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特質、殖民傷痕到「我們的歷史」:加拿大歷史博物館中的第一民族 文/盧梅芬 加拿大《博物館與第一民族專案報告》指出原住民在加拿大歷史中的角色應被強調。 | 1992年,在加拿大《博物館與第一民族專案報告》(Task Force Report on Museums and First People)中的第二點「增加第一民族參與詮釋」,指出了不應僅將原住民放在「史前史」以及隔絕於國家歷史之外,原住民在加拿大歷史中的角色應被強調(Hill and Nicks, 1992: 4)。加拿大文明博物館(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以下簡稱CMC)於1992年起,歷經11年籌備並於2003年開放的第一民族廳(First Peoples Hall),正是對原住民不應隔絕於國家歷史之外的回應(盧梅芬,2012:117)。 CMC時期共有兩個以原住民為主的常設展廳,一是1989年開館即有的大廳(Grand Hall),是傳統人類學博物館脈絡下的展示,主要展示傳統物件如傳統住屋與圖騰柱。二是第一民族廳(First Peoples Hall),主要有三大展示單元,分別是「原住民的存在」(An Aboriginal Presence),內容包括起源、族群多樣性等;「原住民與土地的關係」(An Ancient Bond With The Land),內容包括北極捕鯨、公共獵人、海洋民族與貿易等。最後則是展示歷史關係及殖民傷痕的「新來者(陌生人)的到來:過去的五百年」(Arrival of stranger—the last 500 years),展示五百年來歐洲人到來與墾殖對原住民的影響,包括原住民如何被命名為「印地安」(Indian)、為了不被支配社會排斥而偽裝身分的汙名認同、對於新宗教的抵抗與接受、寄宿學校、同化政策對文化的傷害及正名運動等。第一民族廳展開和原住民廣泛的諮詢(註1)。由一位原住民Gerald McMaster與非原住民策展人共同管理、規劃與領導整個策展團隊;策展團隊之上,另外組成一個包含15位原住民的諮詢委員會,協助展示架構規劃(Phillips, 2006: 77)。 【詳全文】▲TOP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