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作家楊逵,在日治時期以知識份子視角,寫出膾炙人口的小說〈送報伕〉,將當時人民的苦悶、生活的辛酸及百姓欲反抗社會體制不公的心境,做了具體呈現。楊逵筆下的送報生描繪了時代的無奈,而我則藉由每日清晨定時出現的「送報聲」,領悟出社會上因為有人默默恪守職責、盡心做顆小螺絲釘,有這些篤實的力量才能架構起社會的穩定。
時代更迭,紙本媒體逐漸被網路媒體取代,現今已很少看到送報生的身影。我是個老派之人,喜歡閱讀實體報紙。家中訂報是從父親年少時便有的習慣,我們這一代也沿襲著。父親必讀的政經新聞、弟弟偏好的體育賽事、姊姊關注的影劇動態,還有我最喜歡的副刊,大家都能獲得滿足。不識字的母親也愛報紙,鋪桌面當餐墊或拿來擦拭玻璃、防汙去漬,看過的報紙能妥善地被利用,環保又經濟。
報紙亦是我的旅遊良伴,在台灣僻靜之處旅宿,報紙克難地透過各種管道被傳遞,有時是菜車或班次稀少的公共運輸,送抵目的地時,即使「新」聞以成「舊」聞,見到報紙仍備感溫馨。跨洲遠行搭乘國際航班,在登機口挑揀幾份報紙,便足以排遣旅途的漫漫時光。想想一份報紙的傳送歷程,似乎就有流浪的故事可訴說。
學生時代晨讀,偶爾會望見送報生的身影。有時是年輕的打工學子,伴隨清亮的腳踏車鈴聲,他們總是身手矯捷地投遞,將報紙快速精準地丟入院落中;更多時候是個腳部有殘疾的中年人騎著三輪車送報,我常看著他佝僂的背影消失在晨霧中。
現今是上班族的我,特別珍惜睡眠時光,卻又感嘆睡眠質量不佳,清晨醒來總不易入眠。遠處傳來摩托車送報的聲音,噗噗噗的引擎聲由遠而近,在家門口短暫停留,又噗噗噗地由近而遠消失。不同的摩托車聲,如同人各自擁有的脾性,接觸久了總能辨識得出。睡意朦朧中,我知道此刻是清晨五點二十分,報紙送來了!
盡責的送報人風雨無阻,將報紙準時送達讓訂報人隨手可讀,一份十元的報紙,傳遞的情分真是無價。
送報聲引發起我對平實事物擁有的感念,原來每日被固定的聲音喚醒,能泡杯茶攤開報紙揭開一天的序幕,是種安定的福分。感謝送報人的付出,有他們的奉獻,讓我領受歲月靜好的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