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下有比教育部長告高中生更不可思議的事,那就是「學生街頭治國」正在台灣流行。去年,太陽花學運以占領立法院的行動擋下兩岸服貿協議,並幾乎癱瘓了馬政府的執政能力;今年,則是對歷史沒有多少認識的高中生強行指導歷史課綱的修正,且眼看著立法院馬上就要配合行動,而馬政府似乎也看不出有多少抵擋的意志。眾所皆知,這次課綱爭議的核心其實不在史實,而更是一次認同的政治拔河。癥結就在,由於抗爭事件幕前的主角大多為高中生,即使他們對歷史的認知胡亂跳接,他們的反對主張也有許多邏輯不通,但一般民眾對他們的熱情仍抱著同情與諒解,不願苛責。也正因如此,他們背後的黑手和政客,也就愈發覺得有機可乘;在一名學生自殺後,立委馬上將議題拉高為臨時會必須緊急插手的要務。
持平而論,相較於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時期推動的九五暫綱及教科書用詞大檢核,此次課綱的調整幅度甚微。在杜正勝任內,包括國父、國畫、甲午戰爭、古人等詞都被列為「不當用詞」,達五千詞之多;須改為孫中山、中國水墨畫、清日戰爭、中國古人等,「光復」則須改稱「戰後」,那才是對歷史的大清算。國內史學界人士看法,歷史教科書內容朝增加台灣史內容、增加近代史比重、及減少政治化的方向調整,是切乎時代需要的修正。遺憾的是,這次課綱檢核委員中有數名統派色彩較強的成員,成為綠營及獨派攻擊的對象。
日昨,吳思華已就對學生提告一事表示退讓;接下來,如果立法院臨時會運用政治施壓,教育部是否會應學生要求將課綱撤回,則是觀察重點。我們認為,如果教育部無條件撤回課綱,則不僅是台灣再度上演「學生街頭治國」,也將使教育的百年樹人大業淪為「尾巴搖狗」的荒謬劇,對其他學生極不公平。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要解開這次學生反課綱的死結,教育部、學生及朝野立委三方可以考慮一個公平而開放的妥協方式:將爭議的課綱問題列入教科書的「附錄」,供所有相關學習該教本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此事的討論,從而決定自己要採納什麼觀點。
我們之所以主張將課綱爭議納入教科書「附錄」,有幾點理由:第一,既然課綱存在偌大爭議,在一時之間無法論斷誰是誰非的情況下,最好的處理就是正反並陳,放入書後,讓師生至少以一堂課的時間共同研討,並使學生了解為何社會上有此歧見。第二,參加反課綱運動的學生人數不過兩三百人,無法代表全體學生的意見,更無權代替其他人決定要或不要什麼課綱;因此應該保留課綱,讓不同意見並陳於後,這是比較合乎民主精神的作法。第三,在王金平及柯建銘聯手下,立法院臨時會企圖插手課綱,壓迫教育部撤回,那不僅將構成立法權對行政權的侵害,更是以政治力赤裸裸干預教育的惡例。我們認為立法權應適可而止,尊重憲政體制及教育專業,拿開髒手;那麼,將爭議列入附錄,或許是一條更為自由、可行的出路。
美國中學的歷史課本都附有「附錄」,納入一些能夠顯示美國基本價值的文獻,例如《憲法》、《獨立宣言》、林肯的《蓋茨堡演說》、乃至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案例等。其作用,是幫助學生了解美國建國的歷史,並對政治體制的設計、法治精神的追尋有所體會。換言之,透過歷史的解讀,對現今的政治及法律有更深認識。
台灣這次的課綱爭議,當然稱不上是能顯示國家基本價值的文獻;但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台灣這種公民認同分歧的現象卻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在其他的科目設計中,恐怕也不會讓學生有什麼討論的機會。也因此,如果能將課綱爭議放進附錄,讓有興趣的學生都能在此作些腦力激盪,透過和老師及同學的討論,未嘗不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一課。如此一來,反課綱的學生不致覺得自己的感受被抹煞,支持課綱的學生也不會覺得自己的認知被踐踏。
台灣政壇每天都在算計,做你死我活之鬥;但為了教育,以及對憲政體制的尊重,臨時會就算要上演干預大戲,也請作出能包容社會不同意見的決議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