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黨在此次九合一選舉大敗後,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加大力道拚經濟。為了因應美中貿易戰帶動台商回流的需求,減少「缺工」問題對企業回台投資的猶豫,賴院長拍板了彈性放寬外勞政策。我們認為,政策仍可更為鬆綁,讓更多小型企業能夠適用,以度過美中貿易戰危機。在美中貿易戰的陰影下,在大陸投資台商迫切需要立即建立中國以外的生產據點。已經有多家企業陸續將大陸產能搬回台灣,例如筆電代工大廠廣達宣布回台投資計畫,並砸下42.8億元在林口購地,將高階產品搬回台灣生產;國內自行車廠龍頭巨大宣布,將把中國廠一年約30億元的外銷訂單移回台灣生產。
但當台商陸續在台灣擴大產能時,就立即面臨招工不易的困境,尤其不少台商已是世界級企業,產能龐大,招工動輒數百人,例如巨大啟動回台生產,立即就面臨300名勞工的缺口。
近年台灣失業率穩定下滑,季調失業率從2017年元月的3.84%,一路降到今年9月的3.7%;數據也顯示今年來青年(15~29歲)失業率是近十年來的低點,說明少子化浪潮使國內的餘剩勞動力有限。再者,近來回台企業所需勞動力,多是工廠內生產線產品組裝,此種單調重複性高的工作內容,恐怕對勞工不太具有吸引力。
當台商回流台灣遭遇招工難問題時,我們樂見政府迅速做出反應,以彈性鬆綁外勞政策,回應企業短期內需要大量勞工的困境。
2010年10月起勞動部依照不同產業的3K程度,核定不同的外勞核配比,分別是為10%、15%、20%、25%、35%等五級。此外,為了因應產業特殊缺工的彈性用人需求,2013年3月起實施外加就業安定費附加外勞數額機制,雇主可於3K五級制下,每聘用一位外勞上繳2,000元就業安定費的規定之外,額外付出就業安定費3,000元、5,000元、7,000元,即可分別提高5%、10%、15%的比率,最高可達40%。
目前政府因應台商回流的方案是,在3K五級制基礎上,暫定到2021年底為止的三年時間內,擴大10%比率,但上限為40%。以電子組裝業來說,3K五級制的基本外勞核配比是10%,但在新的彈性措施下可以增加到20%;如果再加上「額外增加」上限的15%,最多可以到35%,並未觸及40%的天花板上限。
既然外勞僱用原本就有「額外增加」的額度,此次的「暫時性」彈性措施,最重要的意義並非是增加僱用外勞額度,而是新增10%外勞的就業安定費可以維持在3K五級制的2,000元,實質降低企業增加外勞的總成本。
然而,此次的外勞鬆綁有三大限制,勞動部主張科技產業投資金額需達2.5億元以上,其他產業需5,000萬元以上;科技業要求聘僱本勞100人、其他產業50人,本勞平均薪資應達3萬元等三項條件。而後在國發會、經濟部的建議及賴院長的決定下,可以「增聘一定比例」做為本國勞工僱用門檻的替代方案。儘管賴院長鬆綁了本國勞工門檻限制,但是投資金額門檻限制,恐怕也需檢討。
2012年所推動「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中實施過外勞優惠政策,當時對於新投資案,提供三年或五年的免附加就業安定費優惠,但實際所吸引的回台新投資有限,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該方案限制最低投資額度為1億元,成為獨惠大企業,忽略中小企業的跛腳政策。
我們認為,要吸引台商回流,終端產品組裝大企業與零件供應商的中小企業同樣重要。過去大陸台商電子業對於越南投資躊躇不前,就是因為當地缺乏零件供應鏈。
我們建議,在失業率維持穩定的前提下,儘可能暫時性彈性開放外勞,讓企業度過短期危機。只要企業的總僱用人數增加,按照企業的投資金額,讓企業的新增外勞有不同比率是可維持2,000元的就業安定費。這樣的彈性鬆綁,讓中小企業可以利用台灣舊廠房與舊機台,完成大陸產能的轉移,既降低產能轉移成本,且豐富了台灣的產業供應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