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治水不如口水,韌性之島非常任性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Career職場情報誌】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學習進修課程等內容,讓你提升職場競爭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9/27 第432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寬容的效期與溫度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治水不如口水,韌性之島非常任性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吹亂台灣經濟表現的三股逆風
民意論壇 聯合筆記/要打假的假惺惺政府
最強「假」新聞 「真」有意思
力抗政治的容顏,歷史會記錄…台大遴委會,加油!
檢視823治水報告/賴揆,請看淹水災民的殷盼眼神
高雄空汙 開啟選戰10月驚奇?
台商洄游 5缺解決了?
檢視823治水報告/滯洪池 絕非萬能「治洪池」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寬容的效期與溫度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告訴台商,對申領大陸居住證者將「寬容以待」。在一片除籍、限縮公民權之議沸沸揚揚的肅殺氛圍中,蔡政府可以怎樣「寬容以待」,還不知道;現在可以肯定的,只是「沒有立即除籍問題」。

但這只保證了不會「立即除籍」,未來會不會變卦,就不保證了。換言之,「寬容以待」也是有賞味期的。陳明通沒說清楚這賞味期有多久、是怎麼訂的,大約就是看北京會「再加什麼料」吧!

陳明通還說,政治防範是針對北京政府,不是針對台商。但從M五○三航路事件以來,蔡政府的一連串反制措施,哪次不是針對北京政府?只是最後受害的都是台商。這次面對居住證,也是一開始就放話研擬除籍懲罰,後因找不到任何違法之處,才漸改口;但霍霍磨刀之聲,仍隱隱作響。

何況即或暫免除籍,但限縮台灣人民的公民權,也實在看不出這是怎麼「針對北京政府」?更看不出這算怎樣的「寬容以待」?

民主到底是「人民作主」,或是「作人民的主人」?常見健忘的選民寬容對待濫權的政黨與政治人物,現在倒是公僕稱可寬容對待主人了。

當然,比起蔡政府一連串以懲罰自己人民來反制北京政府的蠢事,這次陸委會面對居住證的態度轉折,已較謹慎;陳明通的「寬容以待」說,也是迄今最有溫度的溝通。

「非常恐慌啊」,台商難過之情,溢於言表;「寬容以待」別又變成葉俊榮「有溫度的溝通」的翻版!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治水不如口水,韌性之島非常任性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九二一國家防災日,蔡英文總統感受現有災防體系功能不彰,無足因應日益加劇的極端氣候,指示行政院徹底盤整災防體系,不僅位階提升,且強化聯繫整合,讓台灣成為具抗災力的「韌性之島」。總統的指示對飽受天災之苦的台灣民眾確實如久旱甘霖,但總統的瞭解或侷限於技術面,若不能與民眾一起調整災防思維,災防提升將是事倍功半。

諷刺的是,行政院長賴清德二十五日向立法院提出八二三水患專案檢討報告,不但最後口水戰掩蓋了治水辯論,包括經濟部奉令籌備中的「全國治水檢討會議」,基本思維也都是補過去「治水」能量不足,全然不是蔡總統「韌性之島」的防災思維。

不過,蔡英文恐怕也不甚瞭解韌性防災的精髓。「韌性」思維發展接近半世紀,真正落實、具象化,是在福島核災發生後,人類承認天災是生存環境無法剔除的因子,必須與天災共存,災害來臨,能在最短期間恢復正常生活機能。夠強韌,才能在天災創傷中迅速復原。

政府致力治山、治水、防洪,把自然界水、土、氣、林想方設法阻絕於人們生活圈,這是「人定勝天」的概念,試圖以工程技術搶下有限土地用於開發,但這全然禁不起檢視。投下數千億的防洪工程,防災能力甚至不及強降雨的十分之一;八二三南台水災、九月上旬北台灣豪雨都如出一轍。

「韌性之島」其實並不複雜,讓水、土都有路可走,人類謹記危地不居而已。工程技術可短時間搶下谷口、山林,一旦天災來臨,必將連本帶利還給大自然。各國現在掀起退湖還田、退耕還林…運動,認為只有讓水、土、林、氣各自回歸它在生態系的角色,國土才有健康、韌性可談。

落實韌性之島,重點在貫徹國土三法。但現況是,「韌性之島」只是政府掛在嘴上的流行詞彙,並未體會其精髓;指揮中樞不懂,各部會、地方暗地裡大開倒車不算意外。韌性之島必須要堅持土地利用原則,但部會與地方卻鯨吞蠶食,破壞國土健康,非常任性。

農地除了保證糧食安全,另一個要務是維護國土安全;因此,維持農地完整極其關鍵。但像彰化頂番婆七二○公頃占用農地的水五金產業正打算劃為特定區,逐步自農地解編;全台十四萬家農地違章工廠同步要求脫農…,大面積農地一塊塊被拔除,不再能涵養水源,更奢談保水,台灣怎麼韌性得起來?

