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特斯拉公布二○二○年度財報,許多評論質疑特斯拉到底有無獲利?特斯拉是去年的飆股,直覺反應其財報應該賺大錢,而其財報也揭露去年獲利七點二億美元,但是細究發現其有一項巨額的收入–監管信用,達十六億美元,若去除此項收入,特斯拉就賣電動車而言是處於虧損的狀態。特斯拉為何有監管信用的收入?起因於美國有許多州要求汽車公司於二○二五年前銷售一定比率的「零碳排放」的車輛,無法達到者就必須從專賣電動車的特斯拉,買進監管信用,這對特斯拉的收入很補。更進一步,上次本專欄(一月十八日)提及二○二○年七月蘋果公司宣布要在二○三○年對整體公司業務、製造供應鏈和產品生命周期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其時程比歐盟早廿年!
要達成碳中和有三個階段,盤查、減排、抵換。首先,設定碳中和標的、完成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盤查,亦即統計所有活動中產生的碳足跡;並提出碳足跡管理計畫書後經查驗機構確認。再者,進行內部減量,具體作法包含:低碳產品設計、增強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並在生產過程加大工藝和材料創新,蘋果因而降低製造過程七十五%的碳排放。最後,以透過植樹、復育熱帶草原等方式,蘋果抵銷剩餘廿五%的碳排放;另亦可購買碳權、再生能源憑證來抵換。換句話□,二○三○年時每一部售出的蘋果產品與設備之淨碳排放量為零,達成對氣候「零」影響的境界,此即為碳中和的目標。
不只蘋果宣布如此,微軟、谷歌、亞馬遜也加入此項永續發展潮流。上述的潮流,不僅影響這些美國大型公司,也影響到整體供應鏈,當然也包含台灣企業,對我們的影響不可□不大,因此必須提早因應。因此,這些公司都有高階主管與專責單位,負責生產過程碳排放的監測、提出具體減排或抵消的作法,並監督落實執行。
美國總統拜登一上任就宣布重返巴黎協定,這對全球的永續發展至關重大。巴黎協定是希望二○五○年達成降低溫室效應與對氣候變遷的影響,進而衍生出碳中和的目標。歐盟與亞洲各大經濟體皆已逐步採取相對應的措施,美國也會跟進,希望在二○五○年達成國家層級之碳中和目標。由於影響層面比個別公司更廣,因此要達成此目標,各國就必須有更完整與細部的作法,而且必須提早執行。
台灣可以忽略碳中和的國際趨勢?大家設想一下,如果大國投入資源與心力往碳中和目標前進,自然會要求進口商品也要如此,將對其他國家產生連帶影響。大國的作法會很直接,要麼禁止未達標商品進口,或對其課徵明顯的碳關稅或碳費,使其喪失市場競爭力;歐盟已宣布相關做法。
因此在未來卅年達成碳中和目標,不再只是個別部會的政策,而是「國策」,因為其攸關國民健康、生活品質,也影響國家競爭力。然而我害怕政府會以還有卅年、看似遙遠、深怕影響選票而未積極面對,即使有採取作法,但對達成碳中和目標仍微不足道。本文要強調達成碳中和目標,並不容易,但「現在不做,未來會後悔」,台灣必須積極趕上。
(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