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冬天了,好想做盤蛋餃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幸福講義 冬天了,好想做盤蛋餃啊
當我們老在一起
2021/01/27 第1361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冬天了,好想做盤蛋餃啊
(圖/Bianco Tsai繪)
文/瞿欣怡、《吃飽睡飽,人生不怕》•木馬文化出版

媽媽跟奶奶學做蛋餃,後來傳到了我手上……

家傳菜珍貴的不只是味道,還有家族畫面。比如蛋餃。想起家�堸答熙J餃,我先想起的,不是一口咬下去,滿嘴的湯汁飽滿柔軟,而是奶奶跟媽媽的「背影」。

蛋餃是我們家的家常菜,不似現在外面喧騰捧上天的「手工蛋餃」那樣浮誇。對我們來說,那就是日常存在,冰箱總是冰著一盤,煨白菜的時候丟幾個,吃火鍋的時候再丟幾個。

小時候只管吃,不懂得做菜人的辛苦與心意。香菇、荸薺、蔥末切碎,拌入絞肉,加點鹽巴、醬油調味,光是切菜已經累了,接下來還得站在廚房�堶@著性子,一個一個慢慢攤。

炒鍋開火,倒一小匙豬油,用湯勺舀一匙蛋液,在鍋�媗u成一個小圓餅,趁蛋汁沒有凝固前,快手把餡放好,再把蛋對折成餃,確定餃子成形後,就可以起鍋放在大盤子上,慢慢疊成一座山。

奶奶做菜俐落,煎蛋餃得站很久,她照樣挺著背,嘴上叼根菸,從容不迫地做費工的活,問她做蛋餃是不是很難,她咧嘴笑說:「不難啊。」奶奶是天秤座,她做的蛋餃大小一致,而且漂亮。

媽媽跟奶奶學做蛋餃,過年前夕,就算媽媽的家庭美髮院再忙,她都會趁空做一大盤蛋餃,這是傳統。媽媽不像奶奶站著做蛋餃,她會用小板凳把卡式瓦斯爐墊高,再搬個小板凳坐著煎。有回煎得入迷,竟然從三分之一手掌大,愈煎愈小,最後玩出比拇指大一點的蛋餃。水瓶座的媽媽很樂,得意地把迷你蛋餃秀給大家看。

後來蛋餃傳到我手上,我不用切香菇、荸薺,我有食物攪拌機。我挺不直背,也沒有空間在廚房放小板凳,只好站得歪七扭八,做出同樣歪七扭八的蛋餃。我這個射手,做蛋餃不拘小節,大小隨興,口味隨意,每次都不太一樣。

我個性急躁,奶奶跟媽媽也是,但我們竟然耐得下性子煎蛋餃,那是因為做蛋餃簡直像禪坐,安靜地進入一個無人打擾的小宇宙。找一個下午,獨自在廚房,重複做著相同的動作:抹油、下蛋汁、攤圓、放餡、對折輕壓、輕輕起鍋。

煎蛋餃必須專心,不能急,要等蛋汁微微凝固成皮;不能慢,絞肉放下去就得疊成餃子;一分心,餃子就破皮;太貪心,餃子就疊不起來;好不容易做出個完美的,下一個可能就破肚子了,所謂「無常」,也就是這個道理了。

這幾年我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手不好使,不太能做蛋餃,心�堳雈9芋C我好想念家�媟帠J餃時的香味,想念歪靠著牆做蛋餃的寧靜午後,更想念媽媽的小板凳,跟奶奶的背影。

 
當我們老在一起
文/林月鳳、臺北人間福報

迎接高齡社會的五大學習方向

人是慢慢變老的,因為慢,所以無法立刻覺察,也因此無法心生警惕,珍惜當下。

人終究難逃一死,最後多會死於某種疾病或意外,醫學雖然能夠延後我們的死期,讓疾病或老去的腳步漸緩,但邁向死亡的腳步,還是悄悄地持續進行中。面對老去與無常,生活節奏也在逐漸微調,雖不自知卻是「現在進行式」。

而當舊的關係斷了,就必須連結起新的關係,然後慢慢適應。如果一直在新的關係中尋覓舊感覺,自然難免失望。迎接高齡社會,提供以下學習方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老而有尊嚴地活著:

一、隨時感恩,才能品嘗幸福

朋友每次與兒女外出吃飯都要心疼好久,總在算計著:一盤菜自己炒只需四分之一的價錢、餐廳不可能用好油、火鍋沒料卻價錢昂貴……等,可是外出用餐的輕鬆以及與子女相聚的溫馨,卻被遺漏了。

我總勸她,雖然外食花費驚人,但若是偶一為之就不必太在意,反而應該感恩兒女帶著我們長見識。好好做一個受歡迎的老人,才能品嘗幸福。

二、寬容對待老伴與老友

年紀大了,每當同學會或老友相聚,總會聽到嗆咳聲此起彼落。此時最重要的,不是起身拍拍他的背,引起更多的注目或言語關懷,而是將心比心,若無其事地繼續話題,給予尊嚴與空間,讓他找機會清掉那口頑痰,而我們只需留意有無危險即可。

三、誠實了解自己的極限

有機體的老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往往是「坐如斷索,起如拔樹」,「心有餘而力不足」更是常態。老人因為平衡感不佳、肌肉無力或服用藥物,跌倒的機率很高,所以,必須學習放慢動作,並做有次第的分解,同時知道何時該求助、何時需使用枴杖或助行器,以及何時該交出車鑰匙了。

四、不要奢望回報

有一位老師非常認真教學,老年時雖無子嗣,卻得到很多學生的照顧與陪伴,一點也不寂寞。我覺得,他就像那個「松鼠總是不斷地藏種子,卻又忘記種子藏在哪�堙A最後竟然種出了一座森林」的故事。長者對待晚輩,就應該像松鼠與森林一樣,不求回報,只要真誠地付出關懷就夠了。當時機成熟,自然會有一片成蔭的森林滋養大地、照拂世人,而那就是我們活過的價值。

五、卓越是可以擴散的

有一位六十六歲的企業家,分享了他用二十六天、背負二十公斤的行囊,環島走完九百六十公里的故事,他給自己的功課是:三年的準備,路程由少漸多,行囊由輕漸重。

七十出頭的外子,原本連上樓拿個東西都常常找藉口拖延,聽完演講後,突生「大丈夫應如是」的意念,甚至開始了每天十公里的步行,令人刮目相看。由此可見,卓越是可以擴散的。所以,要硬朗地活著,就必須與陽光、正向的人為伍。

當我們老在一起,只要不停止學習,以智慧與經驗做基石,生活依然是美好的。

本文作者為教育工作者

 
Copyright ©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