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的敵意併購實務上,有一種叫「周末大屠殺」的毒招:「激進股東」利用休假前夕市場收盤前進行敵意收購,如同日本選在美國海軍假日突襲珍珠港一樣,殺得對方措手不及。閣揆蘇貞昌在清明連假前夕宣布公股行庫人事大調動,便是這一狠招,搞得財經界人心不安,派系鬥爭之說繪聲繪影。
說穿了,這是民進黨「大選症候群」的一環,要為明年大選動員及資金預為部署。玩過騎馬打仗的人都知道,「衝衝衝」之後,就是「殺殺殺」!蘇揆這種玩法,預示這次公股行庫大地震仍有餘震,「府院不同調」的消息也已不脛而走。
公庫換角,當然不脫政治角力。但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看,這些泛公股行庫多為受到高度監理的上市金融機構或金控公司,怎麼能夠大剌剌當成民進黨「黨營事業」看待?一般上市公司董事長的產生,是先經股東大會選出董事,再由董事互選,哪能任由政府說換就換?蘇揆這齣行庫大換角的兒戲,勢必連帶搞砸台灣在國際財經界的名聲:原來台灣推動公司治理措施是半真半假,政府自己可以例外。
政府對民營上市企業要求公司治理,一向是玩真的。財經官員經常在OECD的公司治理論壇上自吹業績,只要能提高台灣的排名,都不惜痛下猛藥。然而,一碰到政治考量,公部門的公司治理就擺一邊涼快;百姓不能點燈,但州官可以放火。曾因「慶富案」下台的廖燦昌,這次內定榮升主導該案的第一金控董事長;對此,平日口氣很大的金管會敢表示不苟同嗎?
這就是公司治理「半真半假」的兩套標準。台灣的公司治理無非在為政治服務,並不是真要提升資本市場的體質,或吸引國際資金。這次行庫換角,再度證明如此。以今天台灣在國際財經社會的困境和上市企業轉型的瓶頸,加上兩岸抗爭日烈,政府大員可能沒想到,大開公司治理的倒車,才真是動搖國本。
技術官僚可能會說:我國《公司法》允許法人董事,所以換董事長只要改派就好。殊不知,這原是國民黨規範「黨營事業」的規定,民進黨今天卻用得如此順手,難道不羞愧?蔡總統曾宣示要改革《公司法》,終究捨不得動,也許就為了這個方便。
再看,新公司法臨時加入「反洗錢」機制,本來對實質受益人會追到底;現在,卻對公營事業的執行細則予以豁免申報。稍諳政治的人都知道:真正控制泛官股的「地下董事長」是蔡英文,因為所有人事都要她同意;但這波人事的實質控制者,卻是蘇貞昌。翻翻公司治理的教科書,這不是敵意併購是什麼?
這類荒腔走板的例子不勝枚舉。譬如,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才「呼籲」保險公司少發現金股利,業者敢不聽嗎?或者,這其實是業者希望主委出來做個球?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現金股利進入股東口袋才是硬道理,改發股票股利可能落到只剩幾張壁紙,成熟國家的主管機關只能要求帳目透明確實。我國主管機關如此帶頭背道而馳,台灣怎能奢望加入MSCI大摩指數?
政府對官股公司治理的消極不作為,事例繁多。例如前幾年兆豐金控因海外部門違反防杜洗錢申報,被紐約州金融廳罰了五十多億元;但政府掌控的「投資人保護中心」,有站出來提告財政部指其督導不周嗎?當然沒有!在政府眼裡,股東權益哪有國庫利益重要,不是嗎?
十幾年前台灣力推公司治理政策時,即有出身外資的財經人士說:公司治理之簡單如同「公民道德」,只要強調禮義廉恥即可,端視「信不信這個教」而已。但禮義廉恥「這個教」,卻不是民進黨信的「那個教」。
這次公庫換角有選舉考量,也有派系角力,反正公司治理是陪葬了。當主政者一切為政治,公司治理就只是餘興節目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