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先探投資週刊2305》蘋果滿血回歸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20 | 第69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每週五出刊 | 先探網站
   
 
封面故事 蘋果滿血回歸
 
老謝專欄 台灣正在AI的浪頭上
 
活動看板 活動看板
 
封面故事
蘋果滿血回歸
【文/吳旻蓁】
日前的Apple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在AI賽場中看似落後的蘋果終於宣布進軍生成式AI,並展示萬眾矚目的AI功能「Apple Intelligence」。

不過,最令人驚豔的不是只有蘋果的自家AI而已,隨著WWDC開幕後的第二天,火爆噴出的股價,一度讓蘋果搶回全球最大市值企業的寶座,而同一時間,高度整合的軟硬體可望帶來換機需求,外資機構法人因此調高的今年iPhone銷售預估數字,顯然,市場對蘋果的AI充滿信心!

根據WWDC介紹,此為一款適用於iPhone、iPad和Mac的個人智慧系統,將生成式模型的強大功能與個人情境互相結合,提供極其實用且合乎需求的智慧功能。同時,蘋果也揭曉與OpenAI合作,新版Siri將支援ChatGPT-4o。

Apple Intelligence能從蘋果裝置上的不同應用程式收集資訊,並掃描使用者個資,除能幫使用者撰寫簡訊,還能隨時叫出家族成員的照片,或在出門通勤前預先模擬交通路況。Apple Intelligence的生成式AI技術也能依照使用者指令創造影像或表情符號,或是將使用者信手拈來的草圖精修成充滿細節的完稿。更新版的蘋果語音助理Siri也與Apple Intelligence結合,提高自然語言理解能力,在不退出應用程式的情況下直接執行使用者指令。

蘋果亮出AI底牌

相對其他科技巨擘,蘋果可以說是晚了約一年才正式推出其AI,對此,蘋果執行長庫克在WWDC大會開場白就提及「遲到」的原因在於,蘋果希望確保五大重點完善才願意開放用戶使用,包括功能強大、操作直覺、系統整合、個人化及確保隱私。

而在蘋果AI亮相後,市場看好蘋果將重新定義AI的企圖心,因此也一改先前看衰蘋果、認為蘋果岌岌可危的態度,這也體現在股價上,六月十三日收盤蘋果市值達到三.二八五兆美元,一度擠下微軟的三.二八二兆美元,顯見市場對蘋果的成長與蘋果AI發展持有信心;換句話說,蘋果輕鬆地用創新高的股價,打臉成天看漲說漲、看跌說跌的股市名嘴。

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同樣正向看待蘋果AI,指出Samsung S24的AI功能有限,微軟的AI PC目前仍讓消費者感到困惑,但蘋果成功定義了裝置端AI的樣子,至少消費者已清楚知道蘋果AI裝置的功能豐富且有哪些賣點,會加速競爭對手的模仿與追趕,並帶動裝置端AI相關產業的快速成長。

專家也指出,當前iPhone的一舉一動仍持續牽動著智慧型手機的走向,甚至可以為產業帶來具前景展望的商機,而可預期自二四年秋季開始智慧型手機將進入「AI智慧型手機年代」,除可望掀起一波換機潮外,在手機持續霸占消費者的趨勢沒有改變下,iPhone有望持續憑藉其產品優勢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中享有高市占。

市場則期待,由於Apple Intelligence必須在iPhone 15 Pro或Pro Max以上的裝置才能執行,關鍵是因為內建記憶體必須八Gb以上,而非AP晶片不給力,因此,研調機構就估計iPhone 16上市後可望掀起二○二○年iPhone 12上市以來最大的換機潮。而投資機構Wedbush分析師估計,目前全球約有二.七億名iPhone用戶長達四年沒換機,即至少十五%iPhone用戶可望升級至iPhone 16。

掌握資料與信任兩大優勢

對比蘋果去年在WWDC發布Vision Pro後,因昂貴的定價導致並無明顯激勵其股價,不過這次的蘋果AI確實具有吸引力。若進一步來看,這次蘋果的AI應用之所以被市場買單,其中一大亮點在於隱私。由於AI需要運用數據訓練來建立智慧,然而「資料」與「信任」是互相矛盾的概念,因此在這個立基點上,蘋果確實可以說是極具優勢,不僅擁有整個生態系中既有的使用者資料,又已累積多年的信任資產。【本文未完,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305期;訂閱先探投資週刊電子版

 
老謝專欄
台灣正在AI的浪頭上
【文/謝金河】
在Nvidia、TSMC領軍下,全世界AI浪潮持續奔馳,台股在十九日盤中創下二三二七五.三的歷史新高紀錄,這當中,領頭羊台積電漲到九八四元,市值跑到二五.三三兆,鴻海也越過郭董許諾的二○○元關卡,市值跑到二.八三兆元,市值第三的聯發科也跑到一四八五元,市值跑到二.三七六兆,第四名的廣達漲到三二○元,市值到一.二二九兆,第五名的富邦金也越過一兆關卡,中華電信跑到一二八元,市值到九九三○億元,距郭水義許諾的「市值不到一兆元,不領績效獎金」也近在咫尺,這是台股的大時代。

