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像他們這樣的記者

聯副電子報
【Money錢電子報】貼近生活,全方位的實用理財指南;公正客觀,深入淺出,提供您正確的理財資訊! 【Mr.6•網路趨勢報】集結Mr.6精彩部落格內容,快訂閱【Mr.6•網路趨勢報】,讓你不錯過任何精彩文章!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2/25 第561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像他們這樣的記者
【書評〈小說〉】覺醒老年搞革命
人文薈萃 here+there=朱德庸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像他們這樣的記者
◎黃崇凱/聯合報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書影。
幾年前我曾到訪內湖的《壹周刊》辦公室,討論客串採訪的選題。在這之前,我算是《壹周刊》的讀者,每期的人物專訪如長篇幅的「非常人語」、「後來怎麼了」或精悍如匕首的「坦白講」,讓我得窺不少人性境況,許多篇章常輕易達到文學質感。主打腥色羶的八卦爆料周刊,卻定期刊出這些精采的訪談,似乎有些精神分裂。在那寬敞的辦公室,人物組占了一小角,大多桌面的主人不在,巨大的安靜令我不自覺放低聲量。開會過程,主管董成瑜俐落地與記者們討論,當我還在適應周刊的速度感,會議就結束了。最後我什麼忙都沒幫上。

去年董成瑜出版人物專訪選集《華麗的告解》,使我想起香港記者陳惜姿在2001年出版的《壹流人物》。她們同樣待過《壹周刊》(只是一台一港),同樣配備一雙火眼金睛,擅於描摹受訪者如在眼前的立體形象,兩本書完全可以擺在一起當作人物採訪的必備參考書。不過,近日跟著師父董成瑜腳步出版《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的房慧真,顯然又帶來一本人物專訪的佳作。

一個肖像畫家的藝術

我最早知道房慧真,還是她以「運詩人」之名寫部落格的時期。她並不勤於新添文章,每篇更新卻都像刀刃刺來。有時是沉浸於陰陽五行方術的奇思妙趣,有時是曬出甫入手的文史哲學術書目,有時是一些極為小眾的冷門藝術片觀後隨筆,有時簡筆碎剪某些生命時刻或生活斷想。後來讀到她以本名出版的散文集《單向街》,逐漸在報刊讀到她撰寫的大量書評,到2011年以後則是看她在《壹周刊》上寫人物訪談。

房慧真的散文時常自由出入於藝文典故,喜於調動駁雜的知識,穿插尖利的自省,將單向街寫成交流道,小塵埃映照大世界,河流寓意人間世。她在文字間摺疊收納著許多思索。當她寫起人物報導,總讓我聯想到美國小說家楚門.卡波提。1956年,卡波提到日本京都專訪正在拍攝《櫻花戀》的馬龍.白蘭度,以他的小說家之眼,精細而生動地刻畫出當時名滿天下的好萊塢明星。那篇長文結束在京都夜半街頭,卡波提撞見巨幅《秋月茶室》電影海報上的白蘭度:「他的造型同樣很像一尊佛像,因為宣傳海報中的他跪坐著,臉上掛著安詳的笑容,在雨水和街燈的映襯下閃著光。沒錯,一尊神。可除此之外,他其實不過是個坐在一堆糖果上面的年輕人。」──經歷密集的近身觀察、言談攻防,最終提煉出一幅肖像。人物專訪就是以文字繪製肖像。難怪房慧真要說「每次採訪都是一場戰役,像下了一整天的圍棋,布局,攻殺,圍地,勝負就在半目之間,有時差了那麼一點點,你遺憾就是到不了。結束後精疲力盡。」但她整整做了五年的人物採訪,產出上百幅肖像速寫。

肖像畫要求的不是逼真,而是神韻。同一個受訪者,在每個採訪者筆下會顯露一些面貌差異,也多少隱含著採訪者的印記。房慧真寫的訪談,總能捕捉受訪者的關鍵細節,從而將訪談材料結合成象徵或隱喻,加以細密的參照對比,凸顯出受訪者的形象。例如她描述韓國導演李滄東尋思回答的停頓「彷彿就要石化成羅丹的雕塑『沉思者』」;寫數學家的丘成桐「活脫脫就是一個正方形」;勾勒律師詹順貴出門慣背的綠色登山包,讓他「像大隱於市的俠」;寫達賴喇嘛,不側重莊嚴法相,而從他的傳奇人生抽繹出幽默感、好奇心以及笑聲。類似的段落全書隨處可見。

在記者等同於髒字的此時,像房慧真這樣的記者,帶來的是一個個穿透到生命表層底下的故事;也有另外一種記者,試圖講述的是一群人,乃至於一個國家的故事。好比說林育立這本《歐洲的心臟》。

擁抱改變的光明與黑暗

林育立的書這麼開頭:「1998年的夏天我搬來柏林,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城市是個大工地。」那時的柏林雖然已是德國名義上的首都,似乎還困在東西德長年分隔的無形圍牆中,枯弱灰暗,彷彿未來只有陰沉。

時光快轉,當下的德國充滿活力,身居歐盟大國,無疑是歐洲面臨諸多挑戰和難題的核心。對於住在台灣的大多民眾來說,平日在媒體所見的德國,常是片面而刻板的「歐美先進國家」。旅居德國多年的林育立,正是從一個親眼見證德國如何改變自身的角度,讓台灣讀者獲得脈絡化的理解。