造成這樣的局面,也與整個災防體系偏差有關。賴清德在立院報告中,說會運用智慧創新科技,整備防救災及預警能量。但依據災害成因劃分防救災權責的「災防法」,部會各自為政;災防法編制有限的「中央災防委員會」是幕僚單位,至多是層轉、彙整各部會文件,全無協調功能。

環顧各災防先進國家,都有直屬內閣的專責部會、閣員指揮災害防救。台灣依據災害成因分割事權,不要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後各級官員排排坐,其實沒有協調、指揮、人員、後勤的能力;未受過災害管理訓練的官員,無法介入災防進度;對災防系統的「通關密語」狀況外,無法接收災情是必然的。

又因「災難政治學」作祟,沒被扯上權責的部會盡量不多言,省得惹上司法、監察系統追究責任;因此,能推的責任就往前朝推,不能推的也要避重就輕,推崇救災英雄、照顧受災者,盡力補償、撫卹成了災防重點;應該在災難中淬取教訓,避免重蹈的檢討正辦,反而輕輕帶過。

除了防災體系缺失嚴重,政府也該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台灣不缺愛心、不缺資源,但對政府主導災防越來越沒信心。例如高雄氣爆的災區重建,民間捐輸善款數字龐大,可是氣爆現場的迅速復建,高雄人感謝的是台積電董娘張淑芬率領的救災隊伍。重建人民信心工程的龐大,恐更甚於實質重建。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吹亂台灣經濟表現的三股逆風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就高頻總經數據來看,近一年來台灣經濟確實繳出了久違的好成績,但能否維持下去,尚在未定之天。姑且不論多數民眾的觀感與經濟數據表現未必一致,單就當前美中貿易戰、兩岸關係惡化、年金改革等三股逆風不斷狂吹的情況看來,明年台灣經濟成長要有更上一層樓的表現,難度頗高。

先從最受國際關注的美中貿易戰來說,美國在邀請中國官員共啟新一輪談判時,再度出爾反爾,於9月18日宣布正式課徵2,000億美元產品關稅,讓中國無法判斷美方最終底線,雙方缺乏互信下,貿易戰已陷入持久戰。台灣附加價值出口到美國及中國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逾二成,兩強相爭必然影響台灣經濟表現。

具體地說,美中貿易戰將透過所得效應、全球供應鏈及出口競爭三個管道影響台灣出口。首先,所得效應就是當貿易戰讓全球經濟下滑,對台商品進口需求減少,拖累台灣出口。國際貨幣基金(IMF)於7月16日的報告指出,若檯面上的貿易制裁措施徹底執行,2020年全球產出將較基準值減少0.5%,以台灣實質出口的國外所得彈性平均落在2上下推估,台灣實質出口約減少1%左右。

其次,中國出口至美國的金額龐大,但有相當部分的中間財與零組件產自台灣,致使貿易戰將經由供應鏈管道影響台灣經濟。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台灣內涵占台灣GDP在2%左右,若貿易戰使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減少10%,將透過供應鏈管道拉低台灣經濟成長約0.2個百分點。

前述兩個管道對出口的拖累力道,對依賴出口且成長動能已不足的台灣經濟來說,傷害並不算小。

不過,這場貿易戰亦帶來若干機會。攤開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清單(7月6日及9月24日實施),總金額占美國一年從中國進口比重達40.14%,但有不少與台灣輸美的主力出口產品重疊,占比達台灣出口到美國總金額的65.08%。若進一步就美國是台灣某項產業最重要的前幾大市場、中國與台灣各是美國該產業前幾大的進口來源地等標準爬梳,可以發現電腦零組件、基本金屬製品、腳踏車及其零配件、印刷電路等產業,可能有轉單效益。

問題是,這個轉單機會是否會透過產業供應鏈轉移(即鮭魚返鄉),成為更長線的台灣經濟成長支撐力量,目前仍難評估。除了企業詬病的五缺問題外,台商產業供應鏈的轉移,還深受兩岸關係的緊張程度影響。

