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朝善之道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12/04 第34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慈濟心語
證嚴上人專區 用生命鋪路 用慧命開道
慈濟脈動 一生中一定要去的地方
焦點專欄 是寵還是愛?
慈濟心語
歲末,是慈濟大家庭添丁的時節,海內外的培訓委員慈誠從四面八方回到「心靈的故鄉」 靜思精舍參訪,等待證嚴上人授證。對其中不少人而言,踏上這趟旅程並不容易。

例如,來自非洲或東南亞國家的志工,不少人要經過多年的工作儲蓄,才能掙得來臺的旅費。考驗可能不止於此,有人得勉力克服習氣,終獲翻轉人生的機會。

在今年受證的行列中,一位年輕人幼時屢遭同儕霸凌,回家宣洩壓力,對父母拳腳相向;更結識黑道逞兇鬥狠,以為靠拳頭聲音就能贏過別人。後來經慈濟人帶領投入環保,在靜默不為己的回收工作中,開始反省過往的任性,心生懺悔,從此滋生去惡向善的動力。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敘利亞自二○一一年發生內戰,主麻教授經歷親人離散的創痛,與土耳其慈濟人設立滿納海學校,為難民學童的教育奔走。儘管曾受謠言中傷,他依然相信「以『愛』為名的房子」能容天下幾億人、相信孩子未來是穆斯林中耀眼的星月。

主麻教授一行人,此次來臺前,差點因難民的身分而無法登機;但主麻教授始終堅信,成為一個能夠助人的人是真主賦予的職責,此刻的自己比國王和富豪更富有。他自認在人生的終點可以回答阿拉:「感謝您給我機會,我都做到了!只是遺憾時間不夠用。」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海外本土志工來臺受證,他們多是慈濟國際賑災過程中的受助者,因感念慈濟,而加入志工培訓,成為當地慈善關懷的主力。很多人並非是佛教徒,也未因加入慈濟而改變信仰,和華人志工共同行動的基礎在於「大愛」,這也是宗教之間合作有共識的精神根源。

上人一再強調:「所有宗教有共同一個方向,那就是愛!人間唯有愛,是大家的生命共同體。」上人也曾在海外志工幹部研習營中指出,雖然現場需要數種語言翻譯,但大家共同有「慈濟心語」,那就是「純潔無私的愛」。

慈濟的濟世工作從國內延伸到海外,跨越種族和宗教之別,已深刻體現人出於惻隱之情的信仰歸趨,這不只實踐佛陀關懷弱勢的本懷,也契應當今動亂時代人心對和平與互助的渴求。

用生命鋪路 用慧命開道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
用生命來鋪路,用慧命來開道,

一腳踏出造福人間,一腳接著開啟智慧,

福慧雙修,創造分秒的價值。

今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分成兩梯次在花蓮與板橋舉辦,三十三個國家地區慈濟人雲集臺灣精進,參與歲末祝福,還有一千零六十四人受證。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心靈的家很溫馨、法親之間很親,也很感恩營隊中的各功能組隊,為迎接海外家人歸來而用心準備,細膩招待,還針對不同文化與習慣來提供飲食,讓大家心無掛礙。

十一月上旬在板橋場次,有修女和神父參與,很感恩和佩服他們長年放下自己,為眾生服務。來自海地的如濟神父,發大心投入在最窮困的地方,與苦難人相處在一起,照顧兩萬多位窮孩子;慈濟有願,但光有願力而無人力也是做不到的,感恩能有因緣和神父一起助人,美國陳思晟居士在這幾年來來回回海地幾十趟,甘願忍受長途飛行的辛苦、極大的生活差距,長期去關懷和陪伴。

愛是最溫馨、最感人的,我很羨慕他們能入群,真正做到被人所需要、成為他人心靈的依靠。

來自不同國家的慈濟人有不同信仰,彼此尊重、敬愛、感恩,這分「愛」無國界,清淨無染,沒有分別,共同一個方向,會合起來愛世間人。

營隊中,不同國度的志工使用不同語言,要經過幾次翻譯,但是真正的語言是「心」,我們有同樣的一顆心;雖然不同膚色,但走在同樣的一條路上,這條路就是「菩薩道」,不是小路,是大大的道,從小愛拓展到天下的大愛並沒有困難,我們做到了!

