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1:本館庭園中的第倫桃 | 圖2:第倫桃的花 | 本館植物園戶外除了少數是在人類生活佔有重要地位的植物之外,其他都是臺灣原生植物。這不代表科博館不重視外來種植物,事實上,整個環繞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立體劇場等場館的庭園正是這些栽培種植物的生長園地。這些來自異地的植物們,因不同特性種在不同小區,漫步庭園小徑就像是走在一個充滿異國風情的植物園中。 立體劇場外側有一大片茵綠草坪,草坪邊緣的花木以原本的性格各自擅揚。其中一區最近滿溢果香,不時能看到彩蝶循著香味翩翩而來。在這個時序入秋的時節,人們只能從入夜後的涼意約略感受秋意到來,但對很多植物來說,經過春夏兩季的醞釀,現在是果實逐漸圓熟的時候。 眾多結實纍纍的果樹中,第倫桃是一般人比較不熟悉的種類。筆直樹幹上布滿長度超過人掌的大型葉片,整體給人潔淨的感覺(圖1)。現在樹上掛滿大約拳頭大小的球狀物體,形狀看起來與桃子有幾分相似。很多人會以為這些全部是果實,但仔細找找或許會發現有些球體在開花,而且花開的比人臉還大(圖2)。 人們之所以不容易區別第倫桃花與果的原因在於這種植物擁有肥厚花萼,花朵開放前緊密包裹,花謝之後又會合上,果實成熟也不再裂開,所以大部分的時間看起來就是一個球體,除非剝開來,否則很難看出是花是果。 第倫桃被引入臺灣栽培的歷史很早,最早是在1901年從夏威夷引進,之後還有1910年藤根吉春從新加坡與1938年佐佐木舜一從南洋分別引進的紀錄。早期引進臺灣應該是當作果樹,但後來幾乎都是作為景觀樹木利用,現在不少公園與校園中都可以看到。比較少作行道樹,因為碩大的果實落地不但傷人,也容易讓人車滑倒。 第倫桃的拉丁文屬名Dillenia是紀念德國籍醫師兼英國牛津大學植物學教授的約翰•雅各布•迪勒紐斯(Johann Jacob Dillenius,1684-1747),以其姓氏締造而成。他是林奈的好朋友,這個屬名正是林奈1753年在《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書中發表的。種小名indica是「印度的」的意思,第倫桃的原產地在印度、斯里蘭卡、中國南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生長在河岸或溪谷雨林中。 私家秘密: 第倫桃 Dillenia indica L. 第倫桃科 栽植區域:本館庭園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