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走過黑暗,從光源以外的地方回來

聯副電子報
【信誼奇蜜0-3歲育兒報】提供育兒教養資訊、和孩子共處的好點子、爸媽經驗分享等多元教養育兒內容。 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7/30 第542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走過黑暗,從光源以外的地方回來
或許是最老派的擴增實境

  人文薈萃

走過黑暗,從光源以外的地方回來
聯合報 沈默/

《向光植物》。 圖/逗點文創結社提供

推薦書:李屏瑤《向光植物》(逗點文創結社出版)

走過黑暗。漫漫長夜。無止盡的冰冷傷痛苦楚。有人從灰暗的那一邊回來。回到這個有光源的地方。輕聲細語說話。說出一個明明混亂但又何其乾淨美好的故事。不止是愛情。還有友情、親情。以及人們如何面對自身作為異類與世界搏鬥的事實。《向光植物》寫:「……只剩我還站在世界的邊緣,我用盡所有的力氣,把她們往美好世界的懷抱推。……我只想要活著,要活下去,我會撐過去,我會把自己修補完畢。」

不像整個世紀的雨季集中起來滂沱下著最終溶解掉自己的葉青,還能活著的李屏瑤懂得光的必要,懂得像固體,懂得活著像植物。她穿行過暗夜中的荒野,把所經驗搖搖晃晃的世界寫了出來。站在並不安全的距離說著危險致命的過往。她凝視深淵,但不被深淵吞食。葉青走了。李屏瑤還活著。走的人比較辛苦?還是活下來面對一切劫難的人辛苦呢?

在辨識自我與他者中戮力以赴無論是傷感抑或怒氣都兇猛慓悍的《瀕危動物》騷夏如斯告白:「我試著穿戴正確的自己一套合宜赴約的服裝……今天可以是性別的模糊像一張濕透的紙……」以及「一頭栽到妳的身體裡面,所以我知道,我身上所有開孔的地方都非常害怕妳,但也非常思念妳。」

騷夏的動物兇猛與島國女同聖經製造者邱妙津筆下的鱷魚神似(所有的愛與傷害的姿勢或許都殊途同歸),有著對世界劇力萬鈞的暴烈對抗。不愛者,毋寧死。但李屏瑤語調是感傷、溫暖且充滿細微的呵護,宛如照養植物,每一節開頭幾乎都夾帶一小段的論述或自問自答,從眼前所思所想出發,然後兜轉回到昔日,啟動記憶的磁碟重組工程。這並非意味李屏瑤待心靈如發芽植物的寫法不強烈深刻不死生掙扎──

正如Ursula K. Le Guin《世界誕生之日諸物語》太初有寫:「……無論你如何努力地文明化,身體還是保有野生、野蠻,或天然的狀態。它必須保持自身的動物性運作,否則就會死去。身體不可能被全然馴服,全然控制。即使是植物也是這樣的。……無論你如何竭盡所能地操縱……植物的狀態無法得以全然預知……」

李屏瑤的書寫格調看似無害親和,實際上其中性別意識與生命嚮往仍舊血跡斑斑,一如她寫的:「母親真是地表上最強大的生物,當世界對妳沒來由殘酷的時候,她仍舊能溫柔對妳;有時候也必須要有殘酷的存在,才能激發出溫柔。」

電影《超級選秀日》Kevin Costner飾演的球隊管理者說人不可能停止時間,但偉大的人可以讓時間變慢。我倒不覺得只有偉大的人可以,我比較相信的是:人願意真誠地去凝望時間深處所經歷種種個人、集體歷史,時間就會變慢。時間的速度從來都不一致固定。時間是有彈性的,時間是奇妙的液體。

