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然而這年頭,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何謂天命,可能到了九十歲也無法知天命。但我認為,五十歲做不到知天命無妨,但一定要能「知興替」。 最近有個朋友來找我,他和我一樣,從學徒做起,經營當鋪也有四、五十年的時間,他的孩子甚至跟我學過如何經營當鋪,可惜最後孩子志不在此,無人能繼承衣缽,讓他決定退休結束當鋪。這讓我想起,之前去拜訪日本東京和大阪的「質屋」(當鋪)時,他們也同樣感歎「後繼無人」,年輕人寧可領22K,也不願意回家接掌當鋪事業。
回想一九七○年,當時我十二歲時首次踏進當鋪,那時的當鋪規模不小,業務量龐大,社會依賴度強,當然,流當品也不少。而到了一九七四年,我開始當學徒,隨著民生物資質量提高,利潤大增,當鋪業如雨後春筍般開立,那時候很流行這段話:「狗來富,貓來開當鋪。」當年,要能開當鋪,除了專業,還必須很有錢,而且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至二○○○年,當鋪生意開始變差,也沒人想當學徒,當鋪業走下坡,於是打著信貸質借,又不需質押物品的「新興當鋪」(錢莊)隨之興起。在銀行及新興當鋪夾殺下,傳統當鋪愈來愈失利,一九九一年,傳統當鋪和新興當鋪還有六比四的比例,如今僅剩下一比九。
因此,時至今日仍在繼續經營當鋪的人只有兩種選擇:一、選擇歇業退休;二、選擇創新改革,但這條路不輕鬆,因為前無古人案例可以追尋。
若你仔細想想,也會發現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有興必有替。若傳統當鋪只想守株待兔,競爭力就會顯得不足;而新興當鋪因為競爭激烈,自然就會想到許多在法律邊緣的點子,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所有的當鋪業都無法生存,自然會被淘汰。
只是任何的創新都有時效性,必須面臨時代的轉變,因此只有保持無止境的學習,才可以跟上。
而回推到個人身上也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必須思考自己的興替。我也時常在思索這件事,該退休呢?還是重新思考自己的戰略位置?不管是哪一條路,五十歲知興替很重要,「知道」和「不知道」差別很大,谷底要學習,高峰要謙卑,知興替才有浴火重生的可能。
五十歲若還耽溺於成功或失敗,是浪費光陰;知道老之將至,欣然接受,是一種避免跌倒的睿智。就像是我朋友決定把當鋪收掉,也是一種選擇,重點是要有所認知。
每個年紀都有不同的功課要做,但不管到了幾歲,能夠知道現在的所作所為和各項選擇,是不是都符合心中所想?目的為何?是一個指引自己能夠前進的大前提。有知覺地做決定,才可以有知覺地往前走。
本文作者為大千典精品質借(當鋪)機構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