此書大致從政治文化、能源政策、轉型正義三個層面,逐一鋪陳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的新德國。作者以全書最長的篇幅,描寫現任總理梅克爾如何從一個東德學者、政壇邊緣人,一步步成為德國人暱稱的「老媽」,乃至於歐洲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守護者。但作者不神化梅克爾,而是將她擺回歷史源流、政治現場,考察一個具備遠見和擔當的政治人物是怎樣煉成的。在探討能源轉型的章節,作者不僅親訪電力公司高層,更到綠能發電有成的鄉鎮一探究竟。一件事物的改變往往牽涉到其他層面的變化,尤其是思維。1998年德國確定電力市場開放的政策,讓過去只能當消費者的民眾也有機會成為生產者,得以集資成立公司或合作社發展綠能。二十年來,經過種種試誤和調整,德國已證明綠能的未來十分光明。談論轉型正義的部分,則以東德時期的情治單位檔案整理為例,講述德國人如何直面、打開歷史傷口,從而凝聚新的國家認同。這個新認同,不再是由上而下、集權式的單一敘事,而是由下而上、分散、多元、隨時增補的複調敘事。全書三個層面彼此交融呼應,同時隱然浮現第四個

層面:新聞媒體的反思。

或許對於幾年前離開媒體機構的庇護,決心成為獨立記者的林育立來說,專注而持續地寫作一本書,也是對當今媒體風氣的反擊。相較於搶快、即時而欠查證的新聞生態,書籍需要醞釀統整、較長的製作時間,需要讀者更為主動的閱讀和吸收。但恰恰是這本書的德國經驗告訴我們,成就任何事都需要時間,特別是長期而投入的時間。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其實是對台灣積極擁抱改變的深刻祝福和提醒:最終台灣只能透過對自身歷史脈絡的理解,以自己的辦法解答過去積累的難題。


【書評〈小說〉】覺醒老年搞革命
◎祁立峰/聯合報
《老人革命》書影。
秀赫的前作名之曰《嬰兒整形》,從書名就得以旁敲側擊其小說手筆,如何以反身性或惡戲對峙醫美時尚風氣。就我讀他的小說經驗,論其風格之流暢好讀近乎大眾小說,但卻又難以用科幻推理懸疑或言情來歸其類型。

其新作《老人革命》同樣從此路數下手,五個身世、階級、文化資本各有不同的阿伯,擱置其省籍,職業,成長環境之差異,陰錯陽差湊合到了一間彩券投注站,有點《水滸傳》英雄齊上梁山泊的設定。而這五老歲仔又恰巧遭遇了無良房東乘艋舺高房價的都更潮,準備拆遷彩券行來個順風高飛,於是這五個由退休教授、退休公務員,退休少校,退休麵包師(還剛好名叫寶村),以及最鷹派敢衝的未退休老流氓——所組成了的覺醒老年時代力量,丟雞蛋潑沙拉油灑豬血什麼都來,一心要抵抗政府公權力,終結國家機器暴政,要延緩彩券行的強制拆遷。

而故事的轉折也很電影很動漫化,房東給這群不老騎士一個月的時間,看他五能否賭上畢生運氣搏一把,中一次那連N期槓龜的大樂透。

這幾年從士林王家,一路算到白衫軍、太陽花、婚姻平權,以至於另個世代新闢的年金改革戰場,我們慣見大規模的抗爭,衝撞,以及隨之而來荒腔走板的媒體後續,網路以「覺醒青年」這個有些挑釁戲謔,又有些自諷自嘲的詞來指涉。若從這樣的政治(不)正確的角度來看《老》這作品,我覺得作者充滿了各種隱喻,暗示,難以言喻的批判或解構。這故事前半部鋪陳細密,但後半段熱血高潮,最關捩之處不外乎主角阿伯陳天彰在接受女記者的訪問時,對台灣當前世代對決與轉型正義的昭昭發言:

「每次我搭公車,看到博愛座空在那裡,一旁卻站著好幾位年輕人。我就想,怎麼可以讓一個國家的青年,坐在公車上時時感到惶恐不安呢!這就是現在社會上那些大人們訂出來的制度,訂制度的這些人,扭曲了每個人,所以才需要有人出來改變。」

因此天彰最後對著攝影鏡頭喊出的「少壯不覺醒,老人要革命」不僅是點題,更可能是小說家身處大時代脈絡的回應方式。關於都更或社運小說近來不少珠玉之作,但《老》從世代對立中脫身而出,開出了一條新徑路。

不過即便《老》故事動感激昂,我還是稍有疑惑。首先作者要調和操演五個身世差異如此之大的老人,包括退休中階公務員,研究院大咖教授,艋舺假房仲真流氓以及退伍老兵等非扁平人物,贅述其成長身世,以及何以願意為了與既得利益毫無關聯的彩券行存廢、如此捨身抗爭,這本身仍難以服人。而即便作者細膩交代,但現實中這樣出身差異如此大的阿伯真能湊夥成一團在公園走棋、練太極或混跡投注站?顯然小說還有許多細節是不容探究或驗證的,套句鄉民格言,跟這部猶如熱血電影般熱鬧的小說認真你就輸了。作者未來還能如何與時代潮流接榫出新格局,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人文薈萃

here+there=朱德庸
本報訊/聯合報
here+there=朱德庸
here+there=朱德庸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