《向光植物》就是一本讓時間變慢的小說。頭也不回流逝、照理來說殘酷無雙的時間忽然變得溫柔。懷舊風熾烈的此時此刻,李屏瑤立足現在款款情深回過頭去看,不是對共同記憶的消費,而是依依不捨但又終於要告別的再現。「我覺得懂了,《LEON》裡的殺手要一直帶著盆栽的事。人就是會有一些放不下的東西,這樣也滿好的。」她讓每天死去一點點的時光復活成文字,不耽溺不過度抒情主義。她是眺望昔日的未來者。她是發光體。

而光源不在遠方。光源在這裡。在人們的裡面。在自己的裡面。《向光植物》宛如靜靜的光合作用,是一種長久的愛情修補術,是對人生亂數的重新排列整合,是李屏瑤用盡全力抵抗殘酷才得以激發的溫柔本事。

讀到小說最後的對話(像日劇常見的場景),「妳回來了。」、「我回來了。」心頭自然而然湧起一片深沉寧靜之海,彷彿集結無數滄桑苦痛的浪頭。噢,你也在這裡嗎?是了,原來你在這裡。原來我們都在這裡。


或許是最老派的擴增實境
聯合報 黃崇凱/
有時我們真的只想靜靜看著好山好水發呆,摩挲自己那一點渺小的感覺,偏有人要拿千古名句代替你感覺……

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GO》(Pokémon GO)本月在美國、澳洲等地正式上線,隨即成為討論度最高的熱門手遊。這款手遊挾著《精靈寶可夢》(原名《神奇寶貝》,繼小叮噹後又一悲劇正名)的世界級名氣和採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的玩法,改寫電玩的行為模式:玩家持智慧型手機連線,須四處移動才能捕獲或孵化神奇寶貝如傑尼龜、阿柏蛇,並以現實世界地圖為虛擬遊戲世界的活動範圍,讓人類與電腦進一步深化互動體驗,再朝人機一體的賽柏格(cyborg)邁進一步。

這款遊戲的問世,當然得歸功於網路科技的精進發達,加以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錶、智慧眼鏡等可移動的穿戴裝置的推展,讓擴增實境成為可能。如今人們手機上滿載著各種應用軟體,就連打開氣象App也帶著擴增實境的意味──你可即刻得知此時此地的氣溫、風向、風速、濕度、降雨機率、紫外線強度等數據,而這些被你的意識整合到面向世界的眼睛,那些數字彷彿電影特效懸浮在半空中。不需太久的可見未來,我們將會迎來更多應用擴增實境或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合併現實與虛擬兩重世界且能彼此互動,簡稱MR)的電玩,也可能擁有一些充滿實用趣味的App,好比說食客可掃描街上的餐廳,一望即知各家的顧客評價;好比說消防員可即時偵測火場建築結構、方位和避險路徑選項;又好比說,閱讀。

閱讀載具的未來

想像閱讀的美妙體驗:翻開一本書,開始讀,頁面字句結成一張網,慢慢將你的心神收攏,然後你進入另一個時空,跟著某些角色、情節或思考飄浮其中。你既專注又神遊,身在此處心在彼方。闔上書,重新回到你所在時空,復歸重力的層層限制。

如此說來,最古老的擴增實境就是閱讀,歷史上最便利的行動載體裝置則是書籍。我們不時會聽說哪本書改變了誰的一生或看世界的方法,而這種通過某本書看出去的世界有所不同的感受,多少加添、修改或混合了虛擬和現實,亦即「擴增」了人所感知的世界。寫《閱讀地圖》的曼古埃爾說:「這就像是獲得一種全新的感官一般,爾後,某些東西已不再只是由我的眼睛所見、我的耳朵所聽、我的舌頭所嘗、我的鼻子所聞、我的手指所感而構成,而是我整個身體可以辨讀、轉譯、加上聲音、閱讀的東西。」閱讀不僅僅是平面,也得以全副的身體來感知。書籍儲存了各式各樣的想法、情緒、事件,往往在閱讀觸發後也延伸到讀者的身上,留下感受的痕跡。說得誇張一點,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其實就是部混合實境體驗大百科,內載種種妖仙精魅故事,每每提供讀者超時空的刺激感。

