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讓豪宅讓地的千年「茄苳公」。 | | 台中市最老的茄苳樹 讓豪宅讓地的千年「茄苳公」 文/圖 沈競辰 一棵老樹,代表一個故事。從一粒種子到長成一株巨木,要經過許多大自然的考驗,最後還要幸運逃過人類的刀斧,才能存活至今。有的老樹因為民間信仰而留存,更多的老樹卻淪為被砍伐的命運。其實老樹是大自然的縮影,可以反映人與自然、與土地關係的親密,今天人們如何對待老樹,最後也可能這樣對自己。台灣大大小小的鄉鎮,幾乎都有老樹的故事,肩負文化傳承的角色,且讓我們透過老樹的故事,來瞭解故鄉事。 在台中有棵「身價」高達兩億五千萬元的老樹,市政府為了這株老樹,要拆除附近的活動中心,以免影響到老樹的生長。而這棵被譽為「台中之寶」的台中西區千年茄苳樹「茄苳公」,能有這種罕見的身價,其實背後有一段故事,這也是老樹與人類和平共存的一段佳話。 老茄苳樹位於台灣大道、均安街與梅川附近的茄苳公園內,三年前一家建設公司打算在旁邊開發建案,準備興建地上二十八層,地下四層的豪宅大樓。因為老茄苳的根系廣拓,當地居民怕開挖地基,一定會切斷老樹根系,蓋大樓也會斷了老茄苳的水路及陽光,因此與護樹團體起而抗爭。他們在老樹旁邊綁上「要求市府立即召開聽證會」、「確保茄苳神木活命水源」的布條,並繫上黃絲帶,希望搶救老樹。 當時,前台中市長胡志強與前內政部長李鴻源都前往關切,希望建商換地興建,同時願意給予容積移轉獎勵,原本預售案已經全部售出的建商,最後同意放棄興建大樓,捐地給政府,訂戶全部無息退訂,另外找地興建,換得容積移轉,成為國內第一件為了保護老樹決定喊停的預售建案。而這塊建地的市價,相當於兩億五千萬元,這就是老茄苳樹高貴身價的由來。 | | 2013年,為了阻擋建設公司的建案影響老樹生存,當地民眾與護樹團體發起抗爭,在老樹旁邊綁上「確保茄苳神木活命水源」的紅布條,並繫上黃絲帶。 | | 現任台中市長林佳龍上任後,決定把老樹所在及建商捐出的建地,變更為公園用地兼兒童遊樂場用地,讓出空間,還將附近水泥涼亭及柏油巷道拆除,鋪設透水的碎石及草皮,並打算增植茄苳樹,形成整座茄苳樹生態園區。老茄苳樹歷經人世的紛擾,最後終於留住生機。 這棵罕有的茄苳老樹樹型特殊,其實是台中市最老的茄苳樹(林班地除外),也是全台唯一位於市中心的千年神木。根據《台中市珍貴老樹的歷史源流與掌故傳說》作者林栭顯先生的記載,在日治時期,老樹原本生長在水溝邊,旁有馬路,後來水溝被填平,老樹基幹以下3公尺被埋入土中。所以現在看到露出地面的部分,實際上是老樹樹幹中段的部分。目前老樹的樹勢極為健旺,開枝展葉,距樹頭約15公尺處又由根際萌蘗長出第二、第三代木,二代木樹高約13公尺,胸徑約2公尺,第三代木較為細瘦,已呈半腐朽態,由樹醫生整治包紮的痕跡仍在。 老茄苳所在地的地名原本叫「茄苳腳」,就是以老茄苳為名,是原何厝開源地,後來稱為後龍里。老茄苳極得當地民眾的愛護,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因此被尊稱為「千年茄苳公」。樹梢設有避雷針以防雷擊,在粗大枝幹下方,立有支柱以防遇強風折斷。樹旁蓋有「茄苳王公廟」,供奉綠面樹神,廟側則立碑為老樹作傳。另外,在廟側還有一座牌樓,有一對聯寫著:「茄王玉樹欣榮千年翠,苳公顯威感應護後龍」。「茄苳公」現由附近的均安宮負責打掃及維護清潔,原先護樹抗爭的黃絲帶,已經被民眾求運的籤符所取代。