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高工一年有上百位畢業生考進臺灣科技大學,有200位以上進入臺北科技大學;而技職統測,6學群中大安包辦5群榜首,尤其是電機科,全國前10名中,大安就佔了9位。
不難想見,大安每年約有9成6的學生畢業後選擇升學。校長陳貴生不諱言,許多家長希望孩子考進大安高工,就是看中大安優異的升學紀錄,期待子女經過大安的洗禮後考進前幾名的科技大學,「因為許多傑出的學長姐從大安到科技大學,之後在社會上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們在這裡看到了希望,深信這條路不會比念普通高中、綜合大學差,」陳貴生說。
升學優先 就業為本
有人會質疑, 高職生不是該以就業為主要目標嗎?陳貴生卻不以為然。「我覺得這是技職學校承擔的『原罪』,這些年來,技職教育的定位並不明確,」他認為,技職教育最早是為了因應國家經濟發展需求,主旨在於為國家培養「基層技術人力」,過去長久以來,也確實扮演著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的幕後推手。
然而時至今日,在全球資訊化、自動化的浪潮衝擊下,台灣整體產業面臨轉型、升級課題,「若是要配合產業,技職教育也勢必得升級,不可能固守傳統的訓練方式,」 陳貴生說。
從人力市場的角度看,陳貴生指出,台灣現今大學那麼多,不能怪學生都想再去考個大學;而且,「坦白說,如果我們的學生畢業就到職場上,現在真地有那麼多工作機會提供給高職畢業生嗎?我要打個問號。」
除了定位不夠明確,陳貴生也為台灣技職生抱屈,「在台灣,專業技能並沒受到足夠的尊重。」
許多人推崇德國、瑞士的技職教育,想效法其「二元制」、「師徒制」等,這些為何在台灣無法得到落實?「我覺得是因為『專業』的價值,在台灣無法得到彰顯。」他表示,德國的工匠一但得到國家認證,其實質收入及社會地位,不會低於一位醫師、或律師;反之在台灣,即便媒體不時報導「電焊工月入10萬」之類的新聞,「但那些都只是少數的個案,沒有人追問:他們的工作壽命有多長?」
在專業技能受到社會普遍的尊重之前,陳貴生認為,「就算一個黑手的收入豐厚,當你問一個家長他是否願意讓他的孩子做一輩子的『黑手』,只怕他還是會猶豫。」
設科完整 理論與實務並重
正因如此, 大安高工極力擺脫「高職是學子次等選項」的「宿命」,陳貴生驕傲地指出,「大安絕對是很多人的第一志願,我們的學生素質比許多社區高中都高,甚至有滿級生捨建國中學、選擇大安的例子。」
他問過一個機械科的女生,為何捨北一女而考大安?女學生回答:「因為我喜歡機械,將來進大學也是要學機械,何不現在就開始學,免得浪費高中三年。」對於很早就找到專業興趣、立定目標的幸運學子來說,選擇高職是相當明智的抉擇。
大安高工設科領域涵蓋電機電子、機械、動力機械、土木建築、及設計5大專業領域,目前有電機、控制、冷凍空調、資訊、電子、機械、製圖、汽車、建築及圖文傳播科,職業類科合計3,067人,設科完整;另有綜合職能班44人、及綜合高中約435人。
並且,為了學生一生的生涯規畫著想,陳貴生認為大安的畢業生不必急於就業,「無論是升學或就業,是因人而異、適性的選擇」。因此大安強調「升學能力」等於「就業能力」,理論與實務並重,升學與就業兼顧,讓這群熱愛動手做的學生,有人可以加強其技能,協助其順利進入職場,但同時也讓學生具備在本科系內繼續進修的能力。
以103學年度為例,職部升學率達96%,綜合高中之專門學程達96%,學術學程達94%。
不只蹲下來、動手做 還得注入科技思維
同時,傳統「一技在身,終生受用」的觀念過時了。一種專業技能有時得「10年磨一劍」,卻可能在一夕間被時代、或機器人所取代,「所以重點是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跨領域的知識、及科技思維,」他說。
在陳貴生心目中, 科大學生與一般大學生的最大差別,在於科大生更能「蹲下來」、「動手做」。但「新一代的黑手」必須更加進化,就像電影中的「鋼鐵人」,會思考、會設計、會畫圖,同時具備親自動手做出原型的能力。
大安的學生,自高一開始跨域學習,每週開設其他各科的深度體驗課程;高二起則有「跨學群」課程;高三的專題實作,不同學科學生可以共同修課,跨群、跨科完成專題。
大安的專題實作很強,兩年就拿了5個全國第一;大安的機器人製作也頗具實力,在全國工科技能競賽中曾經拿過第一名。
大安也就近與師大附中進行「特色課程」的交流,聽說去年換輪胎最快的學生,是附中的一個女生。今年大安則加入「台北市網路學校」,與和平、大直、玉成等高中進行線上虛擬跨校課程。這些設計,在在是為了讓學生能擴大視野,充實跨域知識。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10/11月號(480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