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參與第三屆「聽•說•我們的故事──在地小小解說員培訓營隊」側記 文•圖/王韻茿 動手包pinalubuk,一旁有老師和部落的大朋友「技術支援」。 | 「Semabalran(早安)!想想為什麼想要參加這個營隊?你的想像是什麼?」 「應該可以學到很多知識……」、「爸媽叫我一定要來,不然之後不能和朋友出去玩…」 「不要緊張,明天、後天就換你知道怎麼解說了!」、「認真聽(部落導覽),回去順順地表達出來就好了。」 活動初始,學員們坦白地分享來營隊的「苦衷」,多少覺得害羞不熟悉,老師們只好在旁邊拋出問題邊鼓勵,前一屆參加的學員也以學姊身分做經驗分享暖場。 學員的自我介紹從戰戰兢兢到逐漸克服緊張,成果發表時站在台上或靦腆誠摯,或台風穩健生動地敘述故事,把自己當成主人家介紹Kasavakan(建和)部落和卑南族文化。小小解說員們經由了解部落流傳的故事、飲食、環境認識和歌謠傳唱,踏上學習將在地知識理解消化後再表達呈現的旅程。 在地滿滿的故事和體驗涵蓋族語、歌謠學習,動手製作傳統美食、黃荊(sang-liw)香包,從五感建立文化印象。跟隨部落老師走訪和講解,認識社區街道空間背後遷移的歷史脈絡,具重要意義的神話故事與建築特色,例如祖靈屋和廟宇呈現社區的信仰系統、木雕村與社區的連結。 【詳全文】▲TOP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