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為老茄苳做壽時,許多拜老茄苳為「契子」(義子)的民眾,都會回來給老茄苳拜壽並換香火,因為「茄苳公」與大里區樹王,屏東里港茄苳宮、埔里興南宮、斗六萬年宮等地的老茄苳樹互相結拜,因此過壽時,各結拜宮廟都會來參拜,懸掛紅布以彰顯神威,可說熱鬧非凡。茄苳老樹是許多台中人的共同記憶,據說老樹的義子有上萬人,連市長林佳龍也是「茄苳公」的乾兒子。 距離「茄苳公」不遠的何厝國小校門對面,位於私人土地上也有株老茄苳樹,它被包圍在水泥與鐵皮屋內,主人雖然愛護有加,但生長空間卻極為侷限,不免讓人擔心老樹的未來。看到「茄苳公」能得到人們的疼惜、愛護,衷心期望台灣其他的老樹,也都能受到如此的關心和照顧。 | | 茄苳王公廟內供奉的綠面樹神。 | | 認老樹作契子的民間習俗 在台灣民間,有把孩童敬託給老樹作契子的習俗,地方俗信給大樹做契子,可以受到義父、義母神樹的保佑,就像神樹一般得以吉祥順遂、健康勇壯。地方上的家長會帶小朋友來祈求做為義父、義母,主其事的廟宇還會為善男信女準備「?絭」,信眾若求得大樹公同意收小孩為契子,便需自備「香火」,或由廟方發給「?絭」內裝大樹的信物,如枝葉果實或香灰等,給小孩子佩帶。「?絭」或「香火袋」在身,就表示有大樹神靈同在左右,可以保佑平安長大。 每年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七月初七、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或是樹神生日時,就需要「換絭」(更換紅絲線及香火袋),直到小孩滿十六歲為止。依照民間習俗,每年「換絭」時,信眾都要自備禮品答謝大樹神,同時祭祀祈福。「做十六歲」成年時,則要準備更豐盛的禮品感謝樹神,將原來佩掛的「?絭」脫下,交還契父母樹神,這個儀式就叫做「脫絭」(圖為茄苳王公廟內供奉的綠面樹神)。 認識茄苳樹 茄苳是台灣的原生樹種,為優良的庭院樹、行道樹及遮蔭樹種。「茄苳」又稱「重陽木」,其木長壽,早昔先民將其命名「加冬」,冬為「年稻豐收」之意,引喻為「年歲」,視為吉祥樹,地方上也喜歡以茄苳作為地名。在台灣早期傳統地名中,以天然植物命名者,以「林、竹、樹、茄苳」為最多,台灣許多縣市都有茄苳里,其命名的原因大多是因為該地區有棵大茄苳樹。 茄苳因土生土長且壽命又長,常可生長成巨樹,與榕樹、樟樹一樣,經常成為鄉里百姓會膜拜的神樹,因此我們經常可以在寺廟前,看到留存下來百年、甚至千年的茄苳老樹。 | | 茄苳的雌花序。 | | 植物性狀 別名:重陽木、加冬、紅桐、秋楓樹、烏陽 學名:Bischofia javanica Blume. 科名:大戟科 原產地:熱帶亞洲。台灣產於平地山麓。 性狀:陽性至中性植物,喜溫暖、潮濕的生育環境。喜歡生長在較陰濕的河谷地。常綠或半落葉喬木,高15∼20公尺。葉為三出複葉,互生,具長柄,小葉卵形,鈍鋸齒緣,前端圓鈍,中肋兩面均隆起,葉表面平滑,有小波折狀,新葉紅色,有早落的托葉。花為腋生圓錐花序,花小型,花黃色無瓣,叢生在枝條的末端,雌雄異株,雌雄花的花萼皆5數,雌花子房3室,花柱3枚。漿果球形,成熟時是褐色,徑約1公分,內具種子3∼4顆。果實8∼10月成熟,果實可誘鳥。 植物用途 茄苳樹形優美,樹冠為傘形,極具遮蔭效果,是優良的行道樹及庭園美化樹種。果實可食用,也可觀葉、觀果。將茄苳樹的嫩葉與蒜頭塞入雞腹中,放入土窯悶煮,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茄苳雞」;把葉子曬乾,也可以泡茶喝;果實成熟後,也能用來醃製成漬物,味道甘甜。 