眾所皆知,近年兩岸關係惡化已導致陸客來台人數大幅下滑,重創台灣觀光產業,近日中國似乎又開始營造台商商業活動的不安定感來達成其政治目的,讓人擔心未來中國可能以直接限制台商在大陸商業活動等手段施壓,使廠商考量調整供應鏈或鮭魚返鄉時,會將兩岸經濟與政治實力懸殊、中國有大部分發言權的現實,列入考量。畢竟,在台灣出口高度仰賴大陸市場、台灣對中國累計投資占GDP比重逾三成的情況下,何止台商承受不起,台灣經濟也傷不起。

麻煩的是,除了美中貿易戰與兩岸關係惡化的衝擊外,今年底與明年台灣經濟還將受到年金改革牽動消費動能的影響。

蔡政府利用所得替代率逐年遞減的方式實施年金改革,讓其對經濟的衝擊分散到各年,惟頭一年所得替代率下滑幅度較大。若以全體平均消費傾向初估,年金改革拉低2018~2019年民間消費水準值略低於1%,但受影響者重估自身長期財富減少的預期效果等拉扯力量,將讓明年台灣經濟成長步伐更沉重。

易言之,橫亙在台灣經濟前方三股強逆風,使明年經濟維持現有表現的機會似乎不大。至於蔡政府能否在兩岸關係惡化下,做出讓貿易戰之下機會極大化、威脅極小化的前瞻性決策,以及能否為信心日益渙散的經濟體系帶來安定與希望,眾人也只能抱以觀望與期待了。

   
民意論壇
聯合筆記/要打假的假惺惺政府
林修全/聯合報

當民進黨政府全力「打假新聞」,而且成為各部會最重要的工作時,將演變成「為打假而打假」,可能讓社會信賴消磨殆盡。

民進黨從街頭起家,當年衝撞威權體制階段,一直把媒體視為和當權者站在同一陣營,抱持高度不信任感;後來,民進黨當家作主,這種被害妄想症的恐懼,似乎也不曾消失,不時會隱隱作痛。

當年陳水扁執政,在為求連任的那個時期,總覺得多數媒體都在圍剿他,整個民進黨高層把選舉當成和媒體競爭,更將陳水扁連任與否,作為「主流媒體無用論」的論述證明;民進黨敵視媒體的心態,可見一斑。

如今,「打假新聞」也是此一心境的延續,只不過,手腕更加精進,而且換上了一個與時俱進、全球都在關注的口號,因此,手段更加赤裸裸,絲毫不必再遮遮掩掩。

以往當媒體報導有誤,政府單位會加以說明,但通常是採取「對於有媒體報導」予以「澄清」的形式,不會直接點名媒體。畢竟,受監督的政府單位會認為,媒體的報導始終是出自善意批評。

現在情況截然不同,只要看到媒體報導與「事實」稍有偏差,民進黨政府彷彿見獵心喜,馬上認定是媒體故意惡搞,立刻指名道姓批評該媒體是製造「假新聞」,反正只要貼上這個標籤、扣上這個大帽子,多數人只會看見、最後也只記得「假新聞」這幾個字,至於事實和真相為何,就被含糊混了過去。

特別是在蔡英文總統多次提到「假訊息、假新聞」的事情後,民進黨政府更是卯足全力打假,甚至演變出「為打假而打假」的奇特現象,最經典的就是行政院擴大「澄清專區」的假新聞數字。

政府各部門為了揣摩上意,就算只有接到政策方向指令,也容易自行加碼,即使是一些雞毛蒜皮、微不足道的情事,也會為方便日後「湊數」而刻意澄清,時間久了,自然開始和媒體交惡,破壞原本互信基礎。

最可怕的是,政府四處澄清、到處打假新聞之際,整個社會氛圍就是一片「假」,政府不信賴媒體,民眾不信賴媒體與政府,漸漸地,整個輿論批評監督的力量也被削弱,剩下的,恐怕就是一個假惺惺的政府了。

   
最強「假」新聞 「真」有意思
張興和/國中教師(花蓮市)/聯合報

看完電影「震撼真相」,感慨良多。

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描述美國如何利用假訊息,處心積慮推翻海珊政權。

片中引用二○○二年十月新聞影片,當時記者提問:「伊拉克是否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主導者之一的美國國防部長回答 :「空穴來風的報導總是很有趣,因為眾所周知有些事是已知的事實,我們知道自己所掌握的資訊;而有些事則是已知的未知,意思就是我們知道還有這些未知;但也有些事是未知的未知,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以上這段話,乍聽有點不懂他的意思,但如果你能仔細想他的意思,那你就能了解他的意思「真」的很有意思。