因此,以往人們似乎過於簡單地想像閱讀不過是文字符號的吞吐轉換,而忽略讀者本身所處的時空體驗,以為將文字符號轉移到平面視窗,就可完全取代書籍閱讀──人類仍是三度空間的生物,閱讀行為不只是「看」,更是全身心的連動,姿勢、翻頁的手感、書籍裝幀的空間感、周圍環境、氣味乃至於聲響,都會牽動讀者對一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以,我猜想若技術和載具持續推進,可能會淘汰掉現今電子書載體裝置(手機、平板電腦)和閱讀器(如亞馬遜開發的Kindle)。例如戴上智慧眼鏡,隨時能進入混合實境,投影虛擬書刊,眨眼即可翻頁,連實物載體都省去了。而紙本書籍卻因其low-tech的形式本質,如小說家安伯托.艾可預言的「別想擺脫書」,繼續存活下來。

《擂台旁邊》書影。 圖/麥田提供

不停下載修訂的自我

在這個雲端大數據、大資料庫的年代,我總忍不住在讀一本書的之前之後設想某些可能。近日讀到林育德的摔角小說《擂台旁邊》,我就想像若能有個閱讀App,可以在我讀到每一位摔角手和摔角比賽的時候,同步秀出該選手的個人介紹、招式演練影片、賽事精華片段和摔角史脈絡補充;接著衍伸到其他相關資料如台灣摔角紀錄片《正面迎擊》、洋片《力挽狂瀾》、羅蘭.巴特的文章〈摔角世界〉等;同時也連結到其他正在閱讀這本小說的讀者,隨時觀摩彼此的筆記、畫下的重點字句和段落,甚或書評及訪談,更扎實地體會作者對摔角的熱愛。

《龍頭鳳尾》書影。 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又如讀馬家輝的小說《龍頭鳳尾》,可以即時觀看主角陸南才怎麼從1930年代的廣東出發,曲曲折折跑了好大一圈到香港的路線圖和沿路光景,讀者可以跟著閱讀App聆聽小說中各種聲腔的粵語、英語,隨著小說人物實境走踏灣仔的昨日記憶。以此類推,一本本著作累積起來的資料庫會非常可觀,每到一處或每遇一事即可隨時查看誰寫下的詩句或篇章,以及相關延伸書目、延伸書目的延伸書目。這約莫就是安伯托.艾可所說的「無盡的名單」吧。

這閱讀App沒事想想亂夢一通滿有趣,若要付諸實行,馬上會撞到無盡的版權冰山(想想那些文字、影像的授權有多繁瑣,也是一份無盡的名單),真做出這樣的App大約也擠不進下載排行榜前十名。因為讀書人很麻煩,有時就只有煩。某友說到許多年前三峽大壩尚未建起時,他跟一詩人朋友搭船同遊,正當他飽覽兩側山水,悠悠神往之際,耳邊卻不斷聽見記憶力超強的詩人大聲朗誦著歷年所有描寫三峽景色的詩詞。他勃然大怒,喝斥詩人說:「你幹嘛拿杜甫、李白這些人的詩來破壞我的感受!」有時我們真的只想靜靜看著好山好水發呆,摩挲自己那一點渺小的感覺,偏有人要拿千古名句代替你感覺。

此外閱讀感受中的最難轉換替代的,就是介於抽象與具象的個人想像。例如當我們閱讀到金庸筆下的小龍女,一百人腦中有一百種小龍女的形象,這還不包括電影、電視劇、漫畫、動畫和電玩那些歷任小龍女。可是聊起小說中的小龍女,讀者彼此又能溝通無礙。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隨著文字轉換到內心的投影隨時都在增補修訂,有時模糊是為了保留修改空間,有時清晰則是為了確定某些感受。閱讀是試著理解世界、是個人的體驗,更是想像力與自我的協商鍛鍊,從來不只是「看」而已。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