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規則的崩壞:從菸蒂、老農津貼到健保


【黑麵的攝影之路】集結專業攝影師黑麵部落格精彩文章,給你最獨到的攝影教學,還有無數的美圖分享。 百年大業的根基是教育!【台灣立報】專業教育報,給你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教育、進修、教改、校園等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6/30 第328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從「跨界」到「無邊界」
聯合報社論 規則的崩壞:從菸蒂、老農津貼到健保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科技業絕不能說Goodbye
聯合晚報社論 唯「創作」可豐富流行音樂長河
民意論壇 看見3C學生:搶救學力大作戰
別短線主義 台灣需國家級智庫
轉個彎 用同理心寫圓滿
下場吧 不當運動門外漢

聯合報黑白集
從「跨界」到「無邊界」
黑白集/聯合報
很多人承認,藝術無國界,音樂無國界。不過,稍微一點考驗,就可看出我們心裡的「界」有多嚴重。

金曲獎揭曉後,最熱門話題就是:新科歌王林俊傑來自新加坡,歌后戴佩妮來自馬來西亞,最佳新人李榮浩來自大陸,所幸台灣靠張震嶽拿下最佳國語專輯,保住一城。其實,早在入圍名單揭曉時,就有人對於大陸歌手李健、李榮浩入圍多項獎項特別關注,還衍生出台灣音樂競爭力是否衰退的話題。

其實,了解華人流行音樂現況的人應該知道,正是因為台灣的流行音樂環境有引領風騷的實力,正是因為金曲獎已建立了專業公正、「音樂人為音樂人辦的獎」的聲譽,所以能發揮磁吸效果,吸引四方高手來台發展。林俊傑、戴佩妮在台打拚多年,闖出名號,許多歌迷恐怕早把他們當成台灣歌手看待;至於歌手出身背景和音樂表現之間那條「界」,又存在誰的心裡?

二○一二年的第四十九屆金馬獎,因大陸電影為最大贏家,馬上有民進黨立委主張:金馬獎「不如停辦」算了。結果輿論大譁,侯孝賢動怒大罵胡說。次年的「金馬五十」,幾個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的「爸媽不在家」是新加坡片,最佳導演蔡明亮是馬來西亞華僑,最佳女主角章子怡是大陸影星(讓她得獎的「一代宗師」則是香港導演王家衛作品),只有最佳男主角李康生是本土演員。這樣一份名單,該被視為金馬獎能吸引眾星來歸的驕傲,或「沒有台灣特色」的恥辱?

這次金曲獎既有老將李宗盛、原住民歌手張震嶽,以及林俊傑和戴佩妮等各方高手「跨界」聚光於台北,終究應以「無邊界」為目標去追求專業頂峰。台灣應以這樣號召五湖四海的包容力為榮!

   
聯合報社論
規則的崩壞:從菸蒂、老農津貼到健保
社論/聯合報
雲林古坑鄉前不久推出一項獎勵活動:鄉民凡撿拾一百根菸蒂,可以向公所換取一顆茶葉蛋。沒想到,撿菸蒂立即變成該鄉的「全民運動」,每天都有民眾提著大包菸蒂前往兌換;短短三個多月,鄉公所便收到了近七十萬支菸蒂,許多雞蛋根本還來不及煮就被領走。古坑鄉公所不堪負荷,趕緊喊停。

這個小小的例子,讓人們看到規則是如何崩壞的。送雞蛋的成本何其低,而民眾竟如此樂於響應,這是可喜的現象。問題是,一顆沒幾元的雞蛋,也會激起某些人難填的私欲,他們用盡手段、甚至越區到其他城鎮去蒐集菸蒂,一次帶回成千上萬支的菸蒂兌換,這就偏離了公所鼓勵民眾保持街道清潔的目的,每月還為此增加一萬多元的開銷。規則既已崩壞,遊戲只能喊卡。

「菸蒂換雞蛋」的故事,說明了幾點:一,即使像雞蛋這樣微薄的誘因,也能推動基層民眾的積極性;二,一項充滿善意的制度,因少數人過度逐利的心理,可能讓所有規則失效。三,缺乏清晰規範的政策,必須適時修改規則,否則將無以為繼。

古坑鄉的撿菸蒂活動辦了三個多月就喊停,好歹及早意識到事態發展已悖離活動的初衷,且鄉庫也不容如此濫用。反觀最近剛修法提高門檻的《老農津貼暫行條例》,人盡皆知老農投保辦法早已崩壞蛀蝕,各色「假農民」在其間上下其手;然而,朝野卻足足拖了廿年,等到累計虧損已高達一千多億元,政府才著手去修補其間的設計漏洞。以廿年比三個月,只能說中央政府的效率和警覺還不如古坑鄉公所。

