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宏24日贏得了一場對北約、對歐盟、對民粹主義都具有重要意義的選戰;以58%對42%擊敗極右派對手雷朋,馬克宏贏得輕鬆且漂亮,更讓歐、美各國領導人都鬆了口氣。馬克宏是從戴高樂之後,第一位在第一任期內完全執政,而且能夠贏得連任的總統,這也代表他贏得民眾的信任。他能夠勝出,靠的是兩套作法。第一套對他未來五年的施政將有所裨益,第二套則不見得多好。
第一套是在內政上改革勞動市場,緩解了失業問題,以及他在防疫及疫後經濟復甦上表現良好。在對外方面,他使法國在歐洲重新取得領導地位,而且他主張的強化軍力及經濟自主也逐漸成為歐盟內部的主流願景。民眾雖未必喜歡馬克宏,但至少尊重他在這方面的政績。
他的第二套作法雖為他贏得選戰,但也將是他第二任期內可能面臨的挑戰。馬克宏五年前勝選之後,已經將傳統的中間偏右與中間偏左政黨摧毀,並建立了一個高度個人化、權力集中化的政府體制。反對黨派被迫走向極左或極右路線。馬克宏相信極端派政黨不足以對他構成威脅,選舉結果雖證實他的眼光正確,但也證明愈來愈多法國民眾倒向極端派。極端派相信他們能夠在6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中勝出,使馬克宏政府成為「跛鴨」;如果不成功,則計劃以大規模的街頭抗議行動來反制馬克宏的進一步改革政策。
事實上馬克宏能夠連任,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法國民眾決定「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是極右派「國家聯盟」的雷朋勝出,則由於她承諾將劇烈改變法國的經濟、社會與外交政策,可能使法國陷入黑暗時期,這當然不是歐盟夥伴與企業界所樂見,且法國人民也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尤其是值此俄烏戰爭危急之際,於是民眾最終選擇了維持現狀。然而在兩周前的第一輪投票中,有28%的選民缺席,為1969年以來最高,而且各個「反體制黨派」的總得票率高達60%,顯示有眾多選民不願為馬克宏五年來的表現背書。
馬克宏接下來的挑戰,就是6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他領導的政黨可能無法在國會取得過半席位,新崛起的極左與極右派政黨將擴張在國會的地盤。針對他所推動的經濟改革,以及民眾因為生活成本高漲的不滿情緒,將導致街頭抗議活動更加頻繁且激烈,各種反對聲浪結合起來將令他疲於奔命。 □
這次法國大選在政治上的另一項重要意義,就是徹底打破傳統的「左右對立」。在第一輪投票中,傳統的「中間偏右派」只拿到4.8%的選票,「中間偏左派」更只有1.8%。極左派候選人雖未能打入第二輪,但仍拿到22%的選票,充分證明「左右對立」的政治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套「國族主義」對抗「國際主義」,以「全球主義者」與「愛國主義者」來作為切線的政治模式。
在選戰中,雷朋曾譏笑馬克宏「說的是全球語」,不是法國話;她也指責全球主義者將法國人視為毫無底蘊的消費者,而不是在文化及語言上與法國緊密結合的公民。在外交政策上,馬克宏熱衷於倡議歐洲應更深度的整合,而雷朋則主張拆散目前的歐盟體制,轉變為民族國家式的歐洲。雷朋這套言辭與川普「未來不屬於全球主義者,未來屬於愛國者」的說法遙相呼應。
美國與英國也同樣發生類似的左右混雜現象。在川普出任總統之前,共和黨一向主張自由貿易、全球化及鷹派的外交政策;但川普強推「美國優先」路線,將共和黨導向保護主義與孤立主義。英國「脫歐」之舉,也重組了國族主義對抗國際主義的軸線。
這套政治思維擴散到全世界所促發的重大危險,在於發生國際衝突的機率將因而升高。太多國家都認為自己非常偉大,只會使全球的風險愈來愈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