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臺灣對大陸的貿易、投資與金融往來,我們必須謹慎評估大陸的經濟、金融風險對臺灣的影響。從2014年後所陸續發布之大陸經濟成長遲緩的訊號,不下於大家的預期,2014年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為7.4%,2015年為6.9%;有一些評論指出大陸政府公布經濟成長數據有可能是因物價下跌造成GDP平減指數下降的虛增假象,因此大陸經濟實際情況應比公布數據差,甚或未來有變壞的可能。但我們卻也發現臺灣銀行業跨國資金最主要流入的地區,以及臺商企業最主要的投資地,皆是大陸,這也是我們要冷靜思考:大陸經濟是否變成「離不開、但靠不住」的情境?
大陸經濟:離不開,但靠不住?
大陸的經濟成長一向是投資拉動,但是2015年大陸固定資產投資金額年成長率僅為為10%,此比率在2011、2013年為25%、20.3%。而另一項經濟成長的驅動因素:民間消費品零售額成長率,在2015年年成長率約為是10.6%,但在2011、2013年同期間此比率是17%、13.4%。
大陸經濟成長靠不住
當大陸經濟成長下滑,銀行業不良放款(逾期放款)也上升,截至2015 年底,商業銀行不良放款餘額1.3兆元人民幣,不良放款占放款總額(不良放款率) 1.67%;商業銀行關注類放款2.9兆元人民幣,占放款總額達3.8%,因此,可預期不良放款率還會上升。反觀2014 年3 月底,不良放款率為1%,而關注類放款占比為2.5%。關注放款為儘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如這些因素繼續下去,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受到影響。當經濟剛開始放緩,未來的不良放款會更嚴重,而且銀行也會習慣影響部分呆帳,如果是如此,大陸實際呆帳會比上述數字更讓金融體系無法接受。再者,大陸經濟成長持續遲緩,就有可能挑動影子銀行違約對大陸金融變動的敏感神經,連動一些理財與信託商品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違約,增加銀行的損失,擾亂金融的穩定。
過去二十年來,大陸的經濟、金融規模快速發展,在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型商業銀行在全球名列前茅、外匯存底全球第一的情況下,大陸的金融體系已經大到中南海無法掌控的地步。而且,大陸經濟成長目標的實現,也愈來愈打折扣;例如:12個五年計劃的調整產業結構、城鎮化政策,拉抬經濟成長的效果,也是講的比實現的好聽。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大陸人民銀行從2014年底至今,已經六度降低利率、四度降低存款準備率,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並且繼2015年8月改變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位的報價方式,而使人民幣相對美元開始貶值後,去年底至今,人民幣更是貶值加大。上述人民銀行的作為,其實是走降低利率、匯率貶值之傳統救經濟的招數。
臺商離不開大陸市場
反觀,根據經濟部公布2015年臺灣之外銷訂單的海外生產比例為55.1%,大陸占海外生產比重約為九成。以2015年臺灣之外銷訂單4,518.1億美元來計算,一年約有6兆多新臺幣的外銷訂單在大陸生產,占臺灣之國內生産毛額的四成。而且,臺灣出口至大陸、香港的金額,約占臺灣出口總額的四成,可見貿易依存度之高。上述的數據,自然反映出大陸是臺商企業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而且臺灣對大陸貿易是有約600餘億美元的順差,再者大陸內需市場是許多臺商兵家必爭之地。凡此總總,體現出大陸經濟與市場對臺商的吸引力,可說有「離不開」之感。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6.3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