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荒謬的鬧劇,卻是很多人的悲劇。 去年八月,內政部在房價高點時,推出申請條件寬鬆的新青安買房政策,讓有能力負擔、沒能力負擔的買家,都基於房價會上揚的假設,紛紛進場,許多預售屋現場,竟如菜市場般擁擠。 於是,有些地方房價一季漲一成,甚至有一年漲一倍的個案。 同時,台灣的金融風險也迅速攀升。二○○七年美國次貸風暴爆發前,美國全體銀行的住宅貸款占總放款比率約三二%;今年六月,台灣這項數字逾二八%,相差不到四個百分點。 五大行庫前六月新增貸款中,逾四成是新青安房貸;甚至有民眾的房貸收入比率高於一○○%,用全部月薪繳房貸都不夠,銀行卻閉眼放款。 銀行不但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還不挑品質,萬一寬限期過,大量買家繳不起本金,屆時將引發多殺多的負面循環,讓銀行陷入系統風險。 於是,近期央行祭出「限貸令」,要求銀行嚴控房貸總額。此舉雖為房市踩煞車,但銀行不分青紅皂白的緊縮,錯殺有自住、換屋實質需求的民眾,導致許多人貸款無門。 表面看,這是政府缺乏協調,一邊踩油門、一邊踩煞車的結果;但真正的問題是,政府缺乏整體住宅政策規畫,沒有苦民所苦。 看國際數據,台灣的房貸所得比達二十倍,全球排名第十五高,除了香港與韓國,所有已開發經濟體都低於我們。G7工業國多在十倍左右,擁擠的新加坡也比台灣低。 縱使政府宣稱重視居住正義,但從結果論,房貸所得比上揚且高於國際水準,就是成效不彰。 國外有些細緻做法可參考,例如富有國家愛爾蘭,房價所得比僅七.二倍,它的做法之一是,政府出資三○%、民眾出資七○%,民眾把政府持分買回,才能進行交易,藉此協助買房並壓抑短期炒作。住宅政策是全球課題,他山之石很多,就看政府有無決心執行。 新加坡政府將家庭負債與收入比,納入政府KPI;台灣政府也可效法,將房貸所得比訂為KPI,設立具體目標,才能避免父子騎驢的政策,犧牲掉最需要買房的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