〈老樹小檔案〉 老樹:台中市西區茄苳公園的茄苳公 樹種:茄苳 年齡:推估約六百年到一千年,也有一千五百年的說法。 所在位置:台中市西區梅川東路一段的茄苳公園。 特徵:樹高21公尺,胸徑3.5公尺,樹冠面積有1400平方公尺。 | | 作者沈競辰。 | | 沈競辰 在中部生活三十幾年的台北人。曾參與台灣海岸植物相的調查工作,對紅樹林、寄生植物、食蟲植物等特殊植物特別有興趣。最喜歡旅遊與攝影,希望將自然生態之美與面臨的危機傳達給大家。1992年起參與台灣鄉間老樹的調查工作,著有《台灣老樹》、《巨木老樹百選》、《老樹人生-樹與人的對話》等。 TOP | |
| | 訪大肚山事地景迴廊。 | | 平行時空的歷史線索 訪大肚山軍事地景迴廊 文/奚浩;攝影/澄攝影 在太平洋戰爭的年代,台灣島曾經是美、日兩軍激烈殊死戰的可能戰場,大肚山一帶因而成為日軍軍事部署的重要區域。如今,戰事早已遠颺,卻留下大小坑道、飛行場和軍眷眷村等遺跡。不妨騰出一日空閒,由北而南,探訪另一種大肚山風情。 台中是座幸運而和平的都市。在烽火綿延的太平洋戰爭年代,台中並未遭遇大規模的空襲戰事。然而,倘若歷史的機緣稍事撥弄,或者,這世界確實存在著平行時空。那麼,在1944年的機率時空中,台中曾非常接近大規模戰爭;美日兩軍可能在大肚山沿岸激烈戰鬥,從搶灘登陸、平原戰、巷弄戰,最終進入坑道殊死戰,慘烈的程度將不亞於硫磺島戰爭。 這並非憑空的想像杜撰。根據史料,太平洋戰爭末期,美國海、陸軍勢力出現角力戰。以麥克阿瑟將軍為代表的陸軍勢力提出「跳島戰略」(Island hopping),力主進攻菲律賓。尼米茲將軍則代表美國海軍,向羅斯福總統建言「鋪路作戰計畫」(Operation Causeway),主張強攻台灣這艘不沉航空母艦,阻斷日軍空中支援火力和海路物資供應鏈,為進攻日本本土鋪路。 「鋪路作戰計畫」原訂於1944年底發動,美軍由台灣南部海岸登陸,陸空火力配合,一路向北挺進控制全台。當時日軍或許得到情報,但無法判斷美軍確切登陸位置;而從常理判斷,大肚山沿岸很可能是登陸區域,一來是因為抵抗火力較小,二來是可以切斷台灣南北交通。為此,1944年前後,日軍在大肚山區域密集展開挖掘坑道、進駐飛行隊等等工事部署。 最終,在定案的歷史中,麥克阿瑟率領大軍開往菲律賓,啟動跳島。原本準備的攻台二十萬美軍轉往攻打沖繩,死傷慘重。至於台中呢,大肚山海濱風平浪靜,七十多年前日軍部署的飛行場、砲陣地,還有為數眾多的大小型坑道,靜靜的散布在大肚山麓。這段與烽火擦身而過的歷史,打開了大肚山特殊地景的故事序幕,並串連成獨特的大肚山「軍事地景迴廊」。 | | 整修過後的清水鬼洞入口。 | | 神祕地景:日軍坑道群遺跡 「東海古堡」是許多台中人共同的探險記憶,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台中多處地方暗藏著類似的地下坑道。這些坑道的規模大小不一,較大的坑道陣地會設有「戰鬥指揮所」。日軍在大肚山設有五個戰鬥指揮所,命名頗具感官美感,由北至南分別是海風、清水(現清水鬼洞)、公館(現清泉崗機場內)、3102高地(現都會公園)、見晴台(現望高寮)。這五處坑道中,被整理保存並開放參觀的是清水鬼洞。 「鬼洞」一名的由來說法有二,一說是清水居民的習稱,二說是多年前老兵戲稱那是日本鬼子挖掘的山洞,簡稱鬼洞。鬼洞取材於大甲溪沿岸,以河床卵石加混凝土砌成坑壁,坑道總長415公尺,內部通道縱橫交錯,設有寢室、儲藏室、廚房、崗哨、機槍堡等功能區,其工法與格局十分類似金門坑道,進入其中,彷彿置身穿越時空的超現實場景。 或許正因為一股超現實的空間感,台中坑道充滿著神祕傳言。