古坑鄉民為了一顆區區幾元的茶葉蛋到處撿拾菸蒂,在其他民眾看來,或許會覺得是村夫村婦貪圖小利的細瑣行為,而感到不屑。若是如此,那麼醫師娘、店老闆、技師只要買一小塊農地化身為「假農民」投保,短短半年後,每月即能領取七千元的老農津貼;這麼不顧身分與尊嚴的逐利行為,又有什麼高尚或正當可言?而那些決定政策遊戲規則的人,又憑什麼大剌剌地揩國家的油?

一項政策能否持久,取決於兩個要素:一是規則制定者對於各項變數的考慮是否周延,二是使用者對於規則的常態認知存在多少偏離。一個用心良善的政策,往往招架不住少數人的私欲鑽營,導致規則敗壞,連帶損及正當多數人的利益。

以古坑為例,由於少數越區蒐集菸蒂的貪心民眾,弄得樂於保持本鄉清潔的人也同遭其殃;以老農津貼為例,大批假農民吃掉了大部分的農業預算,使政府用於「真農民」身上的經費大幅壓縮。古坑鼓勵撿菸蒂每月不過超支一萬多元,都知道要趕緊打住;而農保每年虧損超過五十億元,難道中央看不出大事不妙?再說,台灣農業人口僅五十萬人,而投保農保的人數竟達一四五萬人,多出來近百萬幽靈大軍是哪裡來的?更荒唐的是,立法院這次修法,雖把請領農保的年限由六個月提高為十五年,卻又另開小洞,讓未滿十五年者可以「減半」領取。這種「開門揖盜」的作法,真的心中有農業嗎?

這類因少數人濫用而規則崩壞的情事,其實在台灣無所不在。以台北市的Ubike為例,每次半小時的免費里程,差不多已是古坑鄉日贈兩顆雞蛋的優惠,但一些市民卻還是想方設法要不斷「騎白車」,反讓真正需要代步的人無車可用。

再以全民健保為例,由於免費項目太多,造成許多民眾濫用醫療資源而不以為意,有人成天遊走在不同醫院之間看診,或者不斷領取免費藥品轉贈給海外的親友;這些浪費的資源,都要由全體民眾幫他們承擔。我國全民健保一向被譽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制度,覆蓋率高達九十九.八%;但近年來,禁不起種種揩油行為,我國健保總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已達六.七%,比起一些後來者如泰國、土耳其、墨西哥等國醫療出支僅占五%上下的表現,已經高出一大截。最近,衛福部長邱文達慨嘆,「台灣健保資優生的優勢不再」,原因在此。

立意良善的制度,需要健全、公平的規則支撐,更需要具有法治及道德意識的公民共同支持。從古坑獎勵撿菸蒂之例,我們看到規則如何崩壞;小焉者如此,而大焉者如農保、健保,若不隨時審慎修訂使用規則,又如何長久?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科技業絕不能說Goodbye
社論/經濟日報
今年以來,以代工製造為主的台灣科技產業似已見到春天,過去被視為四大慘業的DRAM、面板、太陽能、LED也都出現翻身契機。然而,上周四巴克萊資本證券發表以「中國,你好;台灣,再見?」(Hello China;Goodbye Taiwan?)為題的產業深度報告,直指台灣科技業面臨中國大陸業者強力競爭,可能面臨代工、品牌「雙輸」的重大危機。巴克萊的警告有如醍醐灌頂,台灣科技業要如何走出長期困境,是政府和業者須共同省思的關鍵課題。

台灣科技業以資通訊產品代工製造為核心,在全球供應鏈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科技業發展面臨嚴酷的挑戰,尤其來自大陸科技業的快速崛起,對於既「以大陸為工廠」、又「以大陸為市場」的眾多台商,構成與日俱增的威脅;照目前趨勢來看,在五到十年內,無論是在國際市場或大陸市場,台灣科技業都有被大陸業者取代的危機。

台灣科技業一直偏重硬體製造,又高度依賴「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但隨著近年大陸工資及生產成本大幅上漲,這種產銷模式已面臨嚴重瓶頸。另一方面,全球資通訊產業發展趨勢快速變化,網路革命、行動裝置普及和數位匯流時代來臨,使硬體製造加上軟體及服務成為產業主流。台灣科技業未能跟上產業大趨勢,仍陷於代工製造的傳統思維,競爭力自然節節敗退。

