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台股萬點是枯木逢春抑乍暖還寒


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元化的科學,【科學少年雜誌親子報】精選雜誌內容,給你有趣又好玩的科學知識。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3/01 第394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去蔣」之為用大矣?
聯合報社論 聯合/台股萬點是枯木逢春抑乍暖還寒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租稅釋憲案 不能模稜兩可
民意論壇 原民轉型正義 穩健畫設傳統領域
霧鎖二二八…罪惡假「轉型正義」而行
紀念和平日之後 揮別冷戰迎向繁榮和平
他們等不起長照2.0
打著威權反威權 變調的轉型正義
聯合筆記╱櫻花美學
中正紀念堂不妨改為「歷代總統紀念堂」
還原歷史真相 別忽略共黨影響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去蔣」之為用大矣?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有關蔣中正,最新的笑話是這樣的:有年輕學生發問,蔣中正和蔣介石是兄弟嗎?怎麼兩人名字老是連在一起?

蔣中正已成歷史,雖蓋棺卻尚未論定。有人老遠趕來看他的紀念堂,也有人義憤填膺對其銅像噴漆。現在活在這個島上的台灣人論蔣,既有沉浸於家族血淚的家屬,也有緬懷「蔣公恩德」不能忘的老兵,但那些都是凋零中的極少數人了。

就算街頭訪問路人,對整體中正紀念堂有什麼印象?大清早做操練氣功,晚上聽音樂會的地方;有人在此經歷野百合學運,更多人看過雲門戶外公演終身難忘。時代巨輪不停轉,每人的經歷和記憶都不同,「蔣中正和蔣介石是兄弟嗎」是歷史知識不足的笑話,卻也是往事如煙的見證。

如果回顧當年歌頌蔣公的政治氣氛感到可笑,則今天把中正紀念堂當成「去蔣」試刀石,不也是同等級的政治化?文化部言之鑿鑿「推動轉型,凝聚共識」啟動修法,煞有介事的程度,不會令天天在那裡跳排舞的「廣場大媽」愕然嗎?

蔣中正果真殺人千萬,能與希特勒齊名?恐怕國際學界絕大多數不會承認這是現代史的共識。批蔣獨裁的論述有之,衡量大時代背景稱其「功過兼有」的學界分析亦有之。自由廣場也好,國家音樂廳也好,紀念堂的衛兵換崗也好,已成台北市民休憩和旅遊標籤的一部分。蔡政府若對台灣的民主化成果有信心,就別老再沉溺於「去蔣」的老套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台股萬點是枯木逢春抑乍暖還寒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今年台股漲多跌少,近期外資連十二個交易日買超台股,讓台股成交量與指數表現來到一年多來的高點,距離萬點只差兩百多點。相隔兩年,台股萬點的呼聲再起,但近日台股的上攻走勢卻明顯放緩,只差臨門一腳,卻顯得近關情怯。

台股在歷史上共有四次登上萬點,分別是一九八九至一九九○年、一九九七年、二○○○年與二○一五年,今年台股若突破萬點,將是史上第五次。過去,「台股萬點」是不少股民的期待,也是政府拚經濟的重要口號。陳水扁在競選時曾喊出「阿扁當選,股市上萬點」,前總統馬英九也曾喊出「萬點不是夢」。但隨台股近年每下愈況,蔡英文總統對台股萬點毫無著墨,股民對台股五度逼近萬點行情也顯得意興闌珊。

二○一五年台股雖一度攻上萬點,卻只是在盤中曇花一現,收盤時即復失去。近期台股再度進逼萬點,亦未見帶起本土投資人的激昂情緒,其中關鍵,在於台股這次的萬點行情的本質是「面子多、裡子少」。

首先,這一波台股走升主要是靠資金面帶動,而非基本面帶動。在美國總統川普提出「美元太強」的主張後,新台幣匯率隨之轉強,外資大舉匯入台灣。面對央行嚴查炒匯的政策下,外資只好買進台股,經營穩定、流動性佳的權值股為其主要標的。此外,台股結構已有失衡之虞,今天的台股不像早年由各類股輪流帶動指數上揚,目前台股以台積電等大型權值股表現為主,其他中小型股難見表現。

