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在今年二月發表了一部名為「生產力未來型態」影片。對於五到十年之內科技如何可能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以具體的影像演出,而非抽象的文字描述,做了精彩六分多鐘的呈現。由於是關鍵軟體技術的研發者,微軟所做的趨勢預測,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根據其影片官網的解說,微軟認為在新科技的帶領下,生產力的未來會有四大發展特色:工作更協同化、工作更智能化、創造力更自由自在、活動力更無所不在。數位穿戴式設備、擴充實境與3D影像顯像技術、體感式操作介面等科技的成熟應用,是讓這些特色之所以會發生的重要驅動因素。許多我們在電影上嘆為觀止的科技情節畫面,都將在日常生活中一一發生。
跟未來賽跑,一直是創新的挑戰。我們寄望透過創新,讓自己能夠跟得上時代演進的速度。然而,在今日,創新所面臨的速度壓力,是過去從未有的。微軟的影片就像是縮時攝影,短短幾分鐘讓我們明瞭五到十年內,我們的工作方式將出現驚人的變化。
在一九九六年時,英特爾前總裁葛洛夫曾用「十倍速變化」來形容全球當時產業經濟改變的速度。當我們認為十倍數已經是令人生畏的成長時,現今經濟發展的改變速度更加快速,不再是單純的倍數,而是更驚人的指數成長曲線。
最能凸顯指數成長規模的代表性例子,就是物聯網。根據未來學家里夫金去年出版的《物聯網革命》一書所提到的數據,連結物聯網的感測器在二○○七年有一千萬個,到了二○一三年時激增到超過三十五億個。估計到二○三○年時,總數將會發展到一百兆個。
不管是微軟影片,或是專家學者報告,再再都提醒我們,人類即將面臨(事實上也已經開始)工作型態的時代巨變。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沒?我們是否已經採取行動加入激烈且殘酷的競賽?
我們應該要用「未來的創新」這樣的標準來檢視台灣產業與企業的表現。最近不少財經雜誌以台灣便利商店、百貨公司等零售業者為封面製作專題報導,其內容詳細說明這些企業近年來的經營成效,以及經營者對未來藍圖的規畫。然而,仔細審視這些報導的內容,讓人不得不為台灣未來創新能力感到憂心。因為如果連這些所謂的標竿企業都未發覺到工作型態的巨變,將其視為企業創新非常急迫的核心任務,那麼更遑論其他企業所面臨的創新困境。
台灣便利商店及百貨購物公司的密度居世界第一,而二○一四年批發零售業占全國GDP的比例為百分之十七。長期以來,我們常把創新的焦點放在電子業上,事實上零售業的創新動能,也是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可是,近年來,便利商店與百貨購物公司不再表現出過去常有的強勁創新能力。現今業者的創新,往往只是創造新的折扣活動、集點活動、限量贈品、熱銷商品等刺激消費的手段,本質上換湯不換藥的經營手法。零售業者必須了解到,創新來到新的階段,生產力(改變工作型態)的創新,將會比消費力的創新來得更為重要。
我們的企業常常喜歡跟競爭的同業相比,證明自己是領先者;跟自己過去的業績、市場規模相比,證明自己是成長者;然而,一旦跟未來的創新相比,我們的企業能不能還是真正的贏家?卻是一大問號。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