唉!製造「假新聞」的最強高手,是擁有豐富資源的政府。

   
力抗政治的容顏,歷史會記錄…台大遴委會,加油!
鄭俊德/台大校友(台北市)/聯合報

在教育部長葉俊榮有溫度的溝通後,他提出了第三條路,就是台大遴委會至少應回到今年一月五日的會議,由校務會議推薦之五位候選人中遴選,而且還要求會議前要先議決蔡明興委員是否需要迴避或解職。他並且大言不慚的說「不可行的(方法)我們不會提出來」,要台大把握這稍縱即逝的機會。

言猶在耳,這位才說教育部和台大不能火車對撞的教育部長,如今眼睜睜在國人面前,開著喪屍列車,違法加速直挺挺撞向台大及台灣的大學自治。

台大遴委會在一月五日以合法程序選出管中閔院士為台大新任校長,但之後在教育部施壓下,卻被迫於一月底及八月初召開會議及發表聲明,結果皆是「知悉獨董與否並不影響遴選結果」,再次確認一月五日的決議。而這樣的決議,也在三月及五月的台大校務會議中獲得壓倒性支持,校務會議代表並授權校方「必要時本校應依法尋求救濟」。教育部窮盡洪荒之力,無法對管中閔致命一擊,竟在提不出法源依據之下,要求台大重啟遴選,這是嚴重干涉大學自治的違法行為。

台大自前校長楊泮池因學倫案引咎不續任,至今已超過一年三個月沒有正式校長,眼見校務延宕、中長程規劃無法進行、國際合作受挫、大學排名直落…葉俊榮的方法竟然是笑裡藏刀,威脅台大如果不重啟遴選,就等著訴訟拖他個兩、三年。葉俊榮身為台大校友、教授,可以如此毫不手軟,欺凌自己的母校,國人豈能容忍如此之人繼續擔任台灣百年大計之教育部長?

台大人,千萬不要上當而聽從了葉俊榮的口蜜腹劍,不要認為由五位候選人開始重啟遴選是「各退一步」的妥協,其實這是「飲鴆止渴」。表面上台大好像可以快快有一位正式校長,但是你以為管中閔還會再參加嗎?你認為失格的台大還能吸引一流的賢達人士前來嗎?

重啟遴選將敲起大學自治的喪鐘,它所傳達的重要訊息是,不管未來任何政黨執政,只要選出非層峰屬意的大學校長,政治黑手都可以恣意伸進校園裡。受害者不僅是台大,而是每一所台灣的大學。

台大遴選委員會,請一定要加油。我們知道這八個多月來您們受到威脅、利誘、抹黑、分化,但是請不要放棄堅守大學自治與依法行政的防線,歷史將會記錄下今天您們每一位的容顏。

   
檢視823治水報告/賴揆,請看淹水災民的殷盼眼神
詹明勇/水利技師(台南市)/聯合報

行政院長賴清德廿五日於立法院提出治水專案報告,論述冗長難解,淺白的說,就是一、排水斷面太小,又疏於清理,所以淹水;二、主流斷面太小,無法承受支流的入流量,不是主流河川溢堤就是堤內淹水;三、設計基準太低,碰到大雨會淹水;四、上游坡面陡急,入流太快,當然淹水;五、沿海低地有大雨暴潮,當然也淹水。

只要市井街民聊天就可以想到的論述,怎麼變成行政院長對立法院報告淹水成因的重點呢?行政院有許多專業人員、無數委辦研究案,院長報告水災檢討與應變策略,如此淺薄推諉,會不會讓人覺得專業度不足?可以預判,下一個大雨淹水時只剩下「共體時艱、謙卑為懷、順應自然、展望未來」的說辭罷了。

極端降雨造成積淹水事件是很寶貴的學習經驗,應該用很謹慎的態度檢視整個淹水過程。「不淹水」僅是宣示性的期待,永遠有另一場更大的洪水等著考驗水利工程。我們不用去挑戰大自然的極限,但總可以努力謙卑的做到事前準備與事後復原。建議趕快檢討現行降雨淹水潛勢圖的推估是否正確?推動多年的避難路線是否派上用場?已建置的抽水站、滯洪池、高低地分流、區域排水等水利工程設施是否發揮預期功能?