無論是清水鬼洞或其他坑道,由於目前仍有許多段落尚未被發現或整修,所以各坑道群究竟範圍多大?到底通往何處?種種疑問眾說紛紜。有人說,清水鬼洞可直接通往大甲溪出海口;有人曾從見晴台(望高寮)坑道走到莫名的懸崖邊。最傳奇的是公館地區(現清泉崗)附近的坑道,當地老居民信誓旦旦描述,日軍撤退前,親眼目睹120輛日軍車輛武器駛入坑道,炸坑掩埋。之後,傳說隨時間變形,卡車武器被渲染成黃金,許多大雅地區居民仍耳語流傳著清泉崗附近有一座「黃金坑道」。 根據史料判斷,無論是武器或黃金,應都是以訛傳訛之事;但若親身走一趟清水鬼洞,不難親身體會那種超現實的場域力量,確實會讓流言傳說更具說服力。 | | 展示於清泉崗機場內的F86軍刀機。 | | 飛行地景:大肚山飛行場故事 台灣是日軍重要的空中武力基地,日人在台大量開闢飛行場,光在大肚山區域便設置了三座地面飛行場,分別是公館飛行場(現清泉崗機場)、台中飛行場(水湳機場,現為水湳經貿園區),以及大肚山飛行場。 就文化的層面來看,對台中影響最大的機場應屬清泉崗機場。清泉崗機場原名公館飛行場,占地約100公頃,1936年啟用時是台灣最大的一座機場。早期此處是民用機場,戰爭期間,日本海軍航空隊進駐,「神風特別攻擊隊」的戰鬥機便曾由此起飛,掠過大肚山的天空。 1950年代後,台中的居民料想不到,兩場外國的戰役竟然飄洋過海對大肚山發生了影響力。韓戰後,中美簽訂了《中美協防條約》,也因此清泉崗機場實施「陽明山計畫」,將機場面積擴大到1400公頃(約140個台中公園),清水、大雅、神岡、沙鹿許多村落因而被迫遷村。擴大後的機場是美軍於遠東最大的空軍基地,大量美軍人員進駐,當時最先進的戰機武器,像F4、F104戰鬥機、B52轟炸機、空中加油機等接續登台亮相,清泉崗的天空成為先進飛行器的展示場。 除了軍事設施,機場內闢有完整的住宅與休閒區,有度假別墅、高爾夫球場、電影院、銀行、超級市場、保齡球場和教堂等。這些設施目前大多仍然保留,特別是教堂,如今已改設成為「美軍足跡館」,造型特殊、館藏豐富,惟因位於軍事管制區內,需申請許可方一睹其貌。 除了機場內部,在清水地區,為了供應基地航空用油,美軍在大楊設立七座大型儲油槽,油庫槽體直徑約28.4公尺,高約16公尺,外型巨大壯觀。1980年代後,老舊油槽陸續拆撤,特殊的景觀淪為片片廢鐵回收報廢,此時,清水在地文史工作者為了留下這歷史建物,四處奔走陳情,並發起研討會、演唱會等一連串的募款活動,最終以一人一千元,集結六百人之力量募得六十萬元,成功留下一座油槽,以巨大獨立的姿態見證戰爭時代。 如今的大楊油庫已修整完成,頂棚被拆除,槽體仍保留歷史質感。大楊油庫與清水鬼洞同樣具有一種時代的質地,歷史賦予它們無法被模仿複製的空間氛圍。倘若配合富有創意的設計,它們可以搖身一變成為造型特殊的展場、音樂廳,或是文化創意最佳的展現舞台。讓我們期待這些老地景被注入新的生命力。 | | 老眷村味復興餐廳,依舊每日生意興隆,飄香四溢。 | | 庶民地景:眷村文化記憶 有基地的地方便會有眷村,有眷村的地方就有大江南北的庶民文化匯集。日軍曾在大肚山布下重兵、廣設飛行場,故台中曾經有134座眷村,其中空軍眷村占了51座,比例甚高。曾經存在的134座眷村中,嚴格說來,目前未改建仍然保留原始街廓格局的村落尚有三處:位於北屯的凌雲新村、清水的信義新村,以及大雅的公館新村。此三處眷村皆為空軍眷村,其中信義新村與公館新村位於大肚山區域。 信義新村位於港區藝術中心附近,該地曾有多處眷村,形成一個眷村群。信義新村可說是一個具體而微的「眷村發展」博物館,村中最早的房舍是接收日本石油公司溶劑廠宿舍,這是所謂第一代眷村。