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媒體產製業者對大數據之迷思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5/01/30 第449期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本週重點:

出版新聞:

數位出版新聞:

綜合活動專區:

本週專欄:

台北書展第一次 18歲以下免費
2015年01月28日 中央社

為協助文學好書出版,增加作家發表管道,推廣文學作品閱讀,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文學館特辦理「文學好書推廣補助」。本項補助每年度分2期辦理,旨在使文學出版社能永續經營,同時藉由補助書籍寄送國內每年近五百所偏鄉學校、圖書館、弱勢團體等單位,除提高優良文學好書的能見度外,並廣為擴增國內文學閱讀人口,讓更多學子有機會接觸到優良的文學作品。

104年度第1期好書推廣申請,期限自104年2月1日起至2月28日止。申請文件請於截止期限內,於信封上註明「文學好書推廣補助申請文件」,親送到本館服務台或掛號寄達國立臺灣文學館(70041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展示教育組收),以郵戳為憑,逾期不予受理。

相關規定及申請應檢附資料,請參閱「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推廣獎勵暨補助作業要點」中有關『文學好書推廣補助』部分,或該館官網:便民服務--各項獎補助--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推廣獎勵暨補助作業要點。

台灣地區

2015-01-29 104年度第1期「臺灣文學好書推廣補助」開始收件!

2015-01-29 台北書展第一次 18歲以下免費

2015-01-29 台灣原民文學首亮相 與毛利文化較勁

2015-01-29 台灣出版主題館 公開10多位本土作家手稿

2015-01-26 暢談《孽子》舞台劇改編-白先勇於台文館開講

2015-01-26 中文古籍數位化 國圖與多倫多大學合作

2015-01-26 全套服務 中山地下書街轉型

2015-01-26 台出陣辦講座 讓編輯、作家發聲

2015-01-26 出版人橫向聯繫 共同學習

全球望遠鏡

2015-01-29 2015年圖書市場的變與不變

2015-01-26 查電子書價格壟斷 競爭局申調Indigo資料

2015-01-26 洪德青:盼在華府國家圖書節看到更多台裔作家


產業動態

2015-01-29 滑世代、電子書 2015台北國際書展吸睛焦點

2015-01-29 資策會協助推動講談社與智崴資訊數位文創合作

2015-01-29 數位通國際雲平台 服務完善

2015-01-28 全國電子書創作大賽,產學關注釋利多,優秀作品多通路發行

2015-01-26 台灣市場小嗎?行動平台營收高居亞洲第四、全球第十

2015-01-26 Amazon Web Services 推出繁體中文網站

全球望遠鏡

2015-01-28 2014年中國人電子書閱讀量超14億冊
2015-01-28 百度蘇寧牽手 巨頭聯姻共謀數字出版

至2015-01-31

第17屆臺北文學獎

至2015-03-10

第四屆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徵件

至2015-03-31

2015第一屆原創小說大賞尖端出版

至2015-03-31

第5屆新北市文學獎

 

媒體產製業者對大數據之迷思

李學文

內閣換人,新閣揆毛治國上任後,便指派有資通訊專長的副閣揆張善政規劃「毛式三箭」,宣稱在半年內要靠「開放資料」、「大數據」與「群眾外包」,讓民眾有感。可能是因此之故,"大數據" ,這個原本社會大眾已經習以為常的科技詞彙,最近又如影隨形地出現在任何角落,這倒不打緊,只是,坊間許多來自技術人的觀點,將大數據的效能無限上綱,認為是解決萬事之靈丹,讓我有些擔心。

我不算十分迷信的人,但在高中時期,因為對於紫微斗數其中所包含之豐富命理與人生哲學的關聯著迷,也曾買許多專書鑽研過一陣子,我記憶猷新,單單是一個按書索驥的排列命盤,好像就花了我好個幾小時,往後,很長的一個時期,只要碰到學有所成的朋友或師傅,我都會請其就命盤解讀,有趣的是,不同的十個人就有十種不同的說法,視個人學養、人生經歷、智慧高低而有異,其結果讓我莫衷一是。

