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商務印書館,若從上海時期的商務印書館算起,這個老字號的出版社已經歷一百二十五年的歲月,即便從遷至臺灣後的更名算起,它也超過了一甲子,已有七十五年的歷史。我從沒想過,大學主修外語的我,有機會在人生下半場進入這樣一個深具時代意義的出版社。
賦予老靈魂的新使命
大學畢業後,在我因為想要當記者,試圖以編輯當成敲門磚進入出版社時,並沒想到往後的近三十年工作生涯中,我幾乎都在這個圈子遊走。
早些年,編輯這個工作還不那麼廣為人知,每每有人聽到這個行業,不是誤以為就是個幫書找錯字的工作,不然就以為是一個把外文書翻譯成中文的工作,我的女兒小時候甚至以為我的工作是負責打字。到了這幾年,或許是一些影視題材的主題紛紛以出版社為背景,才讓越來越多人了解出版社的工作內容,以及編輯到底在做些什麼。
然而,在那個大家還不熟知編輯工作內容的時代,卻可算是出版的輝煌時期,當時的重慶南路熱絡異常,每間書店都有各個年齡族群的消費者駐足閱讀,誰會想到三十年後的現在,網路取代了大量的知識傳遞,為了要讓讀者願意進入書店消費,還要推陳出新各式的折扣方案和活動,效果卻極其有限,書籍的銷量仍是每下愈況,重慶書街的店面也一間間的被餐飲、生活用品等其他品項的店家所取代。
不意外的,臺灣商務印書館這樣一個曾有赫赫威名的老牌出版社,在歲月的更迭中,同樣也漸漸的被遺忘,甚至很多讀者對其印象仍停留在過去以出版教科書為主的記憶中。即便庫藏內盡是知識的寶藏,但在沒有適當的包裝與規畫下,就難以跟讀者產生連結與互動,更遑論激起讀者的購書慾望。為了扭轉劣勢,臺灣商務印書館現任的大家長王春申,積極尋求各種轉型的機會和方法,不論是人力調度、組織架構、書籍定位以及行銷宣傳等各面向。
雖然臺灣商務印書館向以文史哲書籍為讀者所熟知,然而在上海時期、二十世紀之初的商務印書館,不僅僅有文史哲的書籍,還創辦了綜合性的刊物《東方雜誌》、為兒童編撰的《兒童期刊》,以及專為女性而籌辦的《婦女雜誌》,這些內容的產出在當時都可謂時代的創舉,走在思潮的前端。王董事長自美國返台接手臺灣商務印書館的管理後,在延續為所有讀者出版好書的理想下,除了希望加強社內出版物在歷史方面的深度與廣度,也出版其他如文學、小說、社科等各領域的好書,期望能帶給讀者更廣泛的閱讀體驗。也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在2020年初加入了這個擁有悠久歷史與包袱的出版社。
把每本書都當成新的嘗試
進入臺灣商務印書館前,我曾經歷過新聞公關、雜誌社、綜合性出版社等各種以文字和企畫為導向的工作領域,先前的編輯經歷並沒有聚焦於文史哲類型,簡單來說,我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專門」的文史哲編輯。然而,「專門」的文史哲編輯才能負責文史哲的出版方向嗎?一定要本科系出身或是一直從事相關領域的編輯,才夠資格或是理解該如何編撰文史哲書籍嗎?若你要我回答,我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我的認知中,甚至在我協助新進入出版行業的同事們熟悉編輯工作時,我都會跟他們強調:「編輯是雜學,必須什麼都接觸,什麼都了解,真正的專家是作者,而我們就是成為一般人和專家的橋梁,讓更多的專業知識可以進入一般人的認知中。」因此,幾十年的工作生涯,我從未將自己設限於某類型書籍的編輯。或許你會認為我這是為自己並非一個專門類型的編輯找推託的理由,事實上,也就是我總是把不同類型的書當成新的知識去學習與認識,因此我對於書籍的想像和包裝不會因為自己的所知有限而被限制。
當我進入臺灣商務印書館時,同時抱持著這個想法和理念,那些厚重的歷史書和人文議題的書籍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個不同於以往的產品,只是這些產品跟以前我所接觸的相比,更厚重、內容更專業,在知識的承載上也更深入。但這不正是從事出版有趣的地方嗎?我不但有機會在工作中閱讀各種領域的讀物,更能藉由不同類型的出版物來學習。
此外,由於這裡是一個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出版社,因此我們和臺灣首屈一指的學者專家有良好的互動,不論是中研院的研究員或是大專院校的教授,都會給予我們在歷史專業甚至主題上的專業意見。在這樣的協助下,我所能做的就是以客觀的角度將作者要傳遞的概念簡明的表達出來。
為了讓讀者在有限的版面上快速得知每本書的特殊性,還必須能夠融會貫通將書中的概念反芻後再釋出,成為書籍包裝與宣傳上的亮點,才能讓即使不是相關領域的讀者,也能對這本書產生興趣。因此我會跟編輯部的同事說,「不要只把自己局限在書的編輯工作中,而要把自己想成是一個產品經理。」在編輯這個角色上,我認為需要的絕對不是只有找錯字、修潤語句這樣的例行公事,需要的是對每本書的想像和靈活運用,也因此,良好的邏輯思考和統整能力更是我在確認出版新人能否儘快上手的一大要項。
在這個網路資訊龐雜的時代,我相信臺灣商務印書館的出版品是更具遠瞻性與潛力的,網路之所以蓬勃,在於它的易於取得,然而我們的出版品蘊含的知識量,卻不是網路上的片段訊息所能含括。我比較在意並希望能夠儘量達成的目標,是將每本書中豐富的知識以最合適的樣貌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知道有這些優良出版品的存在,同時將舊有的、那些具有意義的出版品,以更接近讀者、更符合潮流的方式推上市場,讓臺灣商務印書館這個老品牌可以有更多的消費者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