一九九七年台股上萬點時,當年台積電的市值占台股總市值比重不過百分之六;而如今,台積電市值已占台股總市值的百分之十七,台積電股價漲百分之一,台股指數即上漲十六點。換言之,台積電股價走揚造就了台股指數上漲的「虛胖」現象,不少投資人看似賺了指數,但手上股票卻可能不漲反跌。另一個值得憂心的是,過去台股活跳跳的成交表現,近年逐漸變成大型股的表演,占台股八成的中小型企業交易熱度持續降溫。

比較大型股為主的「集中市場」指數,和以中小型股為主的「櫃買中心」指數走勢,今年集中市場指數高點已達到兩年前台股登萬點時指數的百分之九十八,但櫃買中心指數只達到兩年前高點的九成。這顯示,中小型股的股價走勢不如權值股,資金向權值股集中的態勢愈見明顯,不利中小型企業在資本市場的籌資。台股萬點路走得辛苦,投資人對台股的「萬點夢」,則從期待變成冷眼旁觀。過去台股行情火熱時,成交量動輒破兩千億元,但現在能有千億已屬難得,更常見只有數百億元的低量。

從過去的枝繁葉茂到近年成為激不起投資人熱情的「枯木」,台股最大的敵人不是其他競爭市場,而是台灣自己。包括復徵證所稅等稅制改革,缺乏完整配套且政策反覆,造成投資人出走。此外,政府對企業投資的態度消極,造成多項重大投資案延宕;企業苦無投資機會,不少上市櫃公司乾脆辦理「減資」,將現金還給股東。企業不投資、投資人不進場成為惡性循環,台股表現低迷自然也成為新常態。

股市是反映經濟榮枯的溫度計,產業若無法對接資本市場取得足夠的養分,就無法開枝散葉。政府要做的,是理順兩者間的脈絡,幫台灣資本市場重新「接地氣」。在產業方面,政府應努力排除企業在台投資障礙,提升環評審查效率,創造投資、成長與獲利的正向循環。在資本市場方面,行政與立法兩院應儘速討論活絡資本市場的優化對策,以提振中小型股的流動性與股價表現。

多家證券機構均預測,台股上半年可望登上萬點。政府必須抓緊時機優化股市稅制,引導上市櫃公司增加投資,才能讓這波萬點行情不是乍暖還寒,而是枯木回春。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租稅釋憲案 不能模稜兩可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大法官會議日前針對遺產及贈與稅的滯納金「再加徵利息」,做出「違憲」的解釋,自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財政部賦稅署「立即」行文各地國稅局和法務部的行政執行署,先就手邊正在處理的遺贈稅欠稅及還未執行案件,依大法官解釋的意旨來辦理,不得再就滯納金部分加徵利息。

就滯納金本身而言,主要是稅捐稽徵法第20條的規定:「依稅法規定逾期繳納稅捐應加徵滯納金者,每逾2日按滯納數額加徵百分之一滯納金…」,超過30日即不加徵。大法官認為滯納金是遲延利息的性質,用於督促人民於法定期限內履行繳納稅捐義務的手段,以填補國家因人民逾期納稅所造成之公益損害,並未違反憲法第23條之比例原則或侵害人民受憲法第15條保障之財產權,與憲法並無牴觸。

爭論點在於遺產及贈與稅法第51條規定:「…應納稅款及滯納金,應…依郵儲一年定存利率按日加計利息」,大法官認為依上述滯納金屬於遲延利息的性質,並無加徵利息之餘地;如再加徵利息,等於對應納稅額遲延損害的重複計算,欠缺合理性,不符憲法比例原則,違背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

但是大法官一方面說納稅人如不能於法定期限內繳清稅捐,例如因不可抗力之事由或為經濟弱勢者,或遺贈稅應納稅額逾30萬元而一次繳納現金確有困難,仍得延期或分期繳納,或實物抵繳,而免於加徵滯納金,認為滯納金並非顯然過於苛刻;理由書又稱「有關機關…仍應隨時視稽徵成本、逾期繳納情形、物價及國民經濟水準,以及每2日加徵1%,是否間隔日數過短、比率過高,致個案適用結果可能過苛,是否應於法律明文規定,滯納金得由稽徵機關依法視個案情形予以減免等,檢討修正。」顯然關於滯納金是否過重,大法官們自己也拿捏不定,甚至自相矛盾。

從庶民的直覺來看,滯納金等於每超過4天就要收取2%的利息,超過目前1年的定存利息水準;若晚了30天之後才繳納,就要負擔高到嚇人的15%處罰,顯然是違反比例原則。大法官們何不直截了當的要求財政機關,根據市場利率水準訂出合理的比率,更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而有關滯納金加計利息部分,其實其他稅法(包括所得稅、營業稅、貨物稅、菸酒稅)也和遺贈稅法有類似的規定,大法官們既然針對滯納金本身是否比率過高、間隔日數等是否合理,要求財政部檢討修正,何不也就其他稅法更不合理的「加計利息」規定,一併要求將財政部檢討修正?

