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又稱責任投資或永續投資,指投資人在選擇投資的企業時,不只關注傳統財務指標,還著重企業在環境保護(E)、社會責任(S)、公司治理(G)三面向的表現,是一種更全面評估企業的投資方式。 「本基金『未』以永續投資為目標,亦『未』以環境或社會特色為訴求……。」 2月初,在台灣核備發行的某境外基金系列全面修改公開說明書,其中有多檔基金,就在說明書加入了上面那一段話。在「ESG」、「永續投資」成為金融市場最夯關鍵字的當下,這句表明自家基金並未鎖定永續、環境、社會議題的標註,簡直是百分百的「政治不正確」。 「ESG這張熱到發燙的標籤,以後,基金公司不再是想貼就能貼了。」談到近來修改說明書的集體運動,一位不具名的資產管理公司主管如此解釋。然而,這句解釋背後牽涉的,其實是另一場更具顛覆性的集體運動,「修改公開說明書是為了因應歐盟新規,而制定新規的目的,是為了對抗ESG革命浪潮發展至今的頭號大敵……。」 全球瘋沾「永續投資」 缺乏監督機制,企業恐光說不練 漂綠(Greenwashing),一個用來描繪「只做ESG表面功夫而浪得虛名」的形容詞,就是他口中的頭號大敵。 去年5月,聯合國公開表示,「企業所提出的永續報告,往往都只挑選對自己有利的項目,其中更只有23%會提出明確的KPI…;」聯合國在對外文件中難得說出重話:「企業發布永續報告,幾乎已經像是一種公關活動!」並且強調,「必須『懲罰』那些不夠永續的作法…;為了避免『漂綠』,更必須提高永續投資定義的標準。」 今年3月10日,歐盟推出一項名為《永續金融揭露規範》的新規定,英文縮寫為SFDR。「歐盟的『反漂綠』法案!」在法規上路當天,美國華爾街財經媒體《彭博》就是以此形容。 根據新規定,歐盟要求所有在歐洲設有營運據點,或有在歐盟行銷販售投資商品的基金公司,都要開始做「選邊站」的動作,選擇自己「是否屬於ESG基金」。事實上,不只共同基金,據歐盟規定,金融市場上所有與投資相關的契約,包括退休金、保險等,都在此列。 歐盟出題「是」或「否」 答題後,下一關將面對「大魔王」 但,如果僅貼上「ESG」標籤,這不就是近年全球各大資產管理公司卯足勁來做的工作嗎?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一旦業者根據歐盟規定選擇了「我是ESG基金」的選項,接下來,就是一連串沒完沒了的「檢驗工程」。這串檢驗工程,歐洲金融市場對它有另一個稱號:永續金融的「大魔王」! 前面提到,基金不是選好邊就沒事了,還得面對「大魔王」等級的資料追蹤。歐盟要求,不管你的選擇是什麼,都須揭露超高難度的「不利永續性影響」(簡稱PAI)資訊,為了填好填滿,經理人須掌握自家持股的一籮筐ESG資訊,例如被投資企業的碳足跡、廢棄物狀況、水汙染程度、男女性別薪酬差距等,林林總總共計18項,每一項,都需要經理人完整蒐集被投資公司的資訊後,才能彙整計算。 「雖然新政策的細節還會陸續公布,但制度上路後,我們勢必得用更多的人力,對手中持股進行實地查核。」對於選擇「淺綠基金」定位後的影響,安聯趨勢主題趨勢基金產品經理林佑憲表示,「為了維護『ESG基金』定位,我們也必須更用力勸說被投資公司改善ESG。」言下之意,若企業無法配合,恐怕就得面對基金釋股的賣壓了。 金管會亦對本刊證實,雖然SFDR實施後的實質影響仍待觀察,然考量到歐盟規範對全球的影響力,預計3月底至4月間會召集會議,研究「如何與SFDR接軌」。 回想聯合國發動ESG革命的關鍵第一步,就是在2006年找來金融大咖簽訂《責任投資原則》,如今,當ESG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名牌或「明牌」,聯合國與歐盟又再次從金融業下手,啟動ESG浪潮的第2波革命。 「ESG真假一刀切」的新時代來臨,逾600兆元的資金正在檢視投資對象的ESG真實含量,台灣能否站穩腳跟,並持續獲得外資青睞?這也將是未來一年,台灣從政府、企業到一般投資人,都無法迴避的關鍵課題。 深入解析ESG「打假之戰」 詳見第1267期《今周刊》。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267 期 謝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