今天,大家已漸漸不用傳統的方式排盤,網站上有許多免費的資源,你只消在鍵盤上輸入生辰八字,網站幾乎在三秒內就能提供你個人的"生命大數據" (算命學,基本上更是 based on 跨越古往今來的大數據,結合統計學的應用,所產生的一種產物),方便不已。但,同樣的問題出現了,有了編排清晰、有根有據的數據命盤之後,誰能做出最有質感、正確性的判讀,你又有何依據來採信不同的解讀?

科技可以解決所有因效率所產生的問題,但是,真正在做價值判斷的,永遠是人們,試問,萬能的大數據科技,可以取代人的素養嗎?

再提第二個想法,其他的行業我不熟,我來聊聊電視媒體的大數據應用。

1991年我在紐約專研廣電學,其中一門必修課是 Audience Research,專門研究電視的收視族群行為及特質,當然,也包括了收視的數據。回台在電視媒體工作,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天天必須跟上司報告各個節目的收視數字,以及分析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做為帶狀談話性節目的製作人,我必需依時段、不同節目各個段落,甚至於是每一分鐘之收視起伏,何故?因為,如此一來,將收視對照節目播出,便可以分析那位與談人的收視效果好,那位與談人一開口,收視便下滑,依此做為日後邀約特別來賓時的重要參考,這也就是觀眾會很好奇,電視各台怎麼總是那些同樣名嘴的原因,有收視率,當然就有邀約,只是,那是在根本還沒有網路的年代。科技人以為將大數據運用在節目製作上,是發現了新大陸,其實,媒體很早就在用了。

近年最眾所週知的例子,便是利用大數據成功的美國電視劇 "紙牌屋"了,根據報導,早在一年前,美國串流影音業者Netflix就開始利用大數據分析,透過節目的進行,來了解其收視戶的觀影習慣,Netflix發現,那些喜歡看BBC舊版「紙牌屋」的觀眾,同樣也喜歡大衛芬奇導演的電視劇,或者凱文史貝西主演的電視劇,因此,高層決定花一億美元重製這部由大衛芬奇導演,凱文史貝西主演的同名電視劇。

但,從此之後,利用大數據做節目便所到皆捷、一帆風順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由Netflix 自製,利用大數據,但成績平平的《鐵杉樹叢》及《女子監獄》等電視劇集。

最後,就算是利用大數據來製作節目,可以提高成功討好觀眾的機率,但此種製作節目的手段本身,就真的只有好,沒有壞嗎?大家有沒想過一個問題,利用大數據成就節目,長此以往,影音內容的多元性便大大降低,無論在戲劇、綜藝,甚至是新聞領域,都是同一批人,同一種主題及素材。我們都知道金城武很帥,我們都知道梁朝偉、劉德華演技很讚,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的電影院十部片子有八部由其組合演出,難道身為觀眾的你不會生厭。對電視創意而言,根本是大扼殺,你別期待新人、素人、新題材,因為,他們一點參考的數據都沒有。

你還認為大數據是萬靈丹嗎?最起碼,在內容、文創的產業裡,我覺得是兩面刃,它會不會扼殺了文創產業的創意呢? 甚至,它可能使得已經一窩瘋的台灣,更加一窩瘋呢!

 
 
一看就知道會大賣的商品,長怎樣?
日本7-11採購最高主管藤卷幸夫表示,從多年的行銷、採購與逛街經驗中,看遍各種流行事物,也鍛鍊出超敏銳「一看就知道這件東西會不會賣」的本領。到底會暢銷的商品需要達到哪些條件?

臉紅心跳求愛招 妳想壁咚還是背後抱?
有點酷的男性想要強力告白或表達好意時就做出「壁咚」,而「背後抱」是指女性被男性從背後抱住,這些都是讓女性「心動」的行為。但不管哪個行為,都只有雙方情投意合時才有效。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