事實上,財政部也打算將其他稅法一併檢討修正,卻因大法官解釋函只針對遺贈稅,若其他課稅項目也要比照,必須修法或重新發布解釋令,而處於尷尬的地位。這號解釋再次凸顯大法官的解釋令,偏向八面玲瓏,時而模稜兩可,反而剪不斷理還亂,讓行政機關莫知所從的問題。儘管如此,我們建議財政部,還是「依大法官解釋函的意旨」,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也就是重新發布解釋令,讓其他稅法有關滯納金加計利息的規定一次解決。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大法官近年來關於租稅爭議的解釋,已經朝向有利於納稅人的角度調整,可謂難能可貴。但我們有更高的期許,其實就是希望大法官能夠做出「明確而一致」的解釋,才不會造成財稅機關和納稅人的困擾。我們也期望處理租稅訴訟的行政法院的法官們,能夠體認大法官思想的轉變,在處理租稅訴訟時能夠有比較「衡平」的考量,相信可以直接疏減訟源,營造徵納雙方雙贏的局面。

   
民意論壇
原民轉型正義 穩健畫設傳統領域
pasuya poiconü浦忠成/東華�/聯合報
此時台北凱達格蘭大道猶有原住民持續靜坐,表達對原民會畫設傳統領域,僅針對公有地,而排除其中的私有土地的抗議。關鍵議題所指位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私有地,大宗的主要是台糖土地、退輔會安置榮民的農場,以及過去漸次轉為私人所有的土地(如台東初鹿牧場、壽豐礦場、兆豐農場等)。

原民會處境亦如整體原住民族,本質結構上屬於弱勢;但每逢原住民族遭逢災變(內政部等)、土地遭到侵占(司法檢調)、資源匱乏(行政院國發會)、權益受損或法規不全(行政院)之際,族人首先責難的必是原民會。其實族人要認真面對的是,行政院其他部會能否支持原民會的政策?占據原鄉土地者如各類財團與平權會團體,及其政經人脈網絡,短期能夠輕易釐清?台灣社會對於原住民族意欲自主管理是否理解與支持?先不論這些結構性霸權的存在,逕以之責求原民會在傳領土地畫設能夠一步到位,全區入袋,這是過度的期待。

加拿大約一萬五千人的克里族在一九七一年起因魁北克政府在詹姆士灣上游開發水電林礦資源並發展觀光而提起的訴訟與談判,過程漫長而艱苦。人口不到萬人的尼斯卡費時百餘年追求土地權與自治,才在上世紀末實現。地廣人稀的加拿大,其原住民部落爭取土地領域自主管理尚且如此,地狹人稠的台灣要畫設幾占國土面積一半的傳統領域,談何容易?

恐怕最大癥結仍在主流(漢族)社會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認知與接納的程度。如追根究柢,在國家行政的政策考量、資源分配與自主管理上,原住民族與漢人社會是否確實同在一塊土地上?彼此間的語彙與思維指涉相同嗎?這樣的憂心並非無端。總統去年八月向原住民族慎重道歉,而至今仍有不少漢人朋友不解詢問:總統為什麼要向原住民族道歉?這就是關鍵所在!

