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八年時間的協商,亞太15國終於在2020年11月15日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台灣本身雖非會員國,但目前台商已在多數RCEP會員國設廠,短期內受到的衝擊較小,不過從長遠來看,RCEP會員國還是會降到零關稅,台商仍需思考重新配置供應鏈的必要性。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RCEP是目前全球經濟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必須至少6個RCEP東協成員國和3個非東協成員國向保管方交存核准書、接受書或批准書之日起60天後才會正式生效,生效時間預計落在2022年。2019年台灣全球出口金額為3,292億美元,台灣對RCEP出口達1,896億美元,占總出口的57.6%,若加計香港則出口比重接近七成。
圖一、RCEP生效條件 圖片來源: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054754,勤業眾信/提供
RCEP對台灣產業界的影響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書菲表示,RCEP是在既有的自由貿易協定基礎上深化區域連結,對非成員國的最大影響來自「中國與日本」、「日本與韓國」二個新建立的自由貿易關係。不過,各國整體降稅態度相當保守,多數產品分十年以上降稅,並非一步到位,中韓之間最長甚至可達36年,同時也有許多產品維持原關稅或排除降稅,許多台灣主要出口產品仍維持原關稅不變。
楊書菲分析,RCEP各國對於降稅態度相當保守,原產地規定也相對寬鬆,對既有加工出口供應模式影響不大,短期不致於對台灣中上游原料出口造成明顯排擠效果,整體來看,RCEP對台灣產業短期影響沒有預期中來得大。不過中長期而言,RCEP許多產品最終還是會降至零關稅,且會員國間在原產地規定、海關程序、檢驗檢疫、技術標準等各方面逐步統一,將深化區域內的經濟合作。未來RCEP可能有更多的新成員加入,進一步擴大規模及影響力,若台商企業被排除在RCEP之外,將影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圖二、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書菲分享RCEP簽署對台灣產業之影響。 圖片來源:勤業眾信
台商需要調整供應鏈嗎?
很多台灣企業早已在大陸設廠,隨著RCEP生效,開始思考是否要調整供應鏈至其他RCEP成員國,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間接稅負責人洪于婷認為,主要還是要依據企業本身情形判斷,是否有必要分散採購或生產基地,例如產品或原物料是否在降稅名單中,降稅的幅度及時程為何?原料是否只由特定國家供應,抑或可在多國採購;或者就近供貨給客戶取得地理優勢,都是考量因素。實務上有企業的作法是由大陸工廠負責內銷,另外在其他東協國家設廠,負責生產中國大陸以外地區之銷售。
洪于婷強調,投資設廠有很多考量因素,像是當地國家的政治環境、基礎建設、人才技術及勞工等因素,還有所屬產業的上下游聚落,雖然要分散供給面的風險,但也要考量客戶所在地。若台商欲從RCEP東協成員國中選擇一個國家進行投資生產,那麼越南將會是首選,因為越南是東協唯一於2020年6月通過與歐盟之自由貿易協定(European Union-Vietnam 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EVFTA)的國家,並於2020年8月生效,若要發展歐盟市場,或許可思考歐盟與越南的EVFTA優勢。
圖三、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間接稅負責人洪于婷分享新時代跨國企業供應鏈新思維。 圖片來源:勤業眾信
主要客戶在美國的企業該怎麼做?
對於客戶市場主要在美國的企業而言,短期來看RCEP或許較無立即影響,但若美中貿易摩擦仍然持續,可能帶動台商企業將供應鏈分散至大陸以外的RCEP成員國,仍須密切關注未來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狀況。洪于婷指出,目前與美國有貿易協定的亞洲國家包含新加坡、澳洲、韓國以及日本,雖然這四個亞洲國家都是RCEP的成員國,但通常不會是台商選擇投資生產的據點,目前馬來西亞正在和美國談判貿易協定,而馬來西亞也是RCEP的成員國,會是台商企業未來供應鏈可考量的據點。
儘管RCEP中部分貨物的降稅期長達10年以上,短期來看或許影響有限,但長期來看還是會降稅至零關稅,楊書菲認為,除了分散供應鏈至東協國家外,對台商而言更重要的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包括透過技術提升及新產品開發,擴大與競爭對手的產品差異化,或者聚焦在利基型市場,例如生產需要取得認證的產品,這些產品因關稅差距而被取代的可能性較低。另一方面,若企業已經在RCEP市場布局,則須及早對RCEP中的商品標準、海關程序、檢驗檢疫,並將原產地證明等相關貿易流程所需之文件進行數位化,並導入企業內部系統中,若能建立一套有效管控亞洲地區供應鏈的系統,將可大幅降低準備貿易文件準備的成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