日後眷村日漸擴增,蓋起獨門獨院、紅門灰瓦的第二代眷村,村子口的老榕樹、婆婆媽媽納涼聊天的涼亭,村內的活動中心都完整保留,眷村輪廓依舊存在。此外,信義新村前方不遠處,仍有公寓式的第三代眷村(職務官舍),以及最末代的國宅大樓。換言之,到了信義新村,站在村口環望一圈,便可遍覽台灣國軍眷村建築的發展史。 雖然村子裡居民都搬遷了,但老鄰居們大多都搬入前方的大國宅,繼續當老鄰居。晨昏傍晚,歷練過大江大海的眷村人聚集在國宅活動中心說南道北;當地知名的士官長桿麵、任家桿麵,榕樹下的蔥油餅、包子,依然人潮熱絡。這兩年,更有文創團隊進駐信義新村,整建老屋,開設「寄風冊店」,舉辦眷村文化節重新凝聚居民熱情。在這裡,眷村的時代已過,眷村氣味卻依稀存在。 位於大雅的「公館新村」,俗稱忠義村,極具歷史特色,可說是一座「活化石」。「公館新村」的前身,是日本海軍航空隊醫療所留下的八棟木構建築。1949年空軍眷屬倉促遷台無處可住,八棟倉庫型的長條房舍便用竹籬笆混泥土,隔成一間間約莫6坪大小房間,每間一戶,沒廚房沒廁所,第一代的眷村居民在此克難生根。 這個村子最早僅是一百多戶的空軍眷村,但因地處軍事要略,附近的軍種日漸增多。1950年代後裝甲兵、鐵道兵、憲兵、海軍陸戰隊大量進駐,此地區駐軍曾高達數萬人,隨軍而來的眷屬無處可住,便在村內租地自行搭建房舍,發展成一個上千戶的大眷村。此外,龐大駐軍帶來龐大商機,村內各省風味小吃、理髮店、洗衣店、冰果室、軍用品店櫛比鱗次,甚至設有軍中樂園。全盛時期的忠義村就是一個獨立而居的「眷村國」。 1980年代後,忠義村日漸蕭條,駐軍精簡裁撤,部分眷戶遷移到清水國宅,八棟日本人留下的木構房舍陸續遭逢祝融或拆除,目前僅存三棟見證歷史的木房舍遺跡,被埋藏在巷弄之中。 為什麼說忠義村是一座「活化石」呢?因為眷村居民生根此地,不捨搬離,故仍有許多眷村二代、三代居民,以及兩百多位親身經歷抗日剿匪的老兵居住於此,這裡可說是烽火年代的記憶寶庫。此外,這裡也是全台唯一「自然進化」的眷村。因為房價低廉,許多新住民、原住民遷居村內,目前村內有八族數百位原住民居住於此,村內原設的「空軍子弟小學」,也幾乎成為原住民小學了。 駐軍走了,房舍空了,但文化的新種籽卻剛萌芽。重新孕育後,當年的裝甲兵留下了戰車公園,鐵道兵的鐵道轉型為「潭雅神自行車道」,當年做阿兵哥生意的「統一飯店」、「復興餐廳」以及「老趙傳統麵食」生意興隆,傳承著眷村香味。去年,更有獨立書店「大家書房」開設於此,在此記錄歷史,引入文創新源。 大肚山軍事迴廊旅行 大肚山除了有豐沛的自然生態、傳統人文之外,其軍事遺跡的特色亦是獨步全台。建議不妨騰出一日空閒,從北到南,一早先探清水鬼洞,再看大楊油庫,閒步信義新村,來點清水眷村小吃。隨後,轉往忠義村潭雅神自行車道消化一番,與忠義村居民閒話當年,餓了有「復興」、「統一」和「老趙」,累了可到大家書房清幽休憩,來杯咖啡。接近傍晚,別忘了奔往「見晴台」,從大肚山眺望台中這座海岸城市,用夕陽畫下一日悠閒的句點。 | | 作者奚浩。 | | 大肚山軍事地景迴廊一日遊散步路線 第一站:清水鬼洞、大楊油庫 第二站:清水信義新村 第三站:復興餐廳、統一飯店、老趙傳統麵食 第四站:戰車公園&潭雅神自行車道 第五站:大家書房看書喝咖啡 第六站:見晴台(望高寮)夕陽+夜景 帶路達人 奚浩 台中眷村文化達人,紀錄片學者與創作者,目前任教於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以長達十餘年的時間收集台中眷村故事、觀察眷村發展,近年更投身於大肚山老眷村開設「大家書房」,結合獨立書店與社區工作站,企圖延續改寫台中眷村故事。 