平心而論,原民會至少對於進行已十多年的傳領調查範疇予以初步確認;即使各方有不同的見解,所詬病的是原民會的策略與表述方法,而非實務上做錯。

長期投入傳領調查的林益仁教授認為原民會應該表明,這階段是畫設「公有地中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而不是「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排除私有地」;熟悉加拿大第一民族土地與自治發展的施正鋒教授則主張,可參考加拿大克里族傳統領域畫設,區分為蛋黃、蛋白與蛋殼區域,逐次畫定、依序處理私權問題。曾任原民會政務副主委的陳張培倫教授也說:畫設傳統領域,如果納入漢人的私有地,(開發)也要取得部落同意,恐怕會造成更嚴重的原漢對立,因此能理解原民會「咬牙」折衷僅畫設公有土地。說明現實上確有不得不的苦衷。

原住民族擁有的傳統土地共有、分享思維,跟有土斯有財、安土重遷的漢民族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解決如此錯綜的問題,不易一蹴可幾,需要步調穩健,方可期其成功,原住民族歷史轉型正義最艱難的就在這一塊!

   
霧鎖二二八…罪惡假「轉型正義」而行
湯宜諧/九二老人(台北市)/聯合報
不出所料,民進黨政府又在上演老戲碼,向中正紀念堂下手。

如果蔡英文承認民國三十六年,南京國民政府是「正朔」,而對蔣中正總統安上任何不當罪名,將來在歷史中,必然會有公正論述。因為那有一國元首,在地方發生動亂、請求支援武力平亂時,何罪之有?尤其當時全國動盪,縱有過當,也是執行上偏差而已。試想倘若台灣現在某縣市政府被暴徒自稱「義民」者攻占,請求中央派兵敉平,蔡總統你能坐視不管嗎?

蔣介石身為主政者,必須承擔中華民國一切興衰榮辱的責任,丟掉大陸他有大過、保衛台灣未被赤化他有大功,要是台灣不保,毛澤東可以兇殘整肅兩千萬大陸同胞,對付當時五、六百萬台灣人民,豈不是易如反掌,為所欲為!

二二八的真貌,永遠像鎖上薄霧,各自隨心詮釋。畢生反蔣的李敖寫的〈你不知道的二二八〉書中說:事前十天,是本省人打殺外省人,三月七日國軍開始清鄉的後十天,受害的多為本省人。他並加註解說:很多本省無辜受難人,是被當時有影響力的本省人挾怨陷害云云。

筆者老伴,現年八十五歲,當時讀嘉義初中,學校成為囚禁外省人的「拘留所」,強迫校長動員附近學生來校幫忙,做鹽水飯糰供被囚人食用。她在嘉義縣政府任職的外省親戚,躲藏數日後,因追查太緊,恐遭毒手,因此經人帶到學校一起關押,直到國軍抵達才平安放出。

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若冤冤相報何時了?滿清入關,前明十三陵依然無恙,中共主政後,不但中山陵完好如初,即使蔣氏舊物,也一體保留,寬厚的台灣人,何以容不下「功在台灣」的蔣中正紀念堂?

歷史真的很弔詭,當年瘋狂清除舊道統的中共,如今大力倡導孔孟儒學思想,熱度尤勝台灣。

轉型正義轉型正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歷史輪迴,午夜夢醒,冷靜深思,誰是誰非?時間淘汰一切,時間也記錄一切。

   
紀念和平日之後 揮別冷戰迎向繁榮和平
李清潭/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高雄/聯合報
紀念和平日之後,我們如何迎向明日的和平?

今年恰值二二八事件屆滿七十周年,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基於「面對歷史、正視傷痛、尊重人權」,中正紀念堂有轉型的必要,因此召開記者會宣布,中正紀念堂下架和停售商店內有關威權統治者商品。對此,藍綠陣營與雙方民眾,均著重在於所謂的「去蔣化」之角力,雙方在正反兩面的作法上,仍是停格在冷戰對峙的遺緒,計較於人物評價的愛惡,殊不知在「和平紀念」的意涵之下,有更寬廣的政策意涵亟待釐清,有更厚實的文化視野值得提升?

首先,就歷史事件的政策意涵而言,有轉型必要的何止是中正紀念堂而已,恐怕連整個台灣社會都有提升的必要吧?尤其,紀念的意義在於揮別過往,迎向未來,在全球化的前瞻年代中,如何受困在冷戰的傷痛情懷裡?何況為傷痛者引領光明新生的前進,才是紀念的正向積極意義、世代的恩典承繼階梯?如此而言,全面公正的、正反俱現的面對歷史本是首要步驟,而正視傷痛的終極目的在於療傷止痛,或是挖深傷痛?在這樣的意義下,我們需要一項切割戰爭心態、破除冷戰對峙的新治理政策,不應任憑一九八七年之前戒嚴的幽靈、一九九一年之前冷戰的遺毒,繼續肆虐台灣社會。

