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郁曾擔任台大醫院、台北榮總院長,現在身為亞東醫院院長,在這些職務上備受肯定,他認為擔任過三家不同體系醫學中心的管理者,只能算一種巧遇,並非人生中很重要的事。問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是什麼?他微笑說,「設定目標和個人成就有關,不過和快樂之間沒有直接關係。哈佛大學一份長達75年的研究發現,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所以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我們和家人、同學、朋友們維持了多少的親密和友善關係』」…… 從一位研究、教學和看診為重的心臟科醫師走上醫院管理之路,緣起於林芳郁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時,透過管理將當時人滿為患、突發狀況多的急診室,改頭換面為亂中有序且具有戰鬥力的單位。 那時台大醫院急診部第一線看病的是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站在第二線,第一線不能處理的病症才會交給主治醫師。後來林芳郁推行主治醫師也要值班,自己也排在值班表中,並成立急診加護病房,病情嚴重者直接轉入急診加護病房醫治,大為提升急救室的士氣與成效。 除了改革急診部,他還讓當時只負責運送病患的救護車,變成具急救能力的尖兵。當時台灣的救護車很少,無力急救,只有運送功能。後來台大醫院與政府合作建置「緊急醫療救護系統」新制,開始訓練台北市的緊急醫療救護人員,這制度建置半年後就看到成效,救活到院前心臟停止的比例比原先多出10幾%,後來各縣市也跟進發展緊急醫療救護計畫,目前全台幾乎都有緊急醫療的救護系統。 管理以醫院發展為重 負面的聲音自然會減少 不少人好奇如何管理台大、榮總兩家文化不同的醫學中心?林芳郁說,以前大家會有台大醫院是民間醫療系統,台北榮總是軍方系統的觀念,但隨著榮總不少前輩醫師退休,後續進來的醫師多半來自陽明大學或其他大學醫學系,兩家醫院的同質性愈來愈近。 若要細究兩個醫院不同之處,林芳郁認為是醫院文化,「榮總注重團隊作業的文化傳承,由於醫師們多半住在宿舍,家人、孩子間的互動頻繁,感情很好,共同解決病症的氣氛熱絡。台大醫師們較注重個人能力,多半是個人處理疾病。」 林芳郁管理上重視「人和」,「兩家醫學中心的醫師們對我的要求都差不多,就是希望我不要做出對台大、榮總不利的政策,或聘用不對的人。只要政策有利醫院發展,聘用的人能有疼惜、愛惜醫院的心,負面的聲音就會減少,友情的溫暖就會增加,同仁也願意支持政策。」 凡事勤作準備 不打沒把握的仗 做事有條不紊的林芳郁談及當醫生的淵源,主要是時代背景。他說,「求學時正值戒嚴期間,嚴格管控言論,稍有異議就可能出事,當時年輕人會優先考量安全、穩定的工作與生活。我是宜蘭羅東人,醫師的身分受當地人尊敬,小時候又常待在爸爸開的外科診所,看到醫護人員處理外傷疾病,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會選擇比較熟悉的醫學科系就讀。」 他念高二時,教育部正研議修改大學保送制度,有人勸他不用再辛苦準備,以其優秀的成績定能獲得保送,但他不想等保送制度安排,決定積極參加聯考。結果離聯考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大學保送制度竟被取銷,回想當年決定「靠自己的實力準備,不打沒把握的仗」應該是成功的策略,最後如願考上台大醫學系。「勤作準備,不打沒把握的仗」也是他每回遇到生涯挑戰,都能順利克服的關鍵。 培育醫師或社會領導人? 決定教育的高度與視野 唸台大醫學系時,林芳郁和同班同學林靜芸交往,後來岳父林秋江醫師對開啟他的人生視野有很大的影響。 他觀察到林秋江醫師喜歡在家聆聽西洋古典音樂,和朋友交談時,會提到尼采、康德、叔本華、歌德等哲學家的思想和主張。那時,他常思索岳父與自己父親的差異,兩人都是很優秀的外科醫師,岳父念的是日本東京帝大醫學部,父親念的是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台大醫學院的前身),可是視野卻大不同。 林芳郁回憶,「當時我家很少聽西洋古典音樂,多半聽本土流行歌曲,與父親談話也不會討論到東、西方的哲學思想。」有一次,他向未來的岳父請教:「請問在東京帝大時,學校教什麼?」岳父告訴他,教的內容很廣泛,有哲學、人文、語言、音樂等,所以他會講德文、法文、英文,還能用法文寫詩。 林芳郁無法理解為什麼日本東大的醫學部要教那麼多不屬於醫學的課程?後來岳父說了一段話,對他有如當頭棒喝。他說,「日本東京帝大是培養日本社會及國家領導人的一所大學」。林芳郁體會出原來教育的目的是關鍵,當年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的教育目標大概只是訓練一位稱職的好醫師。 林芳郁覺得,今日的台灣大學不應只訓練學生成為有知識和技術的醫師、律師、教授等,而是要培養這些學子成為台灣社會的領導人,除了教導他們專業知識,也該培養人文修養,讓下一代具備更高的眼界及視野,國家和社會才能不斷地進步。 到沙烏地阿拉伯行醫 人生因而翻轉 1979年,國內外發生許多事,也改變他的一生。當時他是台大醫院第三年的住院醫師,世界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台灣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邦交維繫,變成爾後台灣經濟發展和外交關係非常重要的關鍵。為此,我國派出各類專家們去沙烏地阿拉伯協助他們發展。其中,中沙醫療團就是協助沙國建構國家級醫院的醫療團隊。 當時政府要求台大醫院在隔年(1980年)吉達法德國王醫院開幕時,要派內、外科四位總醫師,前往該院照顧病人。對醫生來說,外科總醫師是最後一年的訓練,非常重要,沒有人會放棄這一年的訓練。 林芳郁回憶,當時台大醫院外科主任洪啟仁教授為此非常煩惱,常愁眉苦臉。有一天林芳郁主動跟教授說,如果沒有人願意去,可派他去。當時他的想法是,在吉達醫院訓練完之後,即便沒有機會留任台大醫院,可回父親的診所幫忙。沒想到,到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法德國王醫院服務,卻對他的人生起了徹底的改變,他學會更紮實的外科技術,能夠獨當一面,也從中瞭解醫院的經營不能單靠一己之力,要適當「授權」且管理上要重視「人和」。 懂得當最快樂健康的人 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問及對年輕世代的提醒,林芳郁引用美國哈佛大學塔爾班夏哈教授在2007年的暢銷書《更快樂》裡提到的:「設定目標和個人成就確實有關聯,不過和快樂之間就沒有直接關係。」最近哈佛大學臨床精神病學羅伯威丁格教授針對成人生活發表了進行75年的研究,結論是:「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 林芳郁表示,從這個75年研究結果所獲得的智慧答案是,「最快樂健康的人就是與家人、朋友擁有親密關係的那些人。」所以他領悟到:「人生的智慧並不在你當了多少個董事長、院長,而是和家人、同學、朋友們維持了多少的親密和友善關係,」這也是他覺得最寶貴的人生關係。 ※延伸閱讀:台灣癌症登記學會理事長賴美淑》懂老,理解「善終」是最可貴的道理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105年8月號實體版或訂閱《大家健康》雜誌電子版;更多健康訊息,請見大家健康雜誌部落格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