TOP | | | 中區再生基地肩負著要幫舊城找回昔日榮光的責任。 | | 走出學術殿堂到街頭實踐 「中區再生」首席推手蘇睿弼 文/林美蘭;攝影/澄攝影 一位大學教授,為了堅持自己做的是對的事,他決定走出學術殿堂,進駐街頭,要把他的研究實踐出來。蘇睿弼原本是長期住在台北的台南人,卻願意為了讓台中的舊城再生,成為「老台中人」,並付出最大心血,是什麼力量讓他決定這麼做? 採訪當天,原本和蘇睿弼老師約在東海大學校園,為了拍攝他在中區再生基地的工作狀態,訪談地點再改到中區再生基地的工作室。從東海移動到舊城,出了幽靜的校園在沿路的車水馬龍之後,是舊巷老屋的喧囂市中心。靜靜的移動中,不禁讓人連結起蘇睿弼從一名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到台中中區再生基地總監的路徑。 蘇睿弼是台南人,他的求學和生長歷程大多在台北,到東海大學建築系當「小大一」時,才從台北搬到台中。這一年,或者可以這樣說,在東海念建築系的五年,他很瘋狂也很幸運,他在東海很浪漫。 蘇睿弼說,他是一個不喜歡被決定的人,也不喜歡跟別人一樣,即便是讀了建築系,在腦袋對世界的樣子也仍然充滿許多可能的想像,所以說他很浪漫,不是那種非理性的人。他用直覺、用想像力進行知識的學習,於是在理性架構的同時,批判反思,內化為成長的養分。這種性格特質,直到現在推動中區再生,也非常鮮明。他說他從小如此,在建中念書時也是如此,到了東海也是這樣,去了東京後,更因為如此,對世界還是保有期待與想像。 | | 中區再生基地除了辦公區域外,也提供舉辦講座及活動的場地。 | | 不安於室的建築人 在東海念書時,校園裡瀰漫一種對真理和理想追求的氛圍,蘇睿弼說,在那裡很自然的就能瘋狂起來。大一的他和另一名同學改編蔣勳的詩,全班上台表演,獲得那一年學校詩歌朗誦比賽的第一名;他加入詩社,大二時又參加合唱比賽,讀周夢蝶的詩、許達然的散文??,大學時代的他,儼然是所謂的文青,他不總是待在建築系,於是他遇見詩人蔣勳、?弦。 蘇睿弼一直記得,在建築系館熬夜後在東海校園看日出,再進入睡眠,醒來的午后,上周芬伶老師的國文課,是一種愜意和浪漫。在周芬伶老師的課堂,讀詩念小說看散文,讓念建築系的他,有了溫柔感性的向度。 念建築系的他,就是這樣不安於「室」。他思考建築的意義,人與時間、空間的連結,而對建築設計課程的評圖產生抗拒,險些被當;後來學長黃聲遠還帶著他去老師那裡求情,得到補圖的機會,才低空飛過。正因為如此,蘇睿弼大四的建築設計課,被編入嚴格的張樞老師那一組,嚴加調教。 他說,建築系學習不只在課堂,整個校園或是周遭環境都是教室,進出老師家討論知識也是常有的事,進入圖書館就會瘋狂的啃食知識,在走路的時候慢慢消化咀嚼意義,思考人生的安頓。那是十分美好的時光。東海的環境讓人對理想有一種態度,很慶幸在那樣的年代,來到東海念了建築系。 不過,蘇睿弼從建築系畢業時,其實還沒有把建築視為理所當然的「前途」。他進入攝影家阮義忠的暗房學習,阮老師對於人的連結的思考,對他影響很大,日後推動中區再生,他經常思考的也是人的安頓問題。 | | 中區再生基地除了辦公區域外,也提供舉辦講座及活動的場地。 | | 不一樣的建築之路 退伍後,他告訴自己要完成三件事:學電腦、到實務界工作、學日文。因為當時電腦剛開始普及,所以要學電腦;因為大學買了很多建築相關的日文雜誌還沒讀,所以要學日文;因為他是建築系畢業的,所以要到實務界工作。 他的實踐與行動力很強,當然他都達成了,後來還到東京大學建築系,研究舊城到了現代要怎麼變化,還研究都市擴張後的衰敗。這又是一條跟別人不一樣的路,當時的建築人大多選擇去美國學習,即便到日本,也是在建築設計上做研究。