莫三比克的本土菩薩們,平常在「慈濟的家」共修,席地而坐,地上也有沙土和碎石,但他們行禮如規如矩,以這分尊重清淨了道場。今年莫三比克遭受伊代風災,他們從首都前往一千多公里外的貝拉災區救援,也希望帶動出人人的愛,分分毫毫都能造福。

這群志工富有愛,也期待人人再給他們一點力量,加油添水,一點一滴愛來翻轉非洲。會合物力再加上他們的人力,可以幫助更多人。

聽到志工們的分享,很感動也很心痛。來自土耳其的敘利亞志工說起,以往在家鄉安居樂業,生活無憂無慮,但內戰發生,不少人看到親人受到殘酷的對待,他的妻子和女兒也目睹這一切,在心中產生很大的陰影,於是逃離家園到了土耳其。

談到這一段,他還是很激動。我對他說,過去如一場惡夢,但惡夢也會清醒;也期待無數的愛心能彌補他,讓他的心靈能放得下,放開心胸不要有仇恨,守好眼前的家人,把握住今天就會有未來,幸福能代代相傳。

人心的不調、少數人的衝突,造成難以想像的人禍災難。也感恩這幾年來,土耳其和約旦慈濟人為關懷敘利亞難民而努力,代替我能看到的、代替我能走到的、代替我做到了。

苦難眾生有說不完的苦,所以菩薩有走不盡的道路,要不斷地互動,也要多多去啟發人心有愛。要認定時間是很寶貴的,我一直用秒、用日來鼓勵自己,每一天的生命都要有價值,分秒不能空過;為了能夠出門歲末祝福,我也非常努力,雖然走路很不穩,可是只要一步向前,再一步跟著,一腳踏出去是福,希望人人造福;一腳再踏出就是慧,期待人人開啟智慧。步步精進踏實,日日福慧雙修。請大家多用心!

一生中一定要去的地方
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靜思精舍主堂
一千多年前的古印度那爛陀,是世界各地佛教徒絡繹於途的取經之地,最盛時期,曾有上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共修學習。而源於中世紀天主教徒信仰之路,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的西班牙徒步朝聖之路(Camino de Santiago;聖雅各之路),如今也早已是跨國界、跨信仰的一條全球旅客朝聖之道。

每個人的生命�堙A也許都有條心之嚮往的旅程、道路:或追尋先知、或朝拜名山,或在歷史場景中與時空對話,或親見心靈導師尋思解惑。類似的取經場景,數十年來也這麼發生在臺灣後山花蓮。

不僅是臺灣本地人,許多海外人士紛紛遠渡重洋,搭機又轉車地來到位處僻靜的花蓮靜思精舍。走在這條路上的取經者,不只是個人,也有各國慈善機構、企業組織、政府代表、各領域專家學者;大家想要取的經不一而足,包括慈善模式與國際救援、組織管理與志工紀律、環保回收與研發再生的哲學、大體捐贈與生死觀念等等。這條路,可說是已超越單純的宗教意涵。

對於遍布在全球近六十個國家地區的慈濟志工,花蓮靜思精舍更是一生中一定要去的地方。他們認同慈濟善行的做法、價值與理念,與自己的人生觀相契;他們虔誠著自己原先的宗教信仰,更認為同行取經、投入慈濟,能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一名教徒!

能夠來到慈濟發祥地,接受證嚴上人授證,也是慈濟人一生的嚮往與發願。每年歲末,他們分梯次入境臺灣,有天主教徒從最遙遠的南美洲轉了兩、三次機,至少花了三十多個小時才抵達;有信仰基督教的南非祖魯族人,把奢侈的出國機會給了臺灣;也有馬來西亞及中東地區穆斯林,一償多年夙願踏上這條路……

這些人,不乏人生第一次辦理護照者,或得努力存錢、籌資來支付往返機票;有人拄著柺杖、坐著輪椅、帶著疾病、懷著身孕,終於完成心願。在為期數天的團隊生活中,他們「取經」、「巡禮」、「參訪」,不是走向無人山林,不為尋求寧靜舒適,更非膜拜供養,大家晚上睡的是通鋪或硬床,遵循群體生活規律,穿上同款衣褲,黎明即起,三餐素食。

把握這時刻,他們有許多話想向彼此訴說??平常的歲月中,大家親見了慈善、醫療、教育志業的人文風情,勇於投入人群、面對複雜人事與現實苦難;也各自品嘗了見苦知福、惜福造福的人生況味;走著走著,內心竟充滿了歡喜,忘了旅程的風霜,只記得沿途親炙的感動與發願。

一路上,有人渴望解疑,有人渴求救贖,有人樂於布施,途中也不斷有人加入,一起嗟嘆、歡喜、學習、分享,從而也強化了行在取經路上的信心與勇氣。

不論路途上有多少道侶,說到底一趟取經之行,過程終究是「與自我的對話」,或是「為善競爭」的自許;至於會有什麼樣的心得呢?只能說是如人飲水,親自去走了後便知。

臺灣面積很小,但和善、包容的人民素質及環境特質,讓它在宗教多樣性指數上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新加坡。即便從宗教角度來看,儘管佛教徒只占全球總人口百分之七,然在這條土生土長、臺灣特有的取經之道上,也讓更多人看到臺灣人間佛教的入世魅力。

過去,不少臺灣人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嚮往著要到歐美或他國留學、學習;但其實這半世紀來,臺灣慈濟已是許多國際人士的取經標竿,他們遙望慈濟的美好與魅力,來到臺灣就是為了親近慈濟,甚至申請進入慈濟學校就讀,或到慈濟醫院進修醫技與人文。

半世紀以來,上人一直很希望,臺灣慈濟也能做為世界典範;事實上,這個期盼也早是數十年來的真實。近年來,愈來愈多學者針對慈濟這條跨宗教、跨語言及種族的向善之路,進行學術研究。

「證嚴上人和慈濟志工從佛法『轉譯』的行善道理,也經非華人志工就其宗教背景再加『轉譯』應用。」就像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盧蕙馨曾於論文中所強調的:「慈濟的志工服務,開發了不同宗教人士信仰實踐的機會和環境。」

因此,這條返回心靈故鄉的身心靈之旅,與其說是朝聖、取經,不如說是分分秒秒、無形的「朝『善』之道」?? 在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時空中,大家腳踏實地,實踐各種善行妙法,朝著正向前進,不是愈走愈遠,而是走著走著,就能發現最單純、最美好的自己!