其次,以社會進展的文化視野而言,去除威權統治的何止是統治者個人的形象而已,該是連整個冷戰氛圍都應清淨的期待吧?此時,藍綠雙方營造的「去蔣化」正反對立,除了製造選票勢力的考量,幾乎毫無反省蔣氏統治時代的軍政脈絡的文化結構,例如對於國家恐怖主義的批判與杜絕,又如對於國際帝國主義建構的冷戰形勢。所以,汲汲於去蔣而不談當時鎮壓的全球社會思潮之解放,營營於緝兇而無視社會菁英對掙脫殖民枷鎖的理想,廿餘年來,李、扁、馬、蔡循例在春節元宵後的二月底,行禮如儀,引領朝野重複冷戰哀愁的氣氛中,試問何時開啟進取與正向的文化建設?眼下的台灣執政當局再提新制保防法的倡議,高談轉型正義而非落實和平,活脫脫仍是冷戰對峙思維的伏流餘波,這豈是和平紀念日的宗旨?

本文在此呼籲,台灣每年把二二八訂為和平紀念日,其積極的意義在於引領台灣道別那個鎮壓肅清的國家恐怖主義年代,進入促進族群融合、追求繁榮和平的階段。和平紀念日的積極意涵在於還原歷史(而非僅於面對)、療癒傷痛(而非僅於正視)、保障人權(而非僅於尊重),成大業者豈拘泥於愁緒?冷戰的結構與氛圍耽擱台灣過久了,在去蔣、超李、越扁、趕馬的歷史中,期待蔡總統跨出嶄新的一步:揮別冷戰陰霾的舊格局,迎向全球化競合的新階段!

   
他們等不起長照2.0
伊佳奇/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研中心/聯合報
「驚!社福移工暴增三倍十一年來最多」,這是聯合報的標題。這冰冷的數字反映出又增加多少家庭去選擇國際移工(外勞),也敲響蔡英文總統所想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體系」的警訊,如果仍無法敲醒長照政策的決策者,未能提出有效務實的政策,長照需求造成家庭的壓力,將轉化成社會、國家發展的阻力,將是台灣社會的悲歌。

這數字是有近廿四萬家庭告訴政府,無法等待牛步化的長照2.0。他們選擇移工,是因為深陷於照護壓力,需要能直接協助的照護人力,不是一天僅有二小時居家服務或是一周五天的日間照顧,更清楚希望政府知道「長期照護」是無法以喘息或居家服務來應付。

上周一場「後長照時期服務發展之挑戰與因應論壇」中,衛福部照護司長蔡淑鳳以原住民釀小米酒的例子,來形容長照政策需要時間。

現代化政府是以政策科學決策模式,配合大數據,對有限資源,進行合理、適當、有效的分配,進行決策規畫與執行,但長照決策官員卻以原始社會生產模式心態,來面對心急如焚、心力交瘁的長照家庭。

如果長照政策還在靠天吃飯,民眾自力救濟選擇移工是無法阻擋的趨勢。目前長照2.0居家與社區服務尚未建立就將注定崩盤的命運,反映出決策者無法瞭解民眾實際的需求,將「喘息」服務當做「長期」服務來看,徒增民眾痛苦。

移工並非解決長照問題的最佳工具,但不可否認卻是目前民眾主要選擇的方式,也應是長照政策中的一項政策工具。但仍有民進黨立委是以國人工作權益,與照服人力的建制為由,要求勞動部取消八十五歲以上輕度失能者申請移工的資格,反映出錯誤思維是:台灣就因有移工,造成國人不願從事照服工作,影響長照體系的建立。殊不知,移工、國籍照服員等均是長照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完整的長照體系應思考如何分級分類、整合運用,以滿足不同環境、病程等被照護者與其家庭的需求,不是排他零和關係。

建立長照體系需要融入各種力量與資源,無法靠單一政策工具,清楚面對民眾的問題與需求,無法再以虛無飄渺的政策口號,或是靠天吃飯的政策心態,否則不僅內閣與總統民意支持度下降,更造成國家因長照壓力被拖垮。