某次超限的淹水事件,絕非墊高水利工程預算的藉口。當行政院說「因應氣候變遷滾動檢討工程效益」的同時,已經映射下年度水利工程預算可以寬鬆編列,輕騎過關。只是,這樣有效嗎?「韌性防災」指的是防災機制禁得起考驗,更能在災後快速恢復災前的生活方式,甚至期待面對雷同的天然事件有更優雅的方式因應。

這幾年來一直強調台灣要營造不淹水環境與韌性防洪機制,這是理想也可能是夢想。我們先要理解「韌性」的底限在那裡?當雲嘉低地淹水時,在台北提倡韌性防洪,會不會太「任性」一點?要講韌性防洪的學者與官員,應該先到淹水重災區學習韌性生活的方式,才有資格發表高見。

水利專業背景的工程師都知道「不淹水」是很難的治水目標,但是可忍受的淹水則是可以期待的。怎樣可以忍受淹水?就是讓積淹水受災戶理解積淹水的侵擾無法全然避免,但在受災後可以很快恢復原有生活步調。這其中包含工程設施維管、水災保險輔助、逃生避難機制、新建屋舍設計規範、土地利用限制等手法的統合運用。這些手法沒有高深學問,也不需投入無窮預算,現行法規條文約略夠用,只要務實調查與協商,短時間無法離開淹水區域的居民眾會體會到政府的用心與溫暖。

賴院長對未來治水機制的期待…

「強化天氣及豪雨預報及預警的精準度」→趕不走另一場大豪雨。

「因應氣候變遷滾動檢討工程效益,持續完成相關水利建設」→還是會淹水。

「提高國土韌性讓台灣永續發展」→是很理想性的口號。

「健全調整防災體系」→期待已久但未完成的目標。

「運用智慧創新科技,整備防救災及預警能量」→只會創造相關產業利基。

淹水不能免,但總可以減少淹水損失吧。真誠的看看淹水受災民眾殷盼的眼神,才有機會找到洪水管理的契機。

   
高雄空汙 開啟選戰10月驚奇?
羅際輝/自由業(新北市)/聯合報

聯合報廿五日公布高雄市長選舉民調,韓國瑜以卅二%支持度緊追陳其邁,僅落後兩個百分點。民調顯示,陳其邁在女性、廿至卅九歲中領先,筆者認為高雄十月開始的空汙季,恐將改變上述民眾的投票對象。

高雄空汙季從十月中旬至來年三月底,由懸浮微粒所造成的霧霾,總是讓人害怕呼吸。而細懸浮微粒(PM2.5)進入體內,會導致如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失調、肺癌、中風、失智等。去年底美國醫學會兒科期刊有篇研究指出,空汙可能穿過胎盤屏障,影響胎兒染色體,空汙危害從懷孕期間可能就開始了。

環保署資料顯示,去年第四季高雄PM2.5濃度為卅五微克/平方公尺,是北市的二.七八倍;今年第一季高雄PM2.5濃度全台第一,達卅四點九微克/平方公尺,是台北市的二.一四倍。

高雄市空汙嚴重影響居民健康,死亡率也高,對於懷孕女性及孩童的危害,更是深遠。投票日前,如果執政黨未能有效大幅降低空汙,四十歲以下的女性選民或許將會為了自己、孩子與家人健康,給執政黨一個明確的信號。

高雄是重工業區,有近九百支煙囪日夜排放,這些工廠的排放都合乎國家及地方的標準,短時間難以處理。因此,最快的方式,就是降低火力電廠,尤其是燃煤電廠的發電量,必能立竿見影。

高雄原有興達燃煤電廠二百一十萬瓩,因為廢核需要,今年又再增加大林燃煤電廠一百六十萬瓩,年增碳排放九百四十萬公噸、硫氧化物二千七百八十四公噸、氮氧化物二千公噸、PM2.5等粉狀汙染物三百八十四公噸,這對於高雄的空汙治理,無異是雪上加霜,對選情也將具關鍵因素。

最近一份調查顯示,七十七%的北部民眾反對深澳電廠,反觀空汙嚴重的高雄,今年台電在大林增加一百六十萬瓩的燃煤電廠,竟然無動於衷。對台積電五年內將新增一百四十七萬瓩用電,以及屏東核三廠一百九十萬瓩將因廢核於七年後除役,用電缺口將被迫使用火力發電補足,更無人聞問,讓人為高雄人的未來感到憂心!

   
台商洄游 5缺解決了?
許輝煌/博士班在職生、製造業主管/聯合報

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也打亂全球製造業生產布局。在大陸的外國廠商紛紛評估,將生產線轉到「非中國」地區生產,也間接牽動產業供應鏈集體出走。對台廠而言,亦是如此。但台廠如何度過寒冬?

