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壯士斷腕
在某雜誌上讀到一篇文章,提到一位馬拉松跑者從二十六歲參賽到五十六歲、跑了一百多場全馬賽事後,某年元旦,他下定決心,把幾十座獎杯、獎牌和相關紀念物,一股腦兒全裝進塑膠袋,丟進垃圾桶,永遠告別它們,也永遠告別了馬拉松!
所謂「壯士斷腕」,是否就是這樣的心情呢?
身為一名跑者,我回想自己五年前決定不再參加馬拉松賽,甚至,也不再跑42.195km的全馬里程後,我告別這兩件事的第一個儀式性作法,也是把過去所有用心蒐集的練跑相關資料,從抽屜內取出,將它們全部紙類回收。
嘆息不捨中,幾個月後,我所採取的第二個儀式性作法,是將書房內一系列馬拉松書籍:《輕鬆跑馬拉松》、《馬拉松練跑祕笈》、《有效率的馬拉松訓練法》、《馬拉松完走不是夢》、《邁向馬拉松成功之路》……從書架取下,做過最終巡禮後,送至二手書店。
嘆息不捨的當下,再三摩挲這些曾用心讀過的書,我不免想起三國時代曾叱吒風雲的周瑜與諸葛亮。因為周瑜書房無書,他「讀一冊,即燒一冊,故無書」;至於學識淵博、屢出奇策的諸葛亮,其隆中臥龍崗草廬內,也只有一冊實用性的「黃曆」而已。如此手頭不留一書,迥異於常人的作風,真是把「斷、捨、離」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啊!
但我並不欣羨,或打算效法如此極端、徹底的作法。並且我想,我也應該不是不捨那些馬拉松書籍。我所不捨的,其實只是已逝的歲月、過去的人生罷了。
但,整理人生需用減法,不是嗎?
就像日本知名的「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所說:「要斷絕生命中不需要的東西,要捨棄生活裡多餘的廢物,要脫離內心中對物品的執著。」如若不能破除我執,卻反而多所羈絆,一再眷戀回顧不捨,人生將如何順利前進呢?
那麼,還有什麼懸念呢?
於是,我告訴自己,既然已決定開始跑另一種馬拉松--以前在跑道上跑,以公里為單位,跑距離;現在,在歲月裡跑,以恆心、毅力、堅持為動力,固定於每周的跑步日,簡單自在跑短程--跑一種全新且對我個人而言更有益,也更有意義的馬拉松,那麼,在展開生命中的新馬拉松時代、新馬拉松生活時,難道我不該也有新思維、新作法,不該重新確立自己新的跑者定位、運動模式和閱讀方向嗎?
「不要讓自己被過去所定義。」心底一個友善、理性的聲音這樣告訴我,且引領我這個非基督徒想起了《聖經□新約》〈提摩太後書〉有一段名言:「那值得競爭的賽跑,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應當跑的全程,我已經跑過了;應當守的信仰,我也守住了。」
那麼,還有什麼懸念呢?我自問。
終於,放下心中執著,我先是由衷感謝這些馬拉松書,在往日歲月如此親切地啟發、幫助、教育了一個曾痛恨跑步的人如我,成為馬拉松跑者外,復在一個有陽光的日子裡,親手將它們完整打包,送到二手書店,祝福它們都能去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找到同樣愛它們的新主人,之後,轉身離去。
在時光中,無論對人、事、物、一段或長或久的感情、一場或深或淺的緣分,所謂斷、捨、離,啊,我現在開始明白,都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功課。
「那就勇敢、智慧、快樂去面對,並做出抉擇吧!」心底那友善、理性的聲音(哎,感謝!)又這樣對我誠懇建言了。
如今,我過去參賽的獎牌、完跑證明、相關紀念物,都仍完整置放於書房玻璃櫥櫃內,自成一時光風景,標誌著生命中曾有過的一段雋永有趣的歲月,與值得懷念的馬拉松經驗。
當與它們斷、捨、離的時刻來臨,溫柔將它們打包,深情地緊緊擁抱住它們後,我決定,要從容、微笑與它們--告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