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歷史書籍出版,如果在中文世界裡比較,是非常豐富和多元的,議題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我每一次到中國大陸出差,去北京或上海的書店裡觀察,看到簡體中文世界的歷史書籍大部分還停留在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心中總是感慨萬千。對照之下,對台灣的書籍出版更是充滿了信心。
當然如不以中國為參照對象,而以日本或韓國做比較,則台灣的歷史出版值得檢討的地方非常多。我的觀察,一則是單向追逐國外版權新書,暢銷書,滿足一部分讀者對新知的逐浪,但缺少一個主體性的知識脈絡。二則是依舊充滿了簡體中文版本的繁體版,包裝很台灣,但史觀很中國。
上述二者其實也是一體兩面,背後的核心是台灣如何反思、建構、書寫自己的歷史。目前台灣的歷史教育,已經從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三環結構,逐漸邁向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的結構。但我這裡想表達一個更新的概念是:台灣史其實就是世界史。
從這種全球史的視野出發,我覺得有必要引進一套新的世界史。新的世界史,既要體現台灣的亞洲角色,即定錨在亞洲和海洋,而非「天下」;也要表明「歷史」之流是跨越民族國家這個國界的。最後我找到了日本講談社在創社百年之際推出、面向一般讀者、希望洗腦舊史觀的《興亡的世界史》,一共21卷。
這個出版計畫長達三年,從2017年洽談版權,到翻譯和學者審定,2018年2月出版第一本,到2019年10月底出版完最後一本。我希望可以借助這套日本人建構的亞洲海洋史觀,台灣在哲學和歷史意義上思考「我是誰?我在歷史的哪裡?我往何處去?」這個命題。而我也相信,等這個命題思考清楚了,台灣的學者也應該可以寫一套從台灣出發的世界史。
毋庸諱言,台灣史曾經是中國史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小、非常小的一部分。作為「中國」這個文化空間的邊陲的邊陲而存在,以至於從中國史的北京視角來看,它是一塊可以割讓或廉價賣出去的島嶼。
此處的「中國」並不是政治和國族意義上的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文化和地理意義上的。換言之,我們完全可以說台灣史曾是中國史的一部分。這指的是大清帝國征服中國之後,繼而征服了台灣,並因為台灣島上生活著一些在跨國公司裡(荷蘭東印度公司)做工的中國移民(漢人),而被滿洲人視為「中國」的一部分。但這座島嶼上的原住民及其土地,則和蒙古人、新疆人一樣,不是「中國」。這是滿洲視野下屬人主義的產物。在大清看來,漢人等同於中國人。
當然更為精準的表述是,台灣史是清國史的一部分。當然台灣史更是東印度公司歷史的一部分(參見《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和《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毫無疑問,它也是日本史的一部分(參見《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我們不必因為作為政治實體的清帝國已經不再,就偷梁換柱為20世紀初剛剛作為政治實體的中國。這就像羅馬帝國和鄂圖曼帝國,它們都涵蓋了今天地中海、巴爾幹半島、中東地區非常多的民族國家。這些重疊交織、曖昧不清之處,恰恰才是巨大的歷史之流不被今日狹隘的意識形態之池所約束而肆意散開,從而構成歷史的真正圖景。這,正是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21卷的野心——不是要摘掉你過往看歷史的眼鏡,而是要做大手術,換掉你的陳舊大腦。
從這套書的視野出發,台灣史一開始就是世界史。在第1卷《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第12卷《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和最後一卷《人類該往何處去》這幾本書中,講述了南島語系的文明與文化。台灣實則一開始就處在直立人走出東非,沿著溫暖的海洋駕駛小舟,經由巽他古陸(今日東南亞),來到東亞的交通要道上。這是台灣在遠古時期的大航海時代。而到了17世紀,台灣再一次被大航海時代的國際貿易力量所裹挾,一直到今天還在美國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裡(參見《空中帝國:美國的20世紀》)。可以說台灣何其有幸,世界性和海洋的開放性才是它的DNA,而中間短暫的、不過幾十年的中國史觀之附體,我們可以樂觀以對,權當作增加身體免疫力的一場小病。
這套書最富有啟發性的,是擺脫單一的解釋體系,嘗試其他種歷史解釋的可能性。所以,編輯委員們找到了社會學者、政治學者、考古學者、人類學者,熱情邀約他們一起加入這套世界史的編纂,因此敘事中充滿了大膽的嘗試、故事性的愉悅和觀念性的衝擊。比如,一個研究羅馬的學者和一個研究迦太基的學者,一起執筆寫《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會得出何種不同的看法呢?比如,把歐洲的早期游牧民斯基泰和亞洲的早期游牧民匈奴整合在一起寫,會呈現中國(漢人)視角看不到的哪些歷史真相?(可看《早期游牧王權的誕生》)。再比如,一般讀者眼中的大英帝國,都是非常剛性的、政治性的帝國樣貌。然而這套書中的大英帝國,則邀請一位女性歷史學家撰寫,呈現了她柔性帝國、在認同和道德自省中搖擺而給今天的世界留下大量遺產的另外一面,包括前一段時間倒閉的百年旅遊公司庫克公司(《大英帝國的經驗》)。這些故事,雖然和台灣史沒有直接關聯,但對於我們重新思考「台灣史=世界史」的命題,卻充滿了巨大的啟發。
台灣,一個渴望擁抱世界、海洋的國家,一座立足在亞洲海域、大陸邊陲的島嶼,該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這是台灣的新世代和未來的世代必須思考的巨大命題。我們希望融進這世界,就要了解這世界。所以這套21卷的世界史,是值得二代人共讀、一起形塑台灣人世界觀的世界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