「洄游台灣」是選項之一,據報導以伺服器產業、網通產業、自行車產業等洄游最為明顯。惟遷廠並非只是單一工廠搬遷,而是整個供應鏈移動,需考量的因素非常多。再者,台廠返鄉是「長期移居」、或只是「寒冬過境」?業者的動機與政府的資源規劃,息息相關。

如果是長期移居,產業有長期深耕的打算,政府該如何滿足它們?台灣的五缺(缺才、缺工、缺電、缺水、缺地)問題如何處理?政府能否提供穩定的資源使用,正是企業考量「長期移居」與否的主要關鍵。

如果是寒冬過境,迴避關稅最快方式,是採「兩岸分工,台灣出口」。也就是將原先在大陸的部分製程轉移回台,最終由台灣過境出口。在美中貿易交戰的節骨眼,先找避風港度寒冬。惟此法雖可減少在大陸加工項目,又可提高產品MIT價值,迴避懲罰性關稅;但前提是,必須符合美國原產地認定原則。政府能否提供相應的解決之道?

美中貿易戰,對台灣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若因此能加速產業轉型,重組製造業生態鏈,顯然是件值得歡喜的事。但憂心的是,如何迎接這一大群返鄉鮭魚、如何消化?筆者相信,在連鎖效應下,會有更多產業鏈成員跟著領頭羊回來。只是,台灣資源有限,賴揆口中的「五缺」要如何填補,怎麼分配?政府是否也作好接待的準備了呢?

   
檢視823治水報告/滯洪池 絕非萬能「治洪池」
張炎銘/水利退休人員(台中市)/聯合報

賴清德院長提出八二三水災專案報告,立委質詢滯洪池執行進度落後,行政院稱要「嚴厲檢討」。滯洪池有一定效果,但若把整個「治洪」押寶在這些滯洪池上,不出數年,人民將再大失所望。

滯洪池執行進度差,我推測應是用地取得遭遇困難。以地主立場,淹水不見得會積淹自己土地,即使積淹也不過數天,但土地被徵收後卻永遠回不來;現在用地以「市價」徵收,比過去優厚,但市價仍是虛幻,總還是令人難以滿意。而用地機關考慮龐大的用地經費,甚至是否要拆遷房屋,自然在規劃時,對滯洪池的區位、大小、土地權屬等都會列入考慮。

因此,像美國等土地廣袤的國家適合建滯洪池;而台灣也是利用西海岸台鹽較便宜的公有地先推動。都會區要建夠大的滯洪池,經費是奢侈的,因此在區位、大小上就受到限制。

有些人對滯洪池有不切實際的浪漫想像,以為滯洪池弄好後,從此不再積淹水,且多了可賞景、划船甚至游泳等的場域。其實滯洪池不是單純的埤塘或景觀池,必須在洪水來臨前排空,以蓄納水量。滯洪池通常數十萬、頂多數百萬立方公尺容量,乍看很多,但若集水面積大,即使排空都無法蓄納全部洪水,遑論建好後沒有好好管理維護與操作?

滯洪池只是「滯洪」,靠著與周邊的排水連通,先吸納逕流、降低洪峰,再把洪水排出,需要良好的維護與管理,以地方政府的人力、財力,能好好管理幾十座滯洪池?

滯洪池跟水庫一樣,也很怕泥砂淤積。每次洪水都必然減損其容積。水庫還有沉砂池減少入砂量,利用取水、發電時排砂,甚至建有排砂閘門與專屬排砂隧道,以協助排砂,重要水庫還每年編列經費做集水區管理與清淤。

滯洪池在功能、工法、營管等各方面上都無法與水庫相提並論,不但淤砂難處理,若無良好營管,一定會比水庫更早壽終正寢。

滯洪池只是防洪的一種工法與手段,希望趁此機會能「嚴肅」檢討,而不是嚴厲究責。

   
樂高車真能跑!模型車靠電池驅動
丹麥玩具集團「樂高」(Lego)與法國跑車大廠Bugatti合作,以100多萬個積木零件和2300個玩具馬達,完全未以膠水黏合,打造一比一且真的能開的樂高模型車。

揭開絕美奇岩秘境面紗
遠自兩千萬年前便逐漸形成的地質景觀,成就了阿拉寶灣的礁岩海景,透過預約制的導覽解說,可瞭解至今的歷史軌跡,也能於沿途一睹金剛岩、花豹岩、法老岩等守護岩的真面目。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