相對上,大陸科技業前景被很多專家看好,主要原因在於:第一、大陸業者學習能力強,又大量吸收台灣專業人才及技術,快速複製台商成功模式,部分業者更取得國際大廠認證,取代台商全球代工市場;第二,大陸內需市場龐大,尤其移動裝置及聯網時代來臨,讓大陸業者可充分利用內需優勢,出現井噴式的成長;第三,大陸業者日求精進,巴克萊報告指陸商結合技術、專利、低價等優勢,在全球市場取得相當成果,包括聯想、華為、中興等皆有一定市占率;第四,大陸政府將資通訊業列為發展重點,在政策上給予租稅優惠或補助等強力支持,並投入龐大資源扶植重點產業,如不久前媒體報導北京將砸人民幣6,000億元資金,自建IC一條龍。

台灣科技業被大陸業者取代的案例愈來愈多,如台灣兩大知名品牌Acer電腦及hTc手機市占率被大陸業者快速超越,並擠出排行榜,因而陷入經營困境。在面板、光學、電聲產品及電腦和手機零組件等供應鏈上,大陸亦逐步蠶食鯨吞台商全球代工訂單。在「品牌」及「代工」兩方面皆飽受威脅,已成台灣業者最大致命傷。巴克萊以「Hello China;Goodbye Taiwan?」為題,映照的正是兩岸科技業的興衰趨勢。

當然,台灣仍有不少具競爭力的業者,如撐起半導體業一片天的台積電;在手機晶片不斷躍進的聯發科;在全球相機鏡頭模組無敵手的大立光;奮力突圍的全球最大專業代工製造天王鴻海等。但是,個別企業單打獨鬥的卓越表現,不足以扭轉科技產業整體競爭力下滑及被大陸業者逐漸超越的殘酷現實。

台灣科技業要有長期競爭力,唯一途徑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依賴硬體代工的產銷模式,業者不能以全球景氣復甦、已度過短期危機為滿足,而應致力轉型升級,透過整併或策略聯盟,整合上、中、下游供應鏈,結合軟硬體技術,因應未來科技趨勢,創造新的經營典範及產銷模式。政府扮演的角色亦是關鍵,相關機關在科技產業發展觀念及制度的創新,產業結構及企業組織的改造,政府和民間資源的整合,以及兩岸產業競爭及合作等各層面,都應有前瞻積極的對策和作為,才能發揮整體戰力,協助科技業打開未來出路。

台灣科技業會不會有明天,政府和業者的集體意志是關鍵所在,只要決心改變,科技業明天一定會更好,絕對不會Goodbye!

   
聯合晚報社論
唯「創作」可豐富流行音樂長河
社論/聯合晚報
一年一度的流行音樂盛會金曲獎,昨天的頒獎結果,一言以蔽之,就是「創作型歌手」大獲全勝。借用今年歌后戴佩妮的得獎專輯《純屬意外》來開個玩笑,「噢不,得獎者絕非純屬意外」,其實透露了一些訊息。

台灣金曲獎一直是華人地區流行音樂界的大事,說引領風騷絕不為過。今年的歌王林俊傑來自新加坡,戴佩妮出身馬來西亞,但他們幾乎已「本土化」成為台灣流行音樂的一份子。他們被吸引到台灣發展,又發光發熱推升台灣流行音樂的能見度,都證明了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確實是一塊自由自在、多元發聲的土壤,吸引華人世界的音樂人紛紛前來取經。這的確可說是台灣的軟實力勝利!

但另方面,不可諱言,中國大陸挾其龐大經濟實力與國際資本挹注,近年來在各項文創產業上,產生極可觀的「吸金」以及「吸睛」效應。包括台灣在內,華人的流行音樂界菁英,紛紛轉往大陸發展,進而促成大陸流行音樂異軍突起。例如「中國好聲音」之類的節目,不僅屢創收視新高,也讓台港新馬等地華人音樂創作者及歌手,得到更大發揮空間。這讓人不能不警惕:台灣在流行音樂界的領頭羊地位,還能維持多久?或者,是不是已有「溫水煮青蛙」效應,逐漸流失人才而不自知?