   
打著威權反威權 變調的轉型正義
鍾榮能/退休教師(高雄市)/聯合報
民進黨政府的「轉型正義」終於轉向了中正紀念堂,看來不久後不但會把蔣的銅像拆除,恐怕連名稱也將不保。

老實說,民進黨此一舉動實在不智,一向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中華民國在他們眼裡其實已是「前朝」了。既然已當作前朝,何不全部保留下來、把它當作歷史文物保存以藉古鑑今?對岸中共近年尚知積極修復有關國民黨遺留下來的建築文物,作為推展觀光旅遊之用,民進黨不知借鏡,反而反其道而行,為了洩一己之怨,必欲拆除之而後快,不但是鼠光寸目、近視短利,也暴露了他們心胸狹隘偏執的一面。

更諷刺的是下令禁售與蔣相關的紀念品,美其名曰面對歷史正視傷痛、去除威權文化,試問這一舉動與解嚴前的新聞局禁唱禁售流行歌曲有何不同?

從違憲違法成立黨產會粗暴蠻幹,到意圖讓調查局可隨意偵防人民,民進黨罵人威權,卻打著威權反威權,這才是民進黨真正讓人恐懼害怕的地方。

   
聯合筆記╱櫻花美學
鄭朝陽/聯合報
臉書上照例又出現令人嚮往的追櫻畫面,療癒了撥不出時間和預算出遊的人。這只是剛開始,待櫻花怒放,追櫻更是狂熱。

日本成功發展追櫻、賞櫻的「美學經濟」,盛開的櫻花樹下,民眾攜家帶眷、親朋好友席地而坐,一起品酒聚餐,享受良辰美景;熙攘的歡笑聲中,親情、友情交融得更為濃郁。

大飽眼福之際,「期間限定」的櫻花風味餐、櫻花茶、酒、點心等美味一再挑逗人們的味蕾;乳液、香皂等消費品皆因櫻花而起,櫻花美學經濟歷久不墜。

從一百日圓硬幣背面是櫻花圖案,就不難理解日本人對櫻花的一往情深。正為來年的日本賞櫻之旅做準備,翻查資料、就教達人,才知櫻花不只璀璨之美。

好比賞櫻文化源於江戶時代,當時第八代幕府將軍德川吉宗為改善幕府財政,推動現代所稱「擴大內需」的改革方案,其中一項就在江戶城廣植櫻花,一方面改善髒亂的環境,待櫻花樹長成之後,居民也有美質、綠意的休閒空間,與一九三○年大蕭條時期,美國羅斯福總統整頓山林步道的「綠色新政」異曲同工。

現在東京如隅田川堤等賞櫻名所均源自德川吉宗,很多櫻花都種在水岸旁的土堤,相傳這種種法是治水對策的一環,藉由賞花人群的踩踏讓土堤變得結實,省工、治水雙效合一。

櫻花是短命的花種,從花開到全謝平均只有十六天,單朵的壽命更短,大概七天。有人借鏡「櫻花精神」鼓吹正向人生態度,雖然短暫,仍要努力綻放絢爛;學者大貫惠美子在聯經出版社的《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書中,則點出櫻花精神如何被扭曲。

病態的軍國主義將櫻花華麗散落的美學,與士兵為國殉職連結在一起,灌輸士兵如忠於君主的武士,應該像櫻花在最耀眼時繁華落盡,歸於塵土;櫻花短暫的生命周期成為民族精神象徵,一個個神風特攻隊員駕著「山櫻號」、「若櫻號」自殺攻擊戰機此起彼落,讓美麗櫻花染上不少鮮血。

時下櫻花已恢復單純的絢麗,這些年台灣一直有人想在平地複製日本櫻花數大之美,但成者少敗者多,敗在「種後不理」及沒有「適地適種」。

櫻樹需排水良好、充足的營養和陽光,也不能隨意修剪;另像日本常見的染井吉野櫻需九六○小時低溫才會開花,台灣原生山櫻花(緋寒櫻)只要一九○小時,即使暖冬,開花機率也比染井吉野櫻高。掌握這些原則,台灣才能發展在地的櫻花美學經濟!