但蘇睿弼去了日本,卻選擇用歷史的視野,延伸建築系的學習。 離開東海十幾年後,蘇睿弼回來了。他不安於室的視線,又將他從學術殿堂拉到田野,他決定將多年的舊城研究,在台中中區進行實踐。 2012年,蘇睿弼和同樣在東海建築系任教的郭奇正,共同執行市府的中區再生委託案,結案之後,他決定以自己的方式,繼續以中區再生基地,推動舊城再生。 他走過不少國家,看盡許多百年城市,發現很多舊城的再生,並非仰賴大計畫或豐厚資源投資才得以再生。他說,都市再生不是以計畫面按部就班的分工著手就可以達成目標,「換個角度想,如果再生是必要的話,那麼在不可能的條件下,目前我們可以做什麼事?這樣的思考很重要。」 在推動中區再生的道路上,他一路想著:「現在可以做些什麼?」然後就開始行動──這就是蘇睿弼始終如一的性格。 中區再生,做就對了 在中區再生基地的工作室裡,桌上擺著中區街道的模型,辦公桌旁的牆面貼了一大張工作人員繪製的中區地圖。蘇睿弼閉著眼睛,都能清楚的把中區老屋舊巷的位置與故事說出來,彷彿他從小就在這邊長大一樣。 蘇睿弼對舊城如此熟悉,因為他下過功夫。進駐中區的第一年,他帶著兩名助理和七、八位學生在中區走透透,密集田調,訪談舊城人物,跟店家聊天,累積了非常多的文史、空屋、當地人脈關係。他還拜訪里長,開會也找里長來諮詢與討論,或是透過里長找到當地的意見領袖,述說地方發展的故事。有了第一年的高度調查,在第二年才有辦法做出設計密度非常高的《大墩報》,讓中區有了被看見的能見度,引起社會關注,進而吸引更多人一起思考與推動中區的再生。 蘇睿弼推動中區再生,並非一路順遂,跟著做事的助理換了好幾位,困難也是一個接一個來,問他「打死不退的堅持力量從何而來?」為什麼都沒有動搖過做這件事的決心? 蘇睿弼舉日本建築師內藤廣說過的話,詮釋他的決心:「如果你相信一件事,只做一年不足以證明你的相信,要相信十年,才能成為一種信仰。」他說,因為自己研究城市歷史,一座城市有上百年的歷史,而人的生命只有短短一瞬,看著千年歷史的滄海桑田,人在歷史中不該隨波逐流,應該要完成一些使命,在歷史上留下一些痕跡,或是替未來的人留下一些?示。 他是一個歷史感很重的人,他一直記得蔣勳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學歷史可以讓人活得更坦然。」這是他仰望且嚮往的意義,而他正在這條路上。接下來,他要和一群掛念舊城再生議題的年輕人,組織「中城文化再生協會」,要以社會企業的方式,繼續推動舊城的再生。 | | 「中區再生」首席推手蘇睿弼。 | | 蘇睿弼小檔案 父母為台南人,長期住台北。1987年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考取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後赴日留學,旅居東京十幾年。2003年取得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後回台,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2007年任教東海大學建築系迄今。 現定居台中,任職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並擔任東海建築研究中心主任,中區再生基地總監、《大墩報》主編。 TOP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