從這角度看這屆金曲獎的得獎結果,不難看出一個大方向:創作,唯有不斷持續、創新的創作,才是流行音樂源源不絕活水的希望。

戴佩妮、林俊傑同屬創作型歌手,能唱、能演奏更能創作。得到國語專輯大獎的張震嶽,這回以他原住民的血液,創作出他對價值的反省與堅持。至於台語歌王歌后的得獎者,一為新人一為老將,但新人陳健瑋是創作歌手,老將黃乙玲則一改風貌,唱出台語歌曲少見的大愛題材。至於年度歌曲得獎的李宗盛,創作形象更不在話下。這回的《山丘》,既是他個人生命的反思,亦唱出了一般人對生命流轉的體悟與感念。

正是這些不同領域的音樂人的「創作」,豐富了流行音樂的長河與大海。這才是台灣的軟實力,是台灣的本錢!

   
民意論壇
看見3C學生:搶救學力大作戰
王延煌/高中校長(南投市)/聯合報
十二年國教最讓人擔憂的不是菁英學生的一免高挫折感、指標型社區高中的低報到率、特招學生的高錄取率或二免志願序問題,而是「3C」學生與學校的發展困境。所謂3C學生,是指會考有三科以上待加強的學生;3C學校是指有三成以上學生未達基礎級的學校。

國中教育會考原來的設計目的是在做「學力檢測」,提供國中端進行補救教學的依據,並非成為升學分數採計的關鍵因素。對照會考表現,全國有三成以上,約九萬名考生的英文和數學成績是C,即是待加強;而許多偏鄉小型國中則是全校考生英文都拿C,3C、4C、5C者比比皆是。有國中主任告訴我,某校全部學生無人有一科達A級以上分數。顯見,弱勢地區國中生的學習能力並未因實施十二年國教有提升。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首先,應發揮國中教育會考的學習診斷功能。國中會考成績單提供了個別考生在各科能力表現的資訊,國中端或學生本人拿到成績單時,只剩十天就要畢業。此時忙著升學與畢業典禮,學校根本無從進行補救教學;學校若有心想做,恐怕學生也無力了!明年會考的辦理日期以及國中端的補救教學,要有更完善的規畫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依照目前趨勢,補救教學的工作勢必落入高中職端。當年實施九年國教之後,國中端抱怨國小沒教好,如今這個角色換高中職,但要補救的缺口更深更大,困難度更高。去年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五一八課程,每位高中職老師都已接受差異化教學、有效教學、多元評量、適性輔導等訓練,具備補救教學的基本能力。因此高中職校應立即分析新生學力結構,積極和國中端合作,利用暑假與新學期,盡速開辦補救教學或銜接課程。

最後,偏鄉國中的學力,從聯考、基測到會考階段,始終無法改善。前幾年的免試入學因有國中薦送和學生申請模式,讓偏鄉國中每年都有人獲得到國立高中職甚或明星學校就讀的機會,鼓舞了這些學生的學習熱情,學校的學生數也回流,如今又被打回原形,情勢反而更加嚴峻。期望教育部與地方教局處能正視這個問題,在明年的免試入學辦法中考量這些學校的需求。

當菁英階層籲求政府將升學制度回歸分數正義與志願序公平性時,我們是否又輪迴到過去分分計較的噩夢?我們是否漠視偏鄉學生高報到率背後的學力斷崖呢?政府努力拯救3C產業的同時,也請救救3C學生和學校!

   
別短線主義 台灣需國家級智庫
王振寰/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聯合報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來台的行程已結束,雖然最後因為在南部的衝突事件,造成部分行程取消而有所遺憾,但整體而言,此次張志軍所強調傾聽「三中一青」聲音的行程,凸顯了大陸對台政策的社會轉向,也顯示大陸智庫對台灣社會走向十分瞭解。相對地,在台灣方面則是聲音紛雜,內部不同黨派相互牽制,由此看得出台灣對大陸以及如何在國際上利用中美關係的緊張,來取得有利發展位置,完全缺乏研究和共識。

兩岸關係已走到必須好好思考未來走向的時候,台灣的經濟幾乎已經被整合到大陸的經濟之中,遲早要面對政治議題;現今假如只想研究經濟議題,例如區域經濟整合或是兩岸服務或貨物貿易協議,而不想碰政治或國際外交議題是不足的。如何好好研究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以及在不同的國際局勢下維持國家地位和尊嚴,已刻不容緩。

世界各主要國家,對其國家發展的戰略都有各式各樣的智庫在詳盡研究,唯獨台灣缺乏這樣的智庫機制。以大陸來說,它對台的智庫就有許多單位,包括國台辦系統的研究局、外交部系統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國安部系統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統戰系統的全國台灣研究會、社科院的台灣研究所等;其他對台智庫系統,包括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以及近年紛紛成立的各大學台灣研究所。大陸對台灣的研究人力,有數千人之多。

反觀台灣,過去研究大陸的智庫是以政大的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而從事大陸研究和教學的單位則是各大學的大陸研究所。但是解嚴之後,國安單位的資源撤出政大,因此國關中心的經費和人力銳減,且政大是個大學,並不適合從事智庫的工作,因此國關中心的國家智庫功能消失。另方面,近年來從事大陸研究的研究生人數也因為就業不易而報考人數大幅衰退。真的很弔詭,現今台灣對於影響我們日常生活和未來走向的中國大陸,反而不如過去那般重視;相對地,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研究,不論人力和物力,都不斷增加!

