,諸皇子為了儲位爭作一團,傳教士們為爭取下一代皇帝對耶穌會士的支持,極力交好諸皇子。因為八王黨的呼聲最高、氣勢最盛,與他們往來密切的傳教士也最多,這位穆景遠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和八王黨中的允禟關係密切外,穆景遠與年羹堯之兄年希堯也很熟悉。我們前文交代過,年希堯多才多藝,尤其熱衷西學,和傳教士來往頻繁。穆景遠曾到年希堯家做客,借機與年羹堯相識。康熙五十九年,穆景遠受允禟委派專程去見年羹堯,托其照管允禟在川陝的親信,並代允禟向年羹堯贈送了禮物。

雍正元年二月,為父守喪剛過百日的允禟被雍正帝強令遠赴甘肅軍中,交由年羹堯看管,後又隨同年羹堯前往西寧。在允禟初赴軍前的幾個月,年羹堯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顯然沒有達到雍正帝的預期,對於允禟在西寧的安置問題,他並未專文匯報,只是在奏摺中順便提了一句:「據署理西寧總兵印務副將黃喜林報到,九貝子於四月二十一日已到西寧,臣亦現在遣官前往西大通地方趕造房屋,俟修蓋完日,移文九貝子搬來居住。」雍正顯然對這麼一點信息量不滿意,趕緊告訴年羹堯:「如九貝子等可疑無用之人,不妨傳旨,該往何處打發,一面料理,一面奏聞。」不久,年羹堯向皇帝彙報西寧周邊駐防將領分派情況,在談到署理西寧總兵的武將黃喜林善於帶兵、得到當地軍民擁戴時,雍正帝不理會黃喜林為將如何,反而批曰:「防九貝子要緊,速移為是,黃喜林不可叫九貝子哄了去!」意在提醒年羹堯,加強對允禟的防範,特別是別讓他買通了直接看守黃喜林。

對於皇帝的這個囑咐,年羹堯並沒有足夠詳細地回覆,這讓雍正帝很不放心。於是一個月後,在年羹堯一道純粹的軍務彙報奏摺上,雍正帝又批問:「九貝子、察罕丹津部落二事如何料理?」察罕丹津,即是被羅卜藏丹津逼逐的親清派和碩特王公,與他相關的事,當然是重大公務、軍務。而將九貝子允禟的安置問題放在察罕丹津之前發問,顯見雍正帝的重視程度。對此,年羹堯仍未專摺回奏,仍是在奏陳軍務過後,表示西大通允禟居住的房子還沒有造好,等房子蓋好了臣再撥兵伴守云云。到雍正元年七月,西寧周邊的軍事形勢已頗為緊張。即便如此,雍正帝仍然高度關注允禟的動向,主動向年羹堯提及此事,說允禟上了個奏摺,要求回北京,自己不便直接拒絕,「渾說個﹃知道了﹄」。他告訴年羹堯:自己的本意是絕不想讓允禟回京的,允禟如果借著這個模棱兩可的「知道了」要求回來,你可千萬給我攔住,就說你沒得到旨意,不能放他回京。

在雍正帝三番五次催問下,到當年的十月分,年羹堯才系統彙報了允禟在西寧的生活情況,說自己在西寧旁邊的一座小城西大通(今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西北)為允禟修蓋了臨時住所,請他搬去居住;又細述自己與允禟在西寧郊外民房中會面談話的情形,談及自己如何讓允禟打消回京的念頭,並接家屬來住。雍正帝連批「真正難為你」、「好極」、「奇才」、「得體」等語,對年羹堯的彙報十分滿意。此時,西寧周邊已是遍地烽火,允禟遷居西大通後,年羹堯放在他身上的精力很少,雍正帝似乎也不好在前方戎馬倥傯之際再打聽政敵消息。直到雍正二年三月,年羹堯才再次彙報了允禟的情況,而且是對其進行參劾。起因是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南)守軍捉住三名形跡可疑的旗人,審問得知是允禟手下管放牧的頭目,奉允禟之命前往河州採買草豆、踏勘草場。年羹堯以邊口之地各民族雜居、奸細最多,而允禟未告知自己就派人跨地區買賣、踏勘,違抗軍法為由,將其參奏。 ▶▶ 閱讀更多 鄭小悠《年羹堯之死》

