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這出自狄更斯《雙城記》的名言,也適用現在。 大時代的動盪,帶來的破壞與創新,是一體兩面。近期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運動會上的演講,也體現這雙面性: 「全球化已死,世界自由貿易也已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我們的挑戰就是要繼續求發展,我相信,我們接受這個挑戰,我們會成功。」 前兩句,講一個最壞的時代;後兩句,講一個最好的時代。 即將進行美國總統大選,為這衝突矛盾的時代,揭開更激烈的序曲。我們將迎來更保護主義、更國家主義、更分區製造的世界。 「美國政策已經徹底川普化,」《經濟學人》如此定調。從歐盟、土耳其、中南美洲、亞洲,全球都往更保護主義的「川普化」傾斜。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比喻:「檯面上叫地震,檯面下是地殼變動,是兩個板塊擠壓,舊的板塊叫美國,新的板塊叫中國,站在地表上人們說,怎麼晃來晃去!事實上,是整個世界觀不同了。今天美國總統再厲害,也無法撼動板塊。」 當世界觀不同,我們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一期,商周團隊在美國、墨西哥、台灣,採訪超過50人次,他們都被這地層板塊推擠,並做出因應。 6年來,無數台商進行史詩般的大遷徙,從原本的西進,轉為南進、東進,移至較安全的地殼板塊,開枝散葉,競爭對手到了異鄉變朋友,打造新產業聚落。 世界另一端,地殼也激烈變動。大美國主義激出更強硬的中國路線,陸企從客戶變敵人,當最強民族心碰上最硬的貿易戰與科技戰,兩強爭霸,恐怕只有輸贏沒有共存。 下一期,商周團隊深入台商兩大重鎮長三角與珠三角,看他們如何在最悍的美國與最硬的中國間,找出生存路線。 從美國到中國,我們只是寫台商的故事嗎?不,你會看到,每一個人都無可避免的捲入這新的世界觀中,例如在台灣,資源也會往兩強對抗的核心要素傾斜。這是最壞或最好的時代?這兩期的報導,將呈現人們的選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