在兩岸消長的狀況下,我們要嚴肅呼籲政府正視台灣缺乏智庫的現狀!政府也許認為各部會都有研究經費委託學者研究,但這些研究都是「短線」需求,不只缺乏對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觀點,也缺乏部會所需要的政策取向。這種短線主義下的研究,對國家在國際外交和兩岸政治的複雜關係,並沒有能力處理。世界各國政府都重視智庫對國家發展和國際關係的作用,唯獨台灣在解除戒嚴後,忽然變成最「自由民主」的國家,大小事都由選舉和立法院決定,不只沒有長期戰略,連如何處理複雜的國際外交,都缺乏整體觀點,實在令人擔心。

我真的呼籲政府好好重視和重新啟動智庫的政策研究,為國家長遠發展作研究;我也呼籲大企業能撥出資源來支持智庫。全球最著名的智庫,例如美國的布魯金斯研究所、傳統基金會、藍德基金會、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等,都是私人捐款成立,其研究都影響了美國國家決策和外交政策。其他如南韓,大財團幾乎都成立了智庫,例如三星研究所、LG研究所的政策研究對其政府也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我們的大企業應該學習西方和南韓的企業,支持智庫從事對台灣長遠發展的政策研究,這樣的企業才會更令社會尊敬。

   
轉個彎 用同理心寫圓滿
鄭治平/民宿業老闆(花縣光復)/聯合報
廿八日我到光復火車站迎接來花蓮旅遊投宿民宿的客人,忽然聽見站務人員大喊:「在第二月台往台東候車的乘客,請速移位到第一月台候車;因為即將進站的火車上頭有位使用輪椅的殘障旅客,必須在第一月台下車,所以列車必須改道。」我聽了很感動!原來可因人性化改變遊戲規則。

鄉下火車站通常只有樓梯,如碰上老弱婦孺攜帶笨重行李爬樓梯,非常痛苦。以光復火車站而言,旅客皆需先下樓梯,走段路再爬幾十階樓梯在第二月台上車,台鐵為何不能讓旅客全在第一月台上下車?

這件事讓我想到 張志軍來台訪問遭潑漆、擋路抗議等情形,抗議的民眾為何就不能拐個彎以理性方式用禮儀相待,讓整個事件圓滿收場不也很好嗎?人生轉個彎,即是道賞心悅目的風景!

   
下場吧 不當運動門外漢
李政達/科技大學體育講師(台南市/聯合報
暑假返校巧遇畢業校友,提及與男友發生於運動餐廳的糗事,不禁讓我啞然失笑。看到支持的球隊進球而興奮鼓掌,卻感覺所有人怪異的眼神,原來那是顆「烏龍球」。再次進球,確定踢入的是對方球門,為何仍是不算?只怪當時上體育課時太混,如今才會成為眾人笑柄。筆者花不少時間講解何為「越位」,仍看得出她還是一知半解。

台灣在國際足總的排名第一七六名,甭說足球,即便是國球「棒球」,仍有許多學生處於「呷包仔喊燒」,隨眾人起舞的階段。

筆者常鼓勵學生,不能成為一流選手,最起碼要能成為「稱職的觀眾」。而作為一名「專業球迷」,對規則多少要了解一些。身體力行則是入門第一步。與其為考試而死背規則,不如親自下場參與。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運動為世界性語言,不想僅止於談論球星收入、緋聞等膚淺話題,不想被笑不懂裝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世界盃足球賽是這樣開始的
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事正在熱情巴西開踢中,吸引住全球觀眾目光!然而,世界盃足球賽是怎地開始的、歷經怎樣的波折,這段與世界史息息相關的過程,讓我們先來瞭解瞭解!

粉絲雙福利! Choyce 教你把孩子變全自動
親職教養作家Choyce,訓練孩子從小自理生活、協助家事打掃……孩子樂於承擔責任,充滿成就感。現在訂閱【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抽新書《Choyce全自動教養》,還有機會獲得海外寄來的明信片哦!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