最近市場出現幾個大哉問,第一個問題是台股這樣一直漲,到底會漲到哪裡?投資人這樣問是因為過去台股每一次越過萬點,沒有一次不崩盤大跌,現在跑到超過二三○○○點,怎麼愈漲愈凶,大多數人無法理解,認為股市漲多一定會回檔,因此,告訴人家「居安思危」,一定是對的!但這句話用在前述那些大市值企業身上好像沒效。

資金大潮推升股市、房市

這個現象要先從市場資金面談起,先前我提到二○一九年之前,台灣的銀行存款每年平均增加一.五兆台幣,二○二○年以後平均每年增加三.四兆,最多的一年是二○二○年武漢封城,中國經濟急轉直下,那年台灣本國存款增加三.九兆,外幣存款增加○.九兆,銀行存款增加四.二兆,這個資金大潮在二○二○年顯現,台股在年中正式越過一二六八二,而且從此不回頭。

從那一年起,台積電也正式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大家如果有印象,武漢封城後,全球股市暴跌,台股加權指數跌到八五二三.六三,那時台積電跌到二三五.五元,鴻海跌到六五.七元,聯發科跌到二七三元,現在回頭看,這是千載難逢的最後買點,但是千金難買早知道。

這一次台股大行情,背後最大的憑藉是資金的威力,過去台灣人賺到錢,會優先把錢匯去中國買房子,或是投資深滬港股票,企業則在中國投資蓋廠,到了二○一七年川普祭出貿易戰,美中角力愈演愈烈,此時台灣的資金進入中國減緩,到了疫情爆發,台灣的錢不但不再去中國,而且還賣力把中國的錢匯回台灣,這從銀行存款的淨增加就可看出端倪,這些年中國的房地產持續下跌,股市欲振乏力,台灣卻因為資金效應蒸蒸日上,如果從二○二○年起統計,台灣銀行存款從二○二○年至今大約十兆台幣,這個資金大潮成了房市、股市的最大推手。

兩岸經濟從九○年代開始呈現人流、金流對流的狀態,一九九○年前後,台股漲到一二六八二,此時正好碰上中國改革開放、全世界投資中國的浪潮,台灣的資金大舉西進,人跑了,錢也跑了,台股在一九九○年從一二六八二直接跌到二四八五.八五,九○年是台股的黃金歲月,號稱台灣錢淹腳目,但中國崛起,台灣的人、錢相繼被中國吸走,台灣進入辛苦的調整,這個周期將近三十年,一直到二○一七年慢慢出現轉機。

AI帶來了台股盛世

回頭看,阿扁總統執政八年,他交棒給馬英九總統的時候是九三○九.九五,馬英九時代號稱兩岸關係空前最好,但八年執政後,交給小英總統的股市是八一三一.二六,八年治理,台股反而少了一二○○點,馬總統最喜歡說,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一定不會好,他執政八年,兩岸關係最好,但台灣經濟就像浴缸的水不停地流出去,股市當然欲振乏力。

記得二○一五年紫光集團趙偉國來台灣,他口出狂語要併台積電、聯發科、日月光、矽品,那年台灣記憶體產業出現破產倒閉潮,力晶下市,茂德破產,華亞科賣給美光,南亞科股價跌到一.二元,旺宏剩下二.一一元,台積電那時跌到一一二.五元,而那年兩岸關係非常美好,一五年陸客來台人數四一八萬人次歷史新高,但台股那年跌到七二○三,這是台股的一段慘痛記憶,也否定了馬英九總統一貫堅持的理論: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不會好!

先探投資週刊2305期更多精彩文章延伸閱讀

◎封面故事:高糖分蘋概股 還有哪些?
◎特別企劃:中小集團股季底加速衝刺
◎國際趨勢:科技大咖拆股戲 觀眾看過癮
◎中港直擊:低價取勝 陸速食業遍地開花場

 
活動看板
活動看板

◎先探i投資YouTube開播了

◎跟著生技女王腳步,奠定生技產業基本功

◎【免費講座】主操盤大師謝佳穎絕招大公開

◎【先探講座】跟著走圖小天后透析K線型態

◎【先探講座】朱家泓:股票當沖煉金術、林穎:股票期貨超賺班

◎先探一年52期送摺疊行李收納袋

◎先探1季13期送艾蜜莉存股術2.0 月薪2.5萬起步 滾到5千萬致富

◎2024財富投資寶典 財訊快報理財年鑑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