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裡,最常被臺灣當代政治人物、名嘴和網友提起的,不是秦始皇、漢武帝或唐太宗這些「英明領袖」,而是因為說錯一句話、而被人們永遠記得的──晉惠帝司馬衷!
史書記載,晉惠帝司馬衷當皇帝時期,天下發生饑荒,當大臣向他報告有許多人民餓死時,惠帝反問了一句:「何不食肉糜?」(所謂肉糜,是指把肉煮成糜爛的肉粥或肉羹之類的東西。)但天下昏君何其多,比司馬衷昏庸十倍、百倍的在所多有,只拿晉惠帝來當昏君代表,對他實在不公平,讓我不得不為他辯護一番,因為──晉惠帝並非昏庸,他只是智能不足!
史書稱惠帝「為人戇騃」,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癡呆。一名智能不足的人接掌帝位,是家天下制度的悲哀,人民的不幸。但實際上,當時操縱政權,搞得天下大亂、導致西晉滅亡的,是皇后賈南風及其外戚集團。把民不聊生的責任歸罪到惠帝頭上,並不正確,因為他是無辜的、也是無知的!撇開被人們冤枉的「政治責任」這一塊,晉惠帝其實有滿多優點,舉例如下:
惠帝司馬衷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請看以下故事。
話說趙王司馬倫滅了賈氏一族後,永寧元年(公元三○一年)正月乾脆篡位,自立為帝(惠帝被尊為太上皇),但接著就引發「三王來朝」──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聯合起來起兵討伐司馬倫。同年四月,僅當了四個月皇帝的司馬倫兵敗,跟孫秀一起被殺;惠帝復位。但接下來,齊王司馬冏「驕奢擅權」、「欲久專政」,再度引爆諸王大亂鬥。在這一波波大亂鬥中,許多忠臣、名士被牽連殺害,當中包括大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惠帝則成了諸王挾持的人質,到處顛沛流離。
「八王之亂」正亂得如火如荼的永興元年(公元三○四年),輪到成都王司馬穎掌權,驕奢日甚,目無君主。右衛將軍陳眕與東海王司馬越舉兵討伐他,挾持惠帝,親征司馬穎的大本營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侍中(高級諮詢官)嵇紹隨行(嵇紹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
司馬穎派石超迎戰,雙方大戰於蕩陰(今河南省湯陰縣,即岳飛的故鄉)。討伐軍兵敗,惠帝身邊的官員和侍衛四散逃命,當時刀劍齊飛、箭如雨下,嵇紹卻挺身擋在惠帝面前,力戰而死,以致血濺帝衣。文天祥在〈正氣歌〉裡列舉的正氣「樣板」──「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前句說的是三國時代的嚴顏,後一句所指的,就是嵇紹了。大戰之後,臉頰中了三箭卻大難不死的惠帝,被石超部隊俘虜,送往鄴城。入城後,僕人替惠帝更衣,並打算清洗染血的衣服,惠帝卻阻止:「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讀之讓人鼻酸。由此可見,惠帝真是一個念舊又有真性情的人!
「八王之亂」導致惠帝多次被親王和軍閥挾持,他人生的最後六年顛沛流離,不得安寧。直到光熙元年(公元三○六年),惠帝吃餅中毒而死(據傳是太傅司馬越下的毒手),在位十七年,享年四十八歲的他,傀儡人生終於落幕。
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第五幕,有一段主人翁馬克白的著名獨白,末段說:「人生不過是走動的影子。一個拙劣的演員在舞臺上比手畫腳,然後再無聲息。這是一個由白癡道來的故事,充滿聲音與憤怒,毫無意義。」晉惠帝司馬衷和他所經歷的「八王之亂」,亦可作如是觀。
《龍床上的中國》,收錄121篇寫人寫事的中國歷代王朝小故事,幽默風趣,引經據典,絕不含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