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桐林是離市區最近的世外桃源,這裡,森林圍繞著山村,可以走步道、騎單車,大口呼吸芬多精。我們比一般遊客幸運,透過社區串門子,得以參與生態觀察,進而發揮專業幫社區寫故事、做公共藝術。參與社區營造,一步一腳印,其中,無所不烤窯最令吃貨津津樂道。沒有吃過貓頭鷹爸爸江榮富老師的窯烤番薯,就不算來過桐林!我真心這麼想,但這麼一說,其實是挖坑給江老師跳呀……
在農業城鎮生活,才知道吃東西要講節氣。日前颳起的鳳梨熱,我沒被吹動,我在等,等清明節過後,有需要再卯起來買,而且屆時有令人食指大動的霧峰鳳梨上市呢。霧峰鳳梨個頭小,富有古早味,產量少,幾乎沒能賣到外地,稱得上是霧峰人私藏的驕傲。
我要談的是節氣,所以得把主題扣回番薯那個「坑」。江老師烤的是台農57號黃金地瓜,適合秋作,每年十一月到隔年三、四月是產季;識貨的桐林社區理事長林淑鈴特地採購來給共餐的長輩、勞心勞力的志工們吃。可惜大家看到這篇文章時是產季尾聲,即便立馬奔來霧峰應該已經一顆也不剩。
台農57號地瓜散發著迷人的焦糖香,到了桐林還外掛龍眼木柴燒風味,嘖嘖嘖,那烤番薯是令人魂牽夢縈的人間美味。
本以為左手燒陶、右手拿鋤頭、腳一蹬可上樹、開口還能生態解說的江老師,操火焢窯就跟吃飯一樣輕鬆。這次為了幫社區寫窯烤地瓜SOP做個小採訪,才知道他「也是有燒焦過的啦」!
江老師的「無所不烤窯」不是田間焢窯的一次性土窯,而是運用就地取材的方式製作,可一再使用的直立窯。窯本身是以窯業資材的耐火棉、防火保溫磚、電焙龍眼乾的廢棄電烤爐,拼湊組裝而成;升火方式則是以當地龍眼收穫後裁切下的剩餘木料為火種。如此不但達到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減廢,省能,也將燒陶這款「火的藝術」平民化。
這麼富有節儉美德的直立窯,當我第一次看到江老師起火,說實話,有點傻眼……因為光是從點火到將木料燒成炭,就花了一個小時。明火滅後將熱源保留在窯內一至兩小時,利用悶窯熟化食材,得等三十分鐘才有甜滋滋的玉米出爐,香噴噴的番薯則需靜待六十分鐘,其間還要將上下層調換,才能讓食材受熱均勻。
要想挑戰無所不烤窯,代價不菲。糟蹋了一爐三、四十條的烤焦番薯事小,扛起一夥人的失落心情才是大事。升火是一個關卡。關起窯門,看不到食材熟了沒,又不能一直開關讓熱能散失,何時該換層何時要起爐,時間拿捏更是重點。
上次江老師拿了一條玉米叫我吃吃看烤好了沒,我只看了一眼就說「好了」,飽滿的金黃色,飄著香甜味。有這麼好的事,怎麼不趕快試吃?怕燙嘛,趕緊喊個不怕燙的人來嘗嘗。
到底有多難烤?有一次江老師不在現場,志工大膽嘗試,窯裡明火還揚著,番薯就送進去火煉,果然下場慘烈。無所不烤窯,下次誰來挑戰?
不擔心。無所不烤窯,烤的不只是玉米、番薯,還烤出桐林社區溫暖的人情,將關懷土地、愛護生態的心,燒得火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