 
閱讀筆記
德布希小姐/不曾消停的火焰
李蘋芬聯合報
《德布希小姐》書影。(圖/時報文化提供)
推薦書:夏夏《德布希小姐》(時報文化出版)

《德布希小姐》有個好處,那就是讓你讀著,甘心將自己裝入殼子。

詩以奇趣靈巧為繩墨,落實本事為其次,夏夏則不偏不倚地凝聚二者,荒誕和切實俱全,為你繪出點、線,造築一面花紋斑駁的牆,接著豎立空間,點燃爐火—-詩集中多次出現的意象—-暖室生煙,彷彿詩人施下詭祕的煉金。於是你有了待在殼子內部的權力,它是故事的、音樂的、顏色的,你為不時流曳異國感的詞語而停留,為暗暗引伏的情節線索而沉思。它們隱而不宣,指向一枚詩的果仁。

但這殼子並不為你隔絕冷冽的冬夜,也不修補破碎的編織,〈或者另一個機會〉要你「脫離遊行的隊伍」,用真正的行走去超越,去探視未知、恐懼與險境的模樣,她提醒你,殼子也是這樣的地方:遠不止潔淨安和,還有墳塚與敵人。〈鮮花易碎〉則並置一組相對的概念:「常」與「不常」,她寫著:「命 不常/常在的是美麗/是易碎/常在的是睡眠中的盲行/幸好燈也熄了/不常酣眠/卻要遠行」,悖論之所以有效,因為生命往往如是,夏夏給你的不多不少,恰好盛滿雙掌。偶爾,在眨眨眼睛之際,露出輕盈、調皮的樣態,如上種種,都豐盛了這本沉澱六年的詩集。

若說詩人容易固著字眼本身,為之魘而目盲。夏夏的詩行間,絕少洩漏這種跡象,她不執迷意象的反覆迴旋,相反地,她與字眼一齊跑動、跳躍。有時架空於遠古,或神祇徘徊的世界,更多的是借虛構故事技法,傾注熱意於現實。如〈完成過的事〉以「從海裡回來」的人,借喻投身某種不被他人詮解的理想追索;〈蜜月〉則為質疑愛情的寓言:「卦中指出永恆的愛情俯拾皆是/他們遂跪地撿取」,蜜月的期限是什麼?詩中,十天轉瞬成為枯柴般的十年。

夏夏的創作形式多元,可見多首融合裝置、空間或音樂的跨域詩作,就像在文字上疊加一個圖層,你能看得更偏遠、更立體,即便未曾體驗她最初的布設,也能繞路,從詩裡獲得一份想像與碰觸。〈愛一生〉寫在觀者進入闃黑洞窟後,最終抵達的發光圓柱上,夏夏說,這件作品「要用身體去感覺」。又如經過她巧祕設計的密碼詩卡,你必得親手裁切十張黑色描圖紙,疊加於內書封上,以白色鏤空處重新瞄準並召喚〈德布希小姐〉。一動一靜之間,你迫近了詩的果仁。

獨占一輯的同名組詩〈德布希小姐〉,是這樣結尾的:「睡在長期曝曬的皮膚上如同一台老式相機/人們心底留下斷斷續續的記憶/再次回頭/只看見陽台上飄動的白色窗簾」,你以為已經抵達,足以佇留,但此刻你明白殼子的隱喻,是即將離開,爐中火未消滅,待你繞一段遠路,再次回頭。 ▶▶ 閱讀更多 夏夏《德布希小姐》

 
貓奴此生必去!瀨戶內海的幸福貓咪島
是時間凝結在純真那刻一樣,這座瀨戶內海上的小小島,安靜、遺世獨立的,與貓咪慢慢一起過著島生活。只要願意花這個力氣上島,對於貓奴來說,絕對不虛此行。

鼻塞竟是「鼻咽癌」前兆?
鼻咽癌是少數幾種治癒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特別是及早發現的話,治癒率達90%以上。除了喉嚨腫痛、流鼻血外,常有鼻塞的民眾也別輕忽!因鼻塞不止,也許不是空氣品質太差或鼻子過敏導致,而是鼻咽癌惹的禍!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