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期,家裡經常收到禮物。彼時的社會風氣非常注重禮尚往來,我們常收到爸爸往來的廠商、客戶,或是親朋及鄰居們送的禮物。
這些禮物大部分都是吃的,會因為送禮的場合、原由、送禮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爸爸往來的廠商、客戶送的多是茶葉、包裝精美的糖果餅乾、香菇鮑魚、南北乾貨、西洋酒等較昂貴的禮品;來拜訪的親友通常是帶水果、蛋糕點心、名產店的伴手禮等;左鄰右舍則多半送些市場買的木瓜、水餃、麵包等家常食材。
對於這些禮物,家人各有各的偏好。爸爸喜歡茶葉、酒、南北乾貨一類;奶奶喜歡姑姑叔叔表哥表姊買來的水果和糕點;我們這些小毛頭則在看到糖果餅乾時特別興奮。
媽媽和我們都不同。她總是用審視的眼光看著那些禮物,嘴裡念念有詞:「下次去大伯家時,帶這罐茶葉去。」、「鮑魚罐頭可以放,留著下次送人。」、「這蛋糕有鮮奶油,要趕快拿去給二樓的劉媽媽……」、「富士蘋果送一顆給隔壁的葉太太、一顆給王伯伯……」她會瞪著想偷偷打開點心包裝的我們說:「不可以動!那要送人的!」
有時爸爸會抗議,說想留下鮑魚罐頭或酒,奶奶會抱怨媳婦不該把兒女帶來孝敬老母親的水果分送鄰居,而我們吃不到眼前花花綠綠的糖果餅乾,也會嘰嘰呱呱表達不滿。
擅長理家的媽媽會說:「做人得禮尚往來,我們收了別人的禮,總得找機會回禮啊。趁收到這些東西,趕緊借花獻佛還人情,不然還要花錢買,多不經濟!」
那時我還不懂事,哪管回禮不回禮或是花錢買禮物的事,滿心只想吃這些平常吃不到的漂亮點心,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媽媽送走,便嘀咕媽媽真小氣。
見媽媽收到禮總是煩惱多過歡喜,我還覺得很奇怪,能收到禮物,不是很開心的事嗎?為什麼媽媽不開心呢?是因為她不喜歡禮物嗎?
後來送禮的風氣不再那麼盛行,我們家收到的禮物也慢慢變少了。
直到我結了婚,開始掌管家務,才恍然明白媽媽當年的難處。回想起來,那時我們家的經濟並不富裕,媽媽不但要拉拔我們三個孩子長大、要孝養公婆,還得幫經營小公司的爸爸精打細算、顧前顧後,讓他在外人面前保持體面。當年媽媽收到禮品時,從未表現出她喜歡吃什麼,或想把哪一件禮留下來;她有時候是會表現出高興的態度,也並不是因為她特別喜歡某件禮,而是因為那件禮物剛好適合轉送給某某人。
我想,當年的媽媽大概無暇顧慮喜不喜歡,對要打理一個家的主婦來說,不管收到哪一種禮物,代表的都是一筆沉重的人情負擔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