是寵還是愛?
撰文•李秋月(高雄區慈濟教師聯誼
插畫•鍾庭嘉
問:身為父母,知道「孩子要愛不要寵」,但是,寵和愛真的很難分辨……

答:寵和愛的確很難分辨,父母往往陷入寵孩子之中而不自覺。對於寵和愛,作家吳若權先生有他獨特的看法:「寵,是單方面的付出;愛,是雙方面的互動。寵,是犧牲自己去成全對方;愛,是相互妥協,為彼此創造更大利益。寵,是不溝通就誤以為對方一定知道;愛,是用溝通和默契去了解彼此真正的需要。」

臺灣社會已步入少子化,許多教育專家不斷呼籲:「孩子,是寵不得的!」父母過度呵護,舉凡食、衣、住、行,都替孩子打點得好好的,變成「直升機」父母;孩子把一切獲得都視為理所當然,沒有感恩的心,變成「小霸王」、「公主」。

證嚴上人希望家長:「用媽媽的愛,愛普天下的孩子;用菩薩的智慧,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是希望家長要用正確的方法愛孩子。

如何讓孩子不被寵壞、缺乏獨立性、沒有責任心?

早放手是一種愛:父母可以提供機會,讓孩子早些學會選擇與決定;不要什麼都幫他安排,否則孩子會像將餅綁在脖子上的懶人一樣,就算家人幫他準備足夠的食物仍餓死了!

記得兒子到幼兒園上課時,老師第一件事是教小朋友跟媽媽說Bye bye,並催促媽媽快離開。看著被老師帶走的小小身影,我的眼淚撲簌簌掉下來,但,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趕快適應群體生活、學會獨立,所以忍痛放手,果然孩子兩個星期之後就適應新環境,並天天期待上學。

反觀現在一年級新生,阿公、阿嬤、爸爸、媽媽……盤桓在教室外觀看的人數,比教室中的小朋友還多!這不但會干擾老師上課,也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度。所以奉勸家長們,為了孩子學會獨立,早點放手吧!

培養責任感也是一種愛:孩子小時候,曾幫他們設計獎懲表,其中一項就是「每天記得將帶去學校的物品帶回」,若記得就打「○」,可玩電腦接龍十分鐘,打「×」則扣電腦時間十分鐘;孩子為了每週可多打幾分鐘電腦遊戲,總能將自己該做的做到,責任感也逐日建立。

小兒子在小學三年級有一次忘了帶回毛筆、筆捲、硯臺等書法用具,馬上請他回學校尋找,那套用具早已不見影子;兒子哭喪著臉,用哀求的眼神看著我,我仍狠下心打了四個「×」!從此他不再忘記東西。日後離家到外縣市念書、出國打包行李,一切自己來,該帶的絕對不會少帶,把丟三落四的習慣徹底改掉;現在出門,我變成一個超輕鬆的媽媽!

讓孩子學會付出更是一種愛:讓孩子覺得付出是有意義的、有成就感的,他就會滿心歡喜、努力去做;不要時常提醒或責備,這會讓孩子缺乏往前進的動力,而且錯覺一切後果爸媽會承擔,自己不須負任何責任。

獎懲表也可以用在培養孩子自主完成一件事。例如收拾文具與玩具,自己整理書包,檢查該帶的東西;爸媽利用打「○」來讚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走;不必大聲責罵,減少親子之間的衝突。

孩子的教養工程是艱鉅、漫長的,稍一不慎就會自毀前路;但只要抓住「要教不要寵」的原則,讓孩子學會自我要求,他就有足夠的能量肩負更大的責任,並獲得同學、老師甚至老闆的信任;所以再怎麼辛苦,身為家長的也要扛起這艱鉅的責任,讓孩子早日獨立前行。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37期

蘋果重返榮耀
蘋果高層行銷觀念的改變以及穿戴式裝置產品的Apple Watch和AirPods熱銷,還有服務部門營收強勁成長,都讓今年蘋果的股價表現與去年不同。

中壢夜市的透天古宅 磚牆飄出法式麵包香
鄰近中壢夜市的M PAIN BOULANGERIE &PÂTISSERIE,紅磚牆、鐵花窗後的透天古民宅面飄出陣陣麵包香氣,挑逗起味蕾,是一股回到家裡的溫暖滋味。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