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猴腦的缺憾 我屬猴!依照世俗的習慣,被期待的形象總是猴模猴樣的行動派。親戚朋友一致認定我猴手猴腳的,又機靈又俐落,而且一定很調皮,喜歡爬樹,摘果偷桃!不幸的(或者說有幸的)是,我真的很符合這些期待,年輕時候確實是又黑又乾又瘦,住在鄉下,常常穿梭在山裡樹林間,尤其是芒果成熟時,高大的芒果樹上總會見到我躲躲藏藏的身影;在學校老師和同學的眼裡,又以伶俐調皮出名;在家裡和弟、妹吵架時,更常被冠以「潑猴」的「美稱」! 吳承恩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作家,孫悟空的善良、機智、真誠、幽默和義氣,才是真正充滿了「人」性的美猴王呢!小說裡,孫猴子掃蕩群魔,歷經萬難,完成取經大業之後,終於變成人,最後又成神。這個隱喻很有意思!猴子要變成人,單憑和人非常相似的猴頭、猴腦和猴身是不夠的,牠必須要能使用各種方法去解決環境中遭遇的各種困境,才是成人之道!換句話說,工具的使用,才是人猴之別的關鍵! 日本理研的腦科學研究中心,一群研究者針對這個「工具使用為猿到人演化的關鍵」說法,做了一系列獼猴的實驗,觀察到了相當有趣的結果,他們從這些結果中得出了一個很重要(當然,也會很有爭議)的結論:「就硬體而言,這些獼猴的腦神經擁有所有形成人類智慧的基本部件,但牠們的腦所缺少的就是適切組合這些部件的軟體程式,因此空有零散的機件,卻無法整合出類似人類的智慧!」那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上,如何去得到那個關鍵的整合程式呢?日本研究群的答案是:「人類學會利用工具去改變外面的環境,而這個持續性的工具使用,促成腦內各機件的適切組合。」 學會工具使用,真的會改變腦的組合軟體嗎?研究者讓獼猴站在一個小長桌的一邊,另一邊的桌面上則出現一個又一個食物丸,猴子伸手拿不到,但被綁住又走不過去,又急又氣。這時候,實驗者拿出一根一公尺長的小耙子,教會猴子用一隻手拿耙子把食物耙回來,再用另一隻手去拿來吃。這個訓練需要手眼協調的巧勁,才能很快的拿到另一端持續出現的食物,大概要兩個星期才能使獼猴完全掌握,不管食物丸出現在哪個方向,牠都能動作俐落的一耙一個,快速吞食。 實驗者測量猴子腦皮質的電生理反應,發現訓練前後,在頂葉區的反應是不一樣的,訓練後的反應不但加強,而且只要看到耙子就會有反應!由於腦的頂葉賦有感知身體各部位心像的功能,一看到耙子也會有強的反應,表示腦已經把耙子這個外在物件視為手的延伸,進而成為身體心像的一部分了。接下來,實驗者把學習的工作難度又加高了一些。他們在獼猴的這一邊加了一塊板子,使獼猴只能看到食物丸,卻看不到自己的手和耙子,猴子要學會用看不見的手和耙子去耙食物。 完成這個訓練的時間更久,但完成之後,電生理反應不但大量出現在頂葉區,而且在前腦前區也測量到訓練之前所沒有的活化反應,這表示當工具使用的難度變高、複雜性也提高時,頂葉要把工具和身體融為一體,還要結合前腦前區的控制系統,設計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套方案不只是機械式的重複擷取平面食物,而是當食物丸忽然被拋在空中時,猴子的眼、手和耙子要很快完成協調,用一個從沒出現過的動作,由不同於以往的方位去捕捉住飛起來的食物丸。這種彈性,代表著創意,也是人類智慧的雛型!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在意識的繁花裡漫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