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公布二月外銷訂單年減七.四%,不僅連十一黑,可能面臨比金融海嘯時期還要漫長的衰退期。誠然,許多主客觀因素造成台灣經濟長期不振,作為一個文創產業人,除了精進本業,只能不斷尋求各種突破契機,例如近來如火如荼的「一帶一路」,這是台灣可用的非正面迎擊方式,回歸區域經濟的常軌,又可以開發文化資本與創意潛質的不遇之機;月前赴浙商商會及南京等地的參訪邀約,莫不是為了台灣文創在計畫初期,能夠占得一步機先。
如同近幾年的兩岸交流,我總是刮目於對岸每回士別三日的驚人成長。
「三十年」可說是這一路參訪的關鍵詞語;君不見,我們與大陸之間「三十年海峽東」與「三十年海峽西」的地位轉變已成定局。拜會中,我注意到他們對於這三十年的起伏跌宕特別點滴在心,他們擔心的不是十二五、十三五,或是一帶一路等國家計畫的「靡不有初」,更多的是中國崛起的「鮮克有終」。浙商總會秘書長鄭宇民迎接我們的序曲,即是一段浙商未來三十年的展望視頻,還有他在對談中,不停提及如何擺脫中國前三十年的老常態,以及建立後三十年的新常態的迫切。
他們所代表的全球八百萬浙商,從最早發跡國際、從事傳統汽車零部件的前輩,到最近如日中天、撐起中國互聯經濟半邊天的巨擘,都在琢磨著如何由「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等減法改革之下,華麗轉身到科技+、文創+、金融+等加法升級的新常態之上,更有甚者,他們也開始談論文化、品牌、環保、慈善等比較人文層面的未來式,未必真的出於情懷或理想,而是因為他們已經感受到,如果沒有人文價值的積累,中國產業只能停留在消耗勞力與地利的低端發展,永遠無法形成超英趕美的產業生態。
其實雙方都心照不宣,台灣亦是掙扎於「鮮克有終」的一頭困獸,何嘗不是在苦苦尋求一個科技代工之外、可以繁榮下一個三十年的新常態?回首曾經,我們選擇的政治歧路,讓台灣錯過了深耕對岸、區域經濟、產業轉型、文化加值等我們可以藉之飛龍在天的支點,幸而台灣在世界華人圈裡特有的人文底蘊與文化資本,總算是江河日下的三十年間,尚能辛苦撐持的人文優勢。
然而,當GDP名列世界前茅的對岸與他們那些身家動輒千百億的富豪們都開始推崇人文價值,並且反思企業可以為地球與人類留下些什麼的將來,台灣的人文優勢又將何去何從?所以,當我們在討論如何救經濟之前,我們其實更應該著手去凝聚逐漸流失的人文底蘊、活化刻意打壓的文化資本,拿出有為有守、虎嗅薔薇的人文精神帶領台灣產業走出歧路,並輔以大隱隱於「世」的靈活外貿與低調身段,迴避複雜的外交難題與政治爭議,創造曲徑通幽的國際市場渠道,替台灣下一個三十年的新常態綢繆。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