   
中正紀念堂不妨改為「歷代總統紀念堂」
鄒鳳雲/雜誌總編輯(新北市)/聯合報
讓歷史的歸給歷史,中華民國在台灣是不容否認的歷史,民主政治及總統制在台灣也是個不容否認的歷史;由國大代表間接選舉總統,到今天由中華民國人民一票票直接選出總統,更是不容否認的史實,中正紀念堂不妨可改成歷代總統紀念堂。

歷代總統紀念堂可陳設中華民國在台灣第一任總統蔣中正至今的所有總統相片,及總統任內在台灣興築的建設、歷史上的大事紀,據實陳述,不要戴藍色眼鏡、紅色眼鏡或綠色眼鏡來看,不要用藍色墨水筆、紅色墨水筆或綠色墨水筆來寫,讓寫歷史的人來寫。至於功、過,由歷史紀錄陳述,不是你說了算或我說了算,不要製造白色恐怖、紅色恐怖或綠色恐怖,任何一人執政是一時的,千萬不要逞一時之快,做出可笑事來,不要讓後代子孫笑當年執政者的的無知幼稚。

讓歷史的歸給歷史,所有歷代總統的公仔都可販售,歷代總統紀念品也都可設計的不一樣,喜歡現任總統著綠衫,就製作綠色公仔。站在歷史的洪流浪頭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唯有依據歷任總統任內所做的建設及興革的優勝劣敗,陳述史實,供後人讀歷史者來批判。

   
還原歷史真相 別忽略共黨影響
劉新圓/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台北/聯合報
中共今年也舉辦二二八系列紀念活動,很多人議論紛紛,還有人說,二二八是台灣的歷史,干他們什麼事?

其實,中共並不是今年才紀念二二八。過去除了文革之外,年年都舉辦,只是逢十可能擴大規模而已。

然而,讓大家注意到中共與二二八的關係,也未嘗不是好事,因為共產黨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也不能忽視。

首先,國共內戰是導致二二八事件發生的主因之一。由於戰事升高,造成了全國性的經濟危機,物價上漲,整個國家動盪不安,中央政府忙著剿共,無暇關注到,台灣自光復後,遭受種種不平,民怨沸騰,動亂一觸即發。再加上當時駐台國軍調往大陸勘亂,島內駐軍總數不到五千,使激進分子以為可以推翻陳儀政府,因而鼓動民眾反抗。

其次,在事件爆發後,各地衝突不斷擴大,共黨及親共人士也趁機介入,最有名的,就是謝雪紅及楊克煌等人,曾利用示威群眾,全面接管台中市官方機構,又組織青年成立二七部隊,武裝對抗,爭取民主政治。事敗後逃到香港,成立台灣民主自治同盟,謝雪紅擔任主席,還參加了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所以有人認為,如果國民黨鎮壓二二八失敗,那麼台灣就會赤化,被共黨統治了。解嚴時期,國民黨將二二八解釋為「共匪」策動的事件。中共也一直「對號入座」,將二二八定調為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一部分,是台灣同胞反對當時國民黨當局專制統治的愛國、民主、自治運動。民進黨同樣將二二八的原因歸咎為國民黨貪汙腐敗,但他們把重點放在本省人被屠殺,而且時常吵著要追究元凶。

這些二二八的解讀,都是挑選對自己有利的部分,進行主觀的政治操作,就像古代帝王為了鞏固政權,解釋歷史也往往會失之偏頗。

這幾年,台灣民眾在台獨史觀的洗腦下,變得越來越封閉自戀,什麼都只看到自己。不少人研究二二八歷史,計較本省、外省人死了多少,誰要負責等等,卻徹底忘了共產黨。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麼重要的對手,怎麼可以忽略呢?

大家在意二二八的真相,那麼也應該深入研究共產黨的部分。他們怎麼介入?影響的比例多大?總要釐清來龍去脈,查個水落石出。歷史必須超越政治,才能看清全貌,也唯有超越政治,才能真的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

   
退休人士 成公司人力雇用新寵
凡在一家公司結束職涯優雅退休,不久後又回去做部分工時工作者,我們稱為回力鏢退休人士。愈來愈多公司正設置正式計畫來推動這項工作,因為這對雇主和退休者兩利。

玩黃河多樣視角:親近黃河的 N 種方式
經過卅年逐步探索,寧夏現已開展出多樣化的黃河玩法,既可乘羊皮筏自由漂流,也能攀滑索凌空飛躍,宛如一座超大型的主題樂園──只不過,布景裡的大漠